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南北史演义(下册)》(18) - 南北史演义 - 蔡东藩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南北史演义 >

第六十九章《南北史演义(下册)》(18)

第六十八回陈霸先篡位称帝

话说高洋淫恶滔天,多亏了杨愔主持政务,百般维持,国内才得初步安定。可是那西魏和南朝却是篡弑相继发生,真是纷纷扰扰,争斗不休。

宇文泰废立嗣君后,开始像以前一样专权,他决心仿效古制,依据周礼改革制定六官的制度。他自封为太师大冢宰,封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其余的官职全都效仿周礼,就不细说了。宇文泰之前娶了魏孝武帝的妹妹冯翊公主,生下儿子宇文觉。宇文泰被封为安定公后,宇文觉也被封为略阳公。宇文泰的小妾姚氏生了个儿子名叫宇文毓,被封为宁都公。宇文毓年龄比宇文觉大,娶了大司马独孤信的女儿为妻,宇文泰想要立嗣,但一直没有决定,因此与各位公卿商议道:“我想立嫡子为嗣,又担心大司马不满,该怎么办才好呢?”尚书左仆射李远说道:“立嗣自古以来都是立嫡不立长,您如果担心独孤信有意见,我愿意替您杀了他!”说着,李远拔剑而起以表忠心。宇文泰连忙起身阻拦:“不至于这样!”独孤信听说这事后,也入朝表态,主张立嫡子为嗣。李远事后对独孤信说道:“当时事出无奈,我这么说,还请您不要见怪啊!”独孤信笑着答道:“多亏你的这句话,我才得以平安无恙。”两人相视一笑便散去。不久,宇文泰就立宇文觉为世子。

西魏主元廓三年八月,宇文泰往北巡查渡过黄河,返回路过牵屯山时,忽然得病,并且越来越严重,急忙派人去召中山公宇文护。宇文护到达泾州,去探望宇文泰的病,宇文泰对他说道:“我的儿子们都很年幼,外面的寇贼正强盛,天下事只能仰仗你来主持了,你要努力成就我的志愿!”宇文护接受使命,护送宇文泰到云阳时,宇文泰气绝身亡,终年五十二岁。因为途中不便传发讣告,一直等回到长安才安排发丧,魏主赐予宇文泰谥号为“文”。

世子宇文觉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师大冢宰,袭封安定公。这时,宇文觉才十五岁,还缺乏谋略和决断的能力,国家大事都由宇文护一人办理。宇文护的职位不高,虽然得到宇文泰的托付,但各王公大臣多半不服。宇文护未免担忧,与大司寇于谨商议,于谨说道:“我承蒙先公的知遇之恩,情同骨肉,今天理当效死力争。明天我首先倡导拥护你,然后大家肯定不敢有异言,到时候你也不要推辞。”宇文护转忧为喜,欣然答应了。第二天,于谨和公卿们商议,首先开口说道:“从前国家危难,没有安定公就没有今天,现在安定公去世了,世子还很年幼,无法料理国事。中山公是世子的堂兄,身受重托,军国大事理应由中山公来主持决断,大家有什么意见嘛?”说到这里,于谨坐直了身子,面带威严地看着大家。公卿等人都不寒而栗,没人敢发言。宇文护乘机插嘴道:“这是家事,我虽然才能平庸,但也不敢推辞!”于谨立即起身说道:“中山公统理军国大事,让我们所依靠,应该跪拜!”于是,于谨首先起身向宇文护跪拜,公卿们也不敢不拜,宇文护一一答礼。从此,宇文护笼络众心,安抚文武百官,整肃纲纪,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朝廷上下没有异议,没人敢不服从宇文护的命令了。

