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分父母必知:(3)
第4章分父母必知:(3)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孩子都是被迫去刻意做得更好,而不是感觉自己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注定摧毁我们的精神,家长必须让孩子觉得“这是我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
大一些的孩子:8~12岁
关键词:独立判断力;辨别力;洞察力
对于许多家长来讲,这是他们感到最有收获的阶段,因为孩子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他们会自己思考,发现自己的兴趣、喜恶以及热情所在—蜂拥而至的发现很可能是我们未来一生的兴趣所在,比如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关键的精神概念全都与这个令人激动的阶段有关。
尽管听上去很枯燥,但“辨别力”是灵魂的完美品质,这远远不是简单地辨别是与非。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将其对事物的深刻性和重要性的细微印象延续到未来。一个10岁孩子已经拥有了智慧,生命中最精巧的礼物—个人的洞察力第一次形成。孩子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和判断,不再通过大人们间接地接收这个世界带给他的一切信息了。
因此,这是孩子能从概念上掌握一切类似心灵法则的事物的第一个阶段。在此之前,法则的概念仅仅像是一个必须遵守或至少需要注意的一个规则。不要使用“法则”这个词,家长们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这些大有裨益的洞察力,如“事情怎么样了”、“为什么事情该怎么着就真怎么着”或者“如何去做会感觉更好”。这是更加可靠和注重体验的教育方法。孩子10岁左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独立的抽象推理了,真正的导师就是孩子们已获得的经验,而不是哪一个权威人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始终是精神上的谜题,因为人在出生时就已经拥有那些经验了,而出于某种原因,上天突然让孩子们开窍了;他们能够明白内心中涌动着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是真的、那是假的,以及为什么诚实和爱那么重要。
青春期早期的孩子:12~15岁
关键词:自我觉醒;实验;责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童年时代结束了,转而进入了众所周知的不断尝试和遇到困难的时期。对于孩子们来说,纯真童年一下子就变成了青春躁动期,家长们无法满足的各种需求接踵而来。而对于家长们来说,他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放手并相信孩子们有能力面对外界的责任和压力,实际上,家长们自己也仅是勉强学会了如何去坦然地适应这个世界。
最为关键的是,童年教育现在已经结出了或好或坏的果实。那些受到真正精神指引一路前进的孩子,能够体现出家长身上的自信和诚实,而那些陷入困惑、偏激行为和受同伴欺负的孩子,也同样能反映出家长身上隐藏的困惑。青春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自我感知期,同时也可能是一个自我觉醒期。
尝试各种可能性,是孩子从童年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但这不一定就是偏激和具有破坏性的。目前的问题就在于,孩子是否有一个内在自我能够指引前进的方向。这个内在自我建立在对生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是能够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曲直的一种无声的语言。这种理解是不分年龄大小的,一个新出生的婴儿与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理解是完全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成年人拥有的是内在指引下的后天培育的行为—如果家长已教会孩子遵从内心的指引,就能放心大胆地让孩子长大后出去面对世界。实际上,看着孩子尝试生命赐予的各种机会,看着他形成自我觉醒意识,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有时候可能非常刺激)。
明辨是非
因为我们都是在这个不重视精神生命的社会中长大的,所以一提起做孩子们的精神导师,我们就感到迷惑。这与仅仅是一个好的、爱孩子的家长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用一个所有孩子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来说明这一点:教给孩子如何明辨
是非。
我想我们都赞成抛弃那种旧有的惩罚和责骂的教育方式。家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惩罚者,只能证明自己还未走出道德困境,孩子们会立刻察觉到家长们言行不一之处。孩子们或许因为害怕受责罚而学会了遵从家长,但在情感层面,直觉告诉他们,靠威胁和强制对待孩子的家长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
家长”。
我们都知道,尽管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仅仅是出于自己的愤怒和失意就去责罚孩子的次数却越来越多了。如果我们仔细回头检视,就会发现那是我们自己内心都没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却用责罚的手段强迫孩子们去解决。我们真的相信一辈子都做好事是可能的吗?我们是否害怕做了坏事会遭到神的惩罚?当我们不确信在这个世界上正义一定能挺身而出并战胜邪恶的时候,邪恶是不是一种让我们感到无助的力量呢?
我们在选择教育孩子方式的过程中也显露出我们自己精神世界的脆弱,即使在我们试图慈爱、温和地对待孩子时,也一定会经常激起自己心中的疑惑,无一例外。做精神导师远远超过我们的行为举止,我们的责任是向孩子传授精神生命的真理。
教导精神意义的最简单办法是创造一个汲取精神之爱的环境。孩子的出生就是这种爱的体现,家长们都希望加倍报答这种恩赐,我觉得这是一种基本的兴奋。我能有信心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从我的两个孩子身上学到了7条心灵法则。因为纯真,孩子们是爱与诚实的最挑剔的老师。无论你是在教导什么法则,除非你用全部的精神之爱去教育孩子,否则一旦没有人强迫孩子去遵守这些条文,这些法则就会立刻变成一纸
空文。
在我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和妻子本能地遵循了一些后来我将之升华为原理的实践:
我们告诉孩子把精神看做真实存在的,去相信精神是一切爱的源泉。这是我们对精神的通俗易懂的定义。
我们不会给孩子任何压力,要求他们去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这是以我们的方式告诉他们,上天看重的是他们是谁,而不是他们干了什么。
我们从没觉得要去责罚他们,我们在失望、生气和受伤害的时候会很坦诚地让孩子们知道。这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反思替代规则。
我们永远记得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并且让孩子知道我们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告诉孩子,养育他们长大成人是多么光荣和荣幸。我们不占有和掌控他们,不把自己的期许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从不将他们与别人比较,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是以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拥有完整的自我人格。
我们告诉孩子,他们拥有改变别人命运的天赋。我们也告诉孩子,他们能够改变和创造自己的命运。
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成功才是重要的,即能让他们发现值得奋斗的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意义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