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李纲 - 不一样的流金岁月 - 寒平纪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不一样的流金岁月 >

第75章李纲

燕青回到汴京宅院,没想道第一个拜访他的居然是当初科举的同年,开封府保卫战第一人,现任太常少卿的李纲。

太常少卿是干什么的呢?在北宋,太常卿通常由皇亲国戚担任,而太常少卿则多为虚衔,象征性地增加官员的待遇,而非实际职务。

李纲当下和燕青同为正四品,但两人的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燕青心感到颇为意外,他微微一笑,迎了上去,对李纲拱手行礼:“伯纪兄,久违了。没想到我进京后第一个见的人竟然是伯纪兄,你有心了。”

李纲亦是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感慨:“子诚老弟,多年不见,你的风采依旧啊。当年科场一别,转眼间我们都已步入仕途,各尽其职。”说罢,他环顾四周,似乎是在回忆往昔,“这里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那些年一起备战科举的日子。然而,现实的沉重很快将他们拉回到眼前。李纲叹了口气,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子诚老弟,我知道你此次回京定会得以升迁,不知贤弟有何打算?”

燕青听闻此言,轻轻摇头,表示尚未有明确的计划,仅说道:“伯纪兄,这次回京述职,全凭陛下作主。不过,我一直希望能到地方任职,治下百姓能安居乐业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李纲闻言,眼中闪过赞赏之色,拍了拍燕青的肩膀,感叹道:“子诚老弟,你的心胸和志向,实在令人敬佩。别人想方设法想在汴京谋求一官半职,你却有机会不要。”

“人各有志罢了,不知伯纪兄光临所为何事?”燕青问道。

“子诚老弟,不瞒你说我是来向你打听消息的,你知登州,往来商人无数,我想问一下金国、辽国的一些信息。还有就是你对这次朝廷的联金抗辽的看法,不知贤弟能否为我解惑?”李纲回答道。

燕青听到李纲的问题,眉头微皱,他略作思考,然后缓缓开口:“关于金国和辽国的情况,的确,通过登州的商旅交流,我能了解到一些外界的消息。金国近年来扩张迅速,其军力不容小觑,尤其是他们的骑兵部队,战斗力极强。而辽国,尽管历史悠久,但内部矛盾重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国家的实力大打折扣。就我个人看来,辽国的衰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至于朝廷的联金抗辽政策,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选择。金国野心勃勃,一旦辽国被灭,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我们大宋。而且,联合外敌对抗邻邦,从长远来看,并非明智之举。历史上,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内忧外患,最终自食恶果。”

李纲认真倾听,表情凝重。听完燕青的分析后,他长叹一声:“子诚老弟说得很有道理。你能否说得再为详尽些。”

于是燕青就把自己北上还有所做、所见一一说了出来,当然他并没有暴露是自己所为,都是假借辽国商人之口。

李纲听完没有说话沉默片刻,彼此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最终,李纲再次拍了拍燕青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百姓,行事出于公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子诚老弟,你的见解对我非常宝贵,谢谢你愿意分享。”

燕青怕李纲不管不顾将刚才的话奏报宋徽宗,担忧的回应:“伯纪兄过奖了。不知伯纪兄有何打算?”

李纲义正言辞的说:“当然是禀告陛下,我之前还有所有犹豫,今天听了子诚老弟的观念和信息,我就有了定意!”

燕青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我说了后会害了伯纪兄,当今陛下被小人蒙蔽,他们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引诱陛下,我敢肯定,现在谁挡在和谈前面,谁就会被碾压得粉身碎骨。”

李纲站起身激动的说道:“那也不能什么都不做,任由生灵涂炭我李纲做不到。”说完看着燕青,眼中露出鄙视之意。

燕青也站起来说:“你以为我燕青是贪生怕死之徒?我们都是进士出身,刑不上大夫。我只要多写几次奏折阻止和谈,最差的结果无非是罢官,当事情发生后还能青史留名。可这样做,对这个国家,对百姓有何益处?我们既然阻止不了,就要想办法去补救,这才是留着有用之身该做的事。你这样做和战场上蟒夫有什么区别?”

李纲听完燕青的话陷入沉思。

时间过了好一会:“子诚老弟,刚才多有得罪,是为兄的错。我看你早有定计,可否教教为兄。”

燕青见李纲态度转变,心中稍安,他深知李纲是个热血之人,对于国家大事有着强烈的担当意识。于是,他缓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开始娓娓道来:

“伯纪兄,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会争取继续留任登州,即便我升迁了,我大概率也会留任京东东路,因为我还是报国军指挥使。首先我会抓紧训练部队,囤积粮草,并利用现在的行商派遣大量探子打听消息。当真有那一天时,我可以带军队北上。”燕青没有说得太详细,有些秘密还是暂时不能让李纲知道。

“我建议伯纪兄也找关系,哪怕是送礼也要申请外放,跳离朝廷这个旋涡,最好是京东东路,海上无论是金、辽都不是我们对手,我们共同经营一个百姓的逃生通道。”燕青继续说道。

李纲听罢,目光闪烁不定,显然在权衡利弊。良久,他深吸一口气。“子诚老弟,你的远见卓识令我佩服。我明白,留在朝堂之上,或许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真正的变化和危机,往往发生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我会尽快行动,寻求外放的机会。”

燕青点点头,满意地看着李纲。他知道,说服像李纲这样忠诚且有抱负的官员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成功了。

接下来两人就如何贯彻燕青的计划详细探讨。

随着夜幕的降临,两位曾经的科举同年,现在的朝廷官员,相互告别,各自带着对方的建议和关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天,以及那未知的挑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