第45章苦口婆心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知青们开始陆陆续续地收拾东西,教室里就响起此起彼伏的板凳挪动声。
趁此间隙,陈跃华拉住了刚刚抢夺自己助农书的知青。
“干啥啊你!”
“我好像跟你没有什么过节吧,为什么非要让我难堪?”
那人看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后者也是一副准备看戏的神情。
“是没有过节,不过我就是看不惯你,怎么了?”
那人猛地挣开陈跃华拉扯的手,“跟个养猪的坐一屋上课,真特么晦气!”
“我……”
陈跃华拳头攥得咯咯响,可那人根本不听他的解释,甚至对他的行为感到嗤之以鼻,拍了拍袖子,就跟同伴离开了。
这一幕,站在讲台上的苏晓云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等所有学生离开后,这才招呼着陈跃华过来。
“说说吧。”
“苏老师,我……”
陈跃华就像是个犯了错的小学生,唯唯诺诺地站在苏晓云的身前。
但其实21岁的他只比苏晓云小三岁,可能是教师这个职业,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之心。
苏晓云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声音比方才讲课时要柔和些,“陈跃华同志,你知道恢复高考是为了什么吗?”
陈跃华一怔,犹犹豫豫地回答道:“为了选拔人才,建设国家……”
“那你觉得,养猪比建设国家更重要?还是给高考对于你来说,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事了?”
苏晓云说着,把讲桌上的助农书往前一推。
“其实我觉得也可以这么理解,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从事高端行业建设我们的国家。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人,也得吃饭,也得吃肉吧。不是说一个人的学历高,就可以每天喝西北风。”
陈跃华笑笑,开始跟苏晓云讲述自己的心中的想法,“伟人曾说过,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掏粪工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搞科研是建设国家,让咱们广大人民群众,能吃饱穿暖,我觉得也是一种建设国家的方式。就拿我们公社的食堂来说,苏老师,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吃过荤油,吃过猪肉了?”
“是有挺长一段时间了……不对!我说的是上课看杂书的事儿!”
苏晓云敲了两下讲桌,想要在陈跃华的面前重新树立起教师的形象。
“能来咱们提高班,是多少知青都梦寐以求的,你知道刚才那两名林场的知青为什么要针对你吗?”
陈跃华摇了摇头。
“咱们林场的生产建设兵团之前有五百多名下乡知青,除去病退返城和不愿高考的,少说也有儿、三百来人。可这么多人都能来咱们公社上成人夜校吗?
当然不可能!所以领导们决定,在他们中进行摸排考试,成绩好的这三十多人才能来咱们公社,所以提高班对于他们而言是来之不易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难道你觉得整个班里,就你一人的底子最好?”
陈跃华默然,而苏晓云继续神情激动地说道。
“其实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相当的聪明,只不过错过了后天学习的机会。如果说没有上山下乡,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早早就上了大学,甚至在关键岗位发光发热。
对于他们来讲,错位的人生让他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热血,甚至有人也失去了信仰。而高考则成了他们重拾生活的唯一机会,你的做法也许在自己眼中不算什么,可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不亵渎,我这么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苏晓云的话,陈跃华算是一字一句都听了进去。
经过这番提醒,他也算是明白了那两名林场的知青为什么对自己会是那样的人态度。
苏晓云说得对,如果不是时代的桎梏,生产队养猪的饲养员是不会和这些知识分子有机会坐在同一间教室的。
当然了,这不是对劳动人民的贬低,也不是下乡知青的妄自菲薄。
这只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个体的可悲缩影。
陈跃华甚至能听出来,苏晓云在讲述这些的时候,并不是完完全全说的是提高班的这些学生,也包括她自己。
作为清北的高才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可如今她已经在乡村扎根了四年,对于一个高知女性来说,人生能有几个四年的大好年华可以虚度……
“抱歉,我可能有些激动了……”
看着陈跃华手足无措的样子,苏晓云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在平复着自己的情绪,“可能是我觉得你和其他人相比,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所以话说得多了点……”
“没关系,我明白你的意思,是我想的简单了。”
陈跃华能看出苏晓云眼中的不甘,所以犹豫了片刻,但还是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苏老师,那你就没想过要返城?”
“本来我是能赶上年前那批返城的名额,但是……”苏晓云说到这儿突然欲言又止,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就像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一样。
陈跃华想起上一世,苏晓云是79年下半年才返的城,算是整个和平乡公社最晚的那一批了。
当时79年的高考都已经结束了,要说是为了这些提高班的知青,那她也没有必要一直留守到下半年吧。
所以陈跃华忽然觉得,在苏晓云返城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还有着自己不知道的隐情。
于是他装作不经意地问道:“赵德海的父亲不是咱们公社的书记吗,找他跟知青办的李主任说一下,应该也不会拖太久吧。”
可一提到赵德海,苏晓云的脸色立马就变了。
“不说我的事了,这本书我想先替你收着,你回去好好想想,到底是为什么要来提高班学习。等你想好了,再来找我拿回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