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一章
“快快快,跟上。”夜深,大理寺西门,有人在队伍中小声催促。
两辆货运马车停在西门不远处,约莫二十个人安静又迅速地借着夜色掩护挤进马车。
“人呢?”大理寺少卿段城见驾车之人不在,心中顿时不妙。
“这儿呢。”樊熠和莫羽从树上跃下,落地没有丝毫声响。
“吓我一跳,还以为你们被逮住了,”段城拍拍心口,“人都送出来了,你们快走。”
两人抱拳谢过,驾着马车走远。
段城看着消失的马车,沉了口气,“元溯,这把我可是将我全家的性命都赌上了。”
马车驶进城门附近的一家客舍中,客舍外酒旗一角绣着山柳兰纹样。
柳琛云几日来藏身于此,见最后一批百姓被送出来总算是松了口气。
“柳大人!”
“柳大人你没事真是太好了!”
“哎呦,这回可够我回去吹上大半辈子咯!”
“谁说不是,京城果然连牢房都宽敞。”
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柳琛云:“大家先歇一歇,等城门开就送你们出城回西南。”
“对了,柳大人,孩子们怎么样了?”
柳琛云:“放心,再有几日,孩子们应该就到西南地界了。”
“那就好那就好,就是挂念着那些娃娃们,我们大人倒是没什么。”
四更一过,城门刚开,樊熠和莫羽就驾着车准备出城。
“停车!”
两人都使出城门了,突然后面突然传来城门守卫勒令停车的声音。
莫羽:“不是打点过了吗?这人怎么回事?”
樊熠:“我去应付。”
马车被迫停下,此时天还未亮,城门人也不多,樊熠下马客气地笑着对那守卫道:“守卫大哥,方才检查过了不是?您这是?”
那守卫扬了扬脖子,“方才是方才,我想了想,方才查得不细,我要再仔细查查。”
城门边还有几个守卫,没有跟上前来,这个像是管着那几个的,前几天出城都没有看见过他,樊熠听他说完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守卫大哥,这装货卸货再启程恐怕就要天亮了,误了时间货物可就要砸手里了,”樊熠将鼓鼓囊囊的钱袋放到那守卫手中,“这么查您也累不是?”
见这年轻小子上道,守卫满意地颠了颠钱袋,挥挥手:“既然方才查过,那我就不多此一举了。”
“多谢通融,多谢通融,您辛苦。”樊熠又客套几句,回到马车前,赶紧驾着车离开。
几日前,圣寿节上,太后面上没有发作,实则西南百姓的舞戏结束后,大理寺就来了人将他们带走审问,柳琛云和贺维年当天就进了诏狱,西南来的官员也全都被关押。
演舞戏的西南百姓本该由大理寺卿亲自接手调查,但大理寺卿一月前离京巡视,昔日得元溯相助在战场上立了功的段城现在是大理寺少卿,百余西南百姓自然就落在了他手上。
当晚,他按计划向太后呈上百姓供词,供词中故意提及有位大人时常来查看舞戏进展,问及样貌特征,百姓所说无疑就是公孙胥甫。而这舞戏之所以能瞒过西南王入京,是因为编了两套演法用以躲避审查。
诏狱中有钱富介的人,他还要陪公孙胥甫演最后一出戏,公孙胥甫又应了元溯的要求,因此柳琛云、贺维年和一众西南官员在狱中并没有受刑,反而很快就暗中被送了出来。同时,一篇篇假口供几天内陆续呈给太后,直指幕后之人就是公孙胥甫。
而此时,公孙胥甫失踪。
朝堂之上,百官炸开了锅,由于不清楚太后此时对公孙胥甫的态度,全都在参柳琛云此举这是蛊惑人心意图谋逆,是在向朝廷公然挑衅,一个个慷慨激昂,大肆批判,狠不得要将他柳琛云千刀万刮,挫骨扬灰。
民间,西南百姓的那出宏大舞戏反响非凡,像是在一座亘古的沉重大山下破开了一道裂口,让世代被压在山下的人们窥见了在蓝天白云之下生活的模样。
公孙胥甫早就在元齐各地用柳琛云的政绩造势,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一出出在元齐各地上演的戏剧全是出自贺维年之手。
朝中,柳琛云被千夫所指;而在被展现西南种种的戏剧耳濡目染了许久的民间,柳琛云已是拥护者如潮。
京城是所有谋划的最后一环,公孙胥甫做足准备后,元溯那最后添的一把火无疑将朝廷和百姓分裂成了对立的阵营。
那日,台上台下的孩童共唱着美好家园,而实际,童谣传到京城之前早已先在元齐的各处土地上传遍,那日真正在歌唱的是整个元齐的孩童。孩童是最无害的,最纯净的,那张张满怀憧憬的笑颜,未被时日消磨的稚嫩声线,天然的让人没有防备,也天然的让人信任,以孩童之口传唱的新音足以唤起泥沼中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生出走出泥沼的勇气和反抗压迫的斗志。
毕竟千百年来,哪怕是暗无天日的苦难中早已麻木之人,能让他们再次挺起脊梁,担起责任的总会有那么一句:为了孩子。
份份供词不断坐实谋逆重罪,太后大怒,公孙胥甫被通缉,柳琛云、贺维年及一众西南百姓被判处死罪。
这一判决霎时激起民怨,从前他们只能一味顺从,上面高坐的是天、是主,但西南百姓如今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知晓了:他们的声音是重要的、是应该被听见的。
“他们只不过是让我们看见了好的生活,他们有什么罪?”
“柳大人在西南做的那些,可曾有一个官员为我们做过?”
“同样是老百姓,为什么西南百姓能有那样好的生活?朝廷害怕我们看见这些,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孩童们:“爹娘,我也想上小学堂。”
“他们就算是反了又怎么样,我还巴不得能过上像西南那样的日子呢!”
“就是就是!不能杀柳大人!!不能杀西南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