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中医师看病“三步走”
第32章中医师看病“三步走”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辨明病证,认清疾病的真面目,使用恰当的药物治好疾病的一整套治病的办法。按照中医看病的习惯,辨证论治可分为了解病情、找出原因、分析病证、选择治法等四个方面。
要辨明病证,首先必须了解病情。当掌握了全盘情况以后,就要针对这些情况来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哪里有病?病证的特征是什么?病证的性质又是怎样?接下来就要针对具体的病证,定出治疗的原则,然后运用恰当的药物治疗疾病。
英国的吉米医生是我的朋友,某次来中国开会,特地向我请教中医方面的知识。他第一次来到我的诊室,四处参观后,非常惊讶:“陈医生,你这里什么仪器都没有,连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这三大常规都没法查,怎么给病人看病呢?”
“中医诊断不需要那么多仪器,中医流传了几千年,已经可以用三根手指就能判断病人得了什么病。”我调侃道。
“真的吗?”吉米医生睁大眼睛问。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通过眼看、鼻嗅、耳听、口问,再用手指切脉,就可以诊断疾病了。”我解释说。
“中医看病有什么讲究呢?”吉米医生问。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这四个字,包括了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究竟什么叫做‘辨证论治’呢?”吉米医生迫不及待地问。
“简单地说,就是辨明病证,认清疾病的真面目,使用恰当的药物治好疾病的一整套治病的办法。要辨明病证,首先必须了解病情。了解病情,主要是依靠医生的检查和病人自己讲述。当掌握了全盘情况以后,就要针对这些情况来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哪些部位有病?病证的特征是什么?病证的性质又是怎样……这就是辨证。做好了这一步工作,接下来就要针对具体的病证,定出治疗的原则,然后运用恰当的药物口服或外用,达到治好疾病的目的,这就是论治。但辨证论治这一套治病方法,又是紧密联系起来的。究竟怎样辨证论治呢?按照中医看病的习惯,可分为了解病情、找出原因、分析病证、选择治法等四个方面。”我介绍说。
吉米医生说:“很有道理,请陈医生向我讲解一番这辨证论治是怎样分步进行的,好吗?”
“好,那我一步步地来讲。”我说。
01了解病情
了解病情是看病的第一步工作。了解病情,除了病人自述以外,还要依靠医生的检查。医生的检查,是通过眼看(望诊)、耳听或鼻嗅(闻诊)、口问(问诊)、手按或摸(切诊)这4种方法来进行的,一般简称为四诊。它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必须逐步掌握它。下面把一些主要的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望诊
望诊主要是看病人的神色和形态,因为得了病就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反常的现象来。
“什么叫做神色、形态呢?”吉米医生问。
“神就是精神表现,色就是颜色和光泽;形就是形体,身体的外形,态就是活动状态。”我介绍说:“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分6点来简单介绍。”
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因为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通过机体的形态、面部的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所以观察病人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对判断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若一个人的精神过于兴奋、烦躁不安,那么他的病多属热证、实证;如果有人没有精神、懒说懒动,那他多半患了寒证、虚证。起病不久、神昏不清的病人,多半患了实证、热证;病久不好、神志糊涂的病人,很有可能患的是虚证、寒证。
望色
中医的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此篇内容在拙作《观面无隐私》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按颜色分5种:青色往往表示气滞疼痛,多见于风证、痛证;红色多见于热证;黄色多是由于脾虚、湿盛;白色多见于虚证;黑色多见于寒证。
按光泽来看:面色光亮鲜明,多属热证、实证;面色晦暗枯燥,多属寒证、虚证。
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