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少小离乡老大回 - 寻根 - 小小的蚂蚁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寻根 >

第4章少小离乡老大回

旁边一个胖胖的估计是店老板老婆的女人拿着四十多公分长的木筷子在油锅里搅动面团,来回挑动,前后不过几十秒的时间,一根油酥焦黄的油条就炸好了。捞出来,放在一个竹子编成的小框里稍微放凉,就可以拿给食客。

在木案的旁边,还摆放着几个五六十公分高的木桶,上边有木盖子挡着,里边装的胡辣汤、豆腐脑、小米粥之类的早餐。这种店铺,一般都是夫妻店,忙的时候可能还会让家里的孩子来过来帮下忙。胖老板娘把胡辣汤盛好,放在黄振邦两人面前的木桌上,又用盘子装了五根油条一起送了过来,随后则是开始叫卖:“胡辣汤、豆腐脑,热油条出锅喽!”那声音随着热气飘向远处,变成了人间最美好的烟火气。

黄振邦学着吴闻起的样子,用手捏住油条,放在胡辣汤里泡了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咬下去,油条的酥脆配上胡辣汤的麻香,一起在舌尖上跳动,有一种无法描述的满足感,让人胃口大开,几口下肚,黄振邦的额头竟然都冒出汗来。

吴闻起笑问道:“黄先生,这味道中不中?”

黄振邦用纸巾擦了下额头的汗,回味的几秒,然后竖起大拇指:“中!”

因为在印尼的时间太久,他的家乡口音都改变了不少,但这个“中”字,说的却分外地道,那种认真的表情,引得周围几个食客都笑了起来。黄振邦一口接着一口喝着胡辣汤,这份在别人眼里唾手可得的食物,在他的眼中,却仿佛珍馐,毕竟生活在印尼的几十年,根本没有机会品尝。

一顿饭吃完,黄振邦抢着付了账,随后两人步行来到新郑市的汽车站。里边停着不少中巴车,都是通往新郑市各个乡镇的。昨天的桑塔纳是公车,肯定不能一直用。

售票员不断的叫喊着。吴闻起买了票,两人坐上一辆通往具茨山的中巴车。具茨山又叫始祖山。山不高,海拔只有八百米,别说和中原最著名的嵩山相提,就算是周围的另外几座小山都比它有名气,但要是追根寻源,这座山却真的如其名字那般,在华夏有堪称始祖般的地位。因为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结公拜将、屯兵驯兽的地方,相传人皇轩辕在这里成长,并走向中原,统一各部落,肇造中华文明,开创伟业。这些事情可不是后人杜撰,而是有依据的。在《庄子·徐无鬼》中有“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的描述,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关于“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的记载,类似的文献还有不少,一直到现在,具茨山周围还有不少以黄帝时期人物命名的地址。比如风后岭、力牧峰等等。

黄振邦要去的地方就是位于具茨山下的黄垌村。“垌”,指的是田地的意思,在中国南方有不少地方喜欢用这个字当做村落名字,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新郑附近也有许多以“垌”字命名的村落,比如李垌、王垌、张垌之类的,到底谁学谁,已经无可考证。道路很颠簸,中巴车走走停停,不时会上来些赶路的百姓,毕竟在这个年代,别说私家车,就连摩托车都没有多少,许多人村镇的人想去新郑市区,中巴车是最便捷实用的交通工具,只需要几块钱就可以往返。听着耳边熟悉的乡音,看着窗外的风景在不断的向后变幻,黄振邦整个人的心如同远处的山峦,跟着起伏不定起来,欢喜和期盼中,又夹杂着一些紧张。有个词叫做“近乡情怯”,说的大概就是他现在的感觉。

黄垌村属于新郑市辛店镇下边的一个村子,位于具茨山下,有小溪自山脉高处流淌,环绕村子蜿蜒而过,水质清澈,宛如九天仙女的飘带缠绕在这片大地上,河谷中被冲刷的光滑晶莹的鹅卵石,仿佛是散落的珍珠,再加上水里的鸭子和岸边吃草的牛羊,搭配上远处如黛的青山,当真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在村口的大柳树旁,站着几个人。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白色汗衫的六旬左右的老人,他个头不算高,但腰板却挺的很直,精神很好,这是黄垌村现任的村支书黄振江。在村里,黄是大姓,从上边往下查,只要姓黄,基本上都沾亲带故,就比如黄振江和黄振邦,就是同一个爷爷。跟在他身边的,是村委会主任刘光明和儿子黄天亮。

黄天亮把右手放在眉骨前,挡住阳光,望着远处的道路问道:“爸,大伯快到了吧?”

黄天亮今年刚三十岁,一米七多的个头,身材有些瘦,整天东奔西走,导致皮肤都晒成古铜色,乍看上去,好像比实际老上十几岁。他大学毕业后留在新郑文物局工作,听说在印尼的大伯返乡探亲,也赶了回来。

黄振江扬起手臂,看了看手上的梅花表说道:“市里给的电话,说他们吃过早饭就出发,算算时间,估计也该到了。”

正说着话,一辆中巴车就从远处开了过来,随后在村口处停下。车门打开,吴闻起先下车,随后搀扶着拿着背包和密码箱的黄振邦下来。

看到对方的身影,黄振江赶紧迎了上去,一脸激动的喊道:“振邦哥,还记得我不?”

正在打量周围环境的黄振邦身体猛的一颤,将目光聚集在黄振江的身上,那双略微昏花的眼睛中闪烁着回忆的光,欲要从眼前这个人的轮廓中找到儿时的记忆。足足看了十几秒,他才上前握住黄振江的手,嘴唇颤抖的开口道:“振江啊,还真是你。老喽,都老喽!当年一起光着屁股玩泥巴的兄弟,现在都认不出来了!”

要不是路上吴闻起先提前介绍了下黄垌村现在的情况,黄振邦还真的很难将眼前这个老人和儿时的小兄弟联系在一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