不久,魏主元廓将岵阳的土田赐给宇文觉,晋封他为周公。宇文护因宇文觉幼弱,想要助他篡夺魏室,自己占得首功,于是他派人去讽骂魏主,逼他禅位。魏主元廓本来就没有权力,像个傀儡一样,这时被宇文护逼迫又不能反抗,只好推位让国,拱手求生。魏主命大宗伯赵贵拿着诏册给周公,表示自愿让位,宇文觉还上表谦让,推辞不敢接受,再由济北公拓跋迪带着玺绶,大臣们都相继劝说,宇文觉才勉强接受。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宇文觉即位称天王,拜天祷告,朝见百官,立国号为周。史学家称为北周。宇文觉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王,庙号太祖,母亲元氏为文后,降魏主元廓为宋公,晋升大司徒李弼为太师,大宗伯赵贵为太傅,大司马独孤信为太保,堂兄中山公宇文护为大司马,庶兄宁都公宇文毓为大将军,其余人都有封赏。不久,宇文觉又封李弼为赵国公,赵贵为楚国公,独孤信为卫国公,于谨为燕国公,侯莫陈崇为梁国公,大司马宇文护为晋国公,各食邑万户。那时,魏主元廓早已出宫,寄居在大司马府,宇文护想斩草除根,索性把他毒死,对外声称是暴病而亡,加封谥号为魏恭帝。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建元开始,传到孝武帝元修入关,一共经历九世,有十一个皇帝,总计一百四十九年。东魏一主,共十七年,西魏三主,共二十三年。

宇文护自恃功高,不免专权蛮横。当初赵贵、独孤信等人本来就和宇文泰平起平坐,所以不愿意尊奉宇文护,因于谨的逼胁,勉强从命。现在他们看到宇文护揽权行不法之事,于是想密谋诛杀宇文护。赵贵想立即动手,独孤信还有些迟疑,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得知他们的阴谋,立即向宇文护通报。宇文护乘赵贵上朝时,埋伏甲士,将赵贵拿下,立即处斩,同时免去了独孤信的官职,强迫他自尽。不久,宇文护得以晋升为大冢宰,势力越来越大,仪同三司齐轨对御正大夫薛善说道:“军国大权应该由天子掌管,为什么要落入权门!”薛善将齐轨的话转告了宇文护,宇文护随即下令,处死了齐轨,并授封薛善为中外府司马。周主宇文觉看到宇文护专权蛮横,一切刑赏都是他在独断独行,心中也隐隐觉得不平。

司会李植和军司马孙恒是先朝的佐命大臣,经常参与国政大事,他们担心宇文护容不下自己,于是和宫伯乙弗凤、贺拔提等人秘密来往,想要清除君侧。李植和孙恒先入宫对周主宇文觉说道:“宇文护擅自杀戮朝中权贵,威权越来越强大,朝廷上下争相去依附他,事无大小都没有上报主上,臣等担心宇文护包藏祸心,不肯坚守臣子的礼节,希望陛下早日图谋,以绝后患!”周主宇文觉唏嘘不答。乙弗凤和贺拔提在旁边插嘴道:“先王明圣,委托李植、孙恒等人参议朝政。如果陛下下定决心,信任他们二人,还担心不能成功吗?我听说宇文护常常自比周公,周公摄政七年,然后归还政权,试问宇文护能像周公那样贤圣吗?就算七年以内宇文护没有异图,我也担心陛下事事受他限制,又怎么能容忍七年呢?”周主宇文觉非常认同,因此多次领武士到后园,练习技艺,为除奸做准备。宫伯张光洛是宇文护的心腹,他假装嫉恨宇文护,和李植等人深交。李植等人没有识别真假,还把他当作朋友,张光洛得知他们的阴谋后,背地告知了宇文护。宇文护便将李植调到梁州担任刺史,将孙恒调为潼州刺史,让他们远离朝堂。

