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分父母必知:(2)
第3章分父母必知:(2)
一个人若在孩提时没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寻找生命的意义,终有一天不得不在更艰难的环境中找寻生命的意义。通常我们都会在青春期后期或二十来岁时才开始这种探寻,有的人甚至要到中年以后才开始,不幸正赶上人生发展最起伏不定的阶段。无论是青春期后期典型的叛逆和波动的情绪,还是人到中年后越来越多意识到死亡终将来临,“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都难免令人困惑。在学校,我们被灌输了许多伟大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有关“一个人是否有天赋”这个问题的辩论始终困扰着我们。
实际上,若孩子在三四岁时就开始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法则,孩子未来的人生将会大不相同。此后孩子会认为在精神层面找寻生命的意义是件很平常的事,就如同孩子学习123一样普通。因此就不会耽误时间,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承受内心绝望的煎熬。“我为何存在”就不再会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思考存在意义的问题了。这是一个人所要完成的最快乐的探索,我们把这些法则尽可能地传授给孩子们,正是对孩子们作出的最大奉献。相对于只把“精神”和“神”永远锁在抽象世界里的无数成年人来说,一个孩子哪怕只学了其中一条法则,也将会获得远比他们丰富的人生—一个更加完满的人生。
真正的精神成长是在矛盾中改变一个人,它既让人们领悟,又保持人纯真的本性。刚刚为人父母,我们就迫切地告诉自己我们不再是孩子了。这么做似乎很了解人生,实际上我们只是生活经历多一点点而已。我们擅长牢记规则和规避惩罚,擅长刻意掩饰缺点和展示力量,擅长永远戴着假装坚强的面具。我们怎样毁掉了自己的纯真,就会怎样毁掉一个孩子的纯真。
总之,从精神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纯真的。因为你是纯真的,所以你没有做过任何遭天谴或触怒神的事情。你每天都焕然一新,崇尚愉悦和奇迹的美好体验将永远降临在你身上。孩子与成人的精神纯真仅有一点区别,那就是成人的纯真是有领悟的纯真,这正是我们所要传授的,即在学习真正知识的过程中保持纯粹的、新鲜的和质朴的纯真本性。
如何开始
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家长就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如果家长营造了一个信任、开放、没有偏见和包容的氛围,那些品质将会转化为精神的品质。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养育孩子可归纳成一句话:只以爱示人,只以爱立身。但在现实世界里,孩子在成长中会面对许多不是爱的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数发生在家庭之外,有时也发生在家庭中。家长与其担心自己没有足够多的爱做一个合格的精神导师,不如把精神视为一项生存技能,因为本来就应如此。我坚信,我们应当运用所有便于孩子理解的方法,将这些技能尽早传授给孩子。
婴儿:0~1岁
关键词:爱;爱护;关注
我们这代人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摒弃了要让孩子在摇篮里就开始接受训练和管教的错误观念。一个婴儿就是一块精神的至纯真金。珍视婴儿的纯真,正是找回我们纯真的必由之路。此时,家长应当反过来向孩子学习纯真,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爱抚、拥抱、保护、游戏和给予关注,家长和婴儿将在精神上联系在一起。没有了这些来自周围环境的原始反应,人类的身体器官就无法良好发育,就像见不到阳光的花朵一样孱弱和凋零。
蹒跚学步的孩子:1~2岁
关键词:自由;鼓励;尊重
在这个阶段,孩子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这里我所说的“自我”是指最简单的“自己”的意思,是对“我是谁”的确认。这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孩子们开始尝试离开家长。孩子们的心里既向往自由和好奇,又存在害怕和不安全感。独自一人并非总是愉快的经历,因此家长应该在精神上与孩子交流,否则没有哪个孩子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我:认为世界是安全的。
一个成年人有安全感,意味着他在两岁之前没有被恐惧感所包围。家长应该适当鼓励孩子去自由活动,尽管孩子独自活动有时会受伤。摔倒不等于失败,受伤不等于世界是危险的。受伤只是大自然在用它的方式告诉孩子边界在哪里—疼痛的存在告诉学步的孩子“我”能从哪儿到哪儿活动,帮助孩子避免诸如被烧伤或从楼梯上滚落这样潜在的危险。
如果家长扰乱了这种自然的学习过程,孩子将会产生精神上痛苦的感觉,这不是大自然的意愿。精神痛苦会制造一条界线,当孩子试图跨越的时候,就会对自身的处境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如果一个孩子把受伤与坏的、弱小的、难以应对的或持续受威胁等感觉画上等号,内在精神就没有成长的空间了。没有了安全感,精神自由就无法企及;一个人活在世上,一生都会努力追寻哪怕片刻的安宁,但如果无法消除幼年时代这种不安的烙印,我们将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安宁。
学龄前孩子:2~5岁
关键词:奖罚;探索;赞同
这个阶段,孩子将建立起自我尊重意识。自尊意识能为孩子走出家门面对宽广世界作好准备,这代表着众多的任务和挑战。两三岁以前,学步的孩子不需要承担任何职责,只需要快乐地玩耍就足够了。当孩子一步步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时,在精神上我们只需要培育孩子自我意识的愉悦感就行了。
通过训练学步的孩子使用卫生间和自己吃饭,他们的认识将会从“我是谁”发展成“我能干什么”。一旦自我意识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意识成长就势不可当了。他们会认为自己掌握了整个世界,当然也包括家里的每一个人。这个阶段的“我”就像刚刚接通电源的电器,两岁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刚刚产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受约束地高涨。他们大喊、尖叫、乱跑、对什么都说“不”、试图要求所有的现实都符合自己的要求,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学龄前孩子的优点在于其强大感是精神上的,只有扰乱这种强大感才会出现问题。所以,家长与其试图抑制孩子这种对强大感的追逐,不如将重心转移到教孩子如何保持平衡的任务和挑战上来。如果不能保持平衡,这种对强大的渴望会使一个学龄前孩子变得悲伤忧郁,因为他所体验的强大都是虚幻的。一个乱喊乱叫的两岁孩子,仍然幼小、脆弱、尚未定型。我们爱孩子,应该允许孩子有这种幻想,希望他能变得坚强而有能力,能够从容面对人生的任何挑战。这种自我强大的感觉如果被抹杀或压抑,孩子自我尊重的人格就无法养成。
幼儿园至小学早期的孩子:5~8岁
关键词:给予;分享;没有偏见;悦纳他人;诚实
孩子上了小学,这些关键词开始听上去更有社会性了。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关键词,因为当一个孩子5岁以后,大脑就发育得非常复杂和活跃,会吸收和验证无数概念。我不是说孩子5岁以前就能忽视分享、给予和诚实原则,而是说5岁以后孩子才能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孩子们在原有的形象思维中,只是全凭感觉,并不明白你那样做的原因,而这时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已经提升到可以接纳超越“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和“我先来”的现实了。
给予,在任何年龄都体现出我们如何对外在需求产生共鸣。如果给予被视为吃亏,即为了让你有所得,我必须放弃一些东西,那你就还没有掌握这一阶段的精神课程。给予,用精神的术语来说,意味着“因为你本就是我的一部分,给你就等于给自己,吃亏从何说起呢”。一个年幼的孩子当然无法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抽象含义,但是他能够感觉到他应该这么做。孩子们不只是想要去分享,他们还热爱分享。当他们超越自我,在他们的世界里接纳了另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温暖。没有比这更亲密的举动了,也没有任何举动比这更令人感到幸福。
对于诚信,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撒谎是为了保证安全,避免受危险的惩罚。对惩罚的恐惧揭示了我们内心的焦虑,即使撒谎真能保护我们远离感知到的危险,它也几乎从未真正解除我们内心的忧虑。只有诚实才能解除我们心中的忧虑。我们告诉孩子诚实就能获得快乐,孩子就在向懂得诚实是高贵精神品质这条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不必非得采用惩罚的手段。家长如果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你不诚实就会受到惩罚”的种子,在精神层面就完完全全管教错了。孩子会因害怕而去撒谎,如果诚实是出于害怕,那我们在思维上都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假装诚实,因为这样会对我们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