周主宇文觉很怀念李植等人,每次想召他们回来,宇文护入宫哭着劝谏道:“天下间的至亲关系,就是兄弟,兄弟之间还要互相猜疑,以后还有什么人可以相信呢?太祖因陛下年龄尚小,临终托付我重任,我情系家国,愿意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如果陛下能亲自行动,威震四海,我死而无憾。可我担心我离开后,奸臣得志,不但不利于陛下您,也会倾覆整个社稷,我就算到了地下,又有什么面目见先王呢!况且我是陛下的兄长,又当了宰相,还有什么奢求呢?希望陛下不要听信谗言,疏离骨肉!”于是,宇文觉不再提起这事,但心里始终怀疑宇文护。乙弗凤等人见李植等人被外调,也很害怕,于是加快谋划的步伐,计划召公卿们来喝酒,想乘机抓住宇文护。张光洛又向宇文护通报,宇文护召来柱国贺兰祥、领军尉迟纲等人共同谋划废立周主宇文觉。那时,尉迟纲立即入殿,假装找乙弗凤等人商议事情,等到乙弗凤等人进来,立即指挥士兵拿下,送交到宇文护的家中。周主宇文觉正在和刚册立的皇后元氏在后宫叙情。皇后是魏文帝元宝炬的第五个女儿,容貌秀丽清雅,宇文觉被封为略阳公时,就已经把她纳为夫人,两人非常恩爱。这时外廷突然有变,宇文觉料知情况不妙,急忙命令宫人拿着武器自守。偏偏贺兰祥带兵闯入宫中,逼着周主退位,区区的宫人哪里敌得过雄赳赳的武夫,顿时吓得四处逃散。周主宇文觉束手无策,只得带着元皇后回到旧宅居住。

随后,宇文护召集公卿商议,打算将宇文觉废为略阳公,迎立岐州刺史宁都公宇文毓。众臣齐声说道:“这是大冢宰的家事,我们怎敢不听从呢?”于是,宇文护下令将乙弗凤等人全部斩首。随后,宇文护又下诏召回潼州刺史孙恒、梁州刺史李植。李植的父亲柱国大将军李远正在镇守弘农,也被召了回来。李远担心有变,想了很久才对着使者说道:“大丈夫宁可做忠义鬼,也不做叛逆之臣!”于是,李远应召前往长安。孙恒先到,当即被杀。李植和李远依次入都。宇文护因李远的名望很大,不敢动他,特地握着他的手说道:“您的儿子有异心,不但想杀死我,而且想推翻国家,叛臣贼子理应诛灭,请您自行处置!”说着就将李植交给了李远。李远向来疼爱儿子,李植又巧言抵赖,所以李远不忍心杀死他。第二天清晨,李远带着李植去见宇文护,宇文护还以为李远一定会杀死李植,见到他们父子前来时,便招呼入座。随后,宇文护又召略阳公宇文觉来和李植对质,李植毫无隐瞒,抗声对宇文觉说道:“我确实谋划杀你,现在到了这个地步,死就死吧,还有什么可说的?”李远听了这话,立即起身跪下,愤怒地说道:“果然有这事,那真是罪该万死!”宇文护立即命左右随从将李植押出去斩首,并且逼迫李远自杀。李植的弟弟李叔诣、李叔谦、李叔让全都被处死,其余儿子因年幼才得以幸免。

过了一个多月,宁都公宇文毓从岐州到达长安,宇文护立即杀害了略阳公宇文觉,并废除了元皇后,让她出家为尼。然后宇文毓入宫继承王位,大赦天下,在延寿殿接受群臣的朝拜。太师赵国公李弼朝拜后返回家中,不久染上疾病去世了。宇文护晋升为太师,授封皇弟宇文邕为柱国,晋封鲁国公。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很有才能,宇文泰曾对人说道:“将来能完成我的志向的人,一定是这个孩子。”宇文邕才十二岁,就被封为公爵、官拜柱国,出去镇守蒲州了,这些后面再说。宇文毓的妻子独孤氏被册立为后,独孤氏哀悼父亲死于非命,她常常想为父亲报仇,无奈仇人就在眼前,自己却不能手刃,渐渐地抑郁成病,卧床不起了,才当了三个月的皇后,就香消玉殒,往地府看她的父亲了。周主宇文毓虽然悲伤,但也没有办法剪除宇文护,只好蹉跎过去。

古人说得好,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北周屡次遭到篡位,南朝也不能幸免,屡生祸变。自从陈霸先晋升为丞相,手握重权后,他就把梁主萧方智视为累赘,本想尽早篡夺皇位,正巧此时南方起了兵事,他不得不派将士前去征讨,就暂时把受禅一事搁在一边。先前,晋州刺史萧勃因王琳率军支援江陵,所以他率军迁居到了始兴,始兴郡已经改称东衡州。陈霸先任命欧阳頠为东衡州刺史,不久又调欧阳頠到郢州担任刺史。萧勃率军突然袭击欧阳頠,攻入城中,尽情夺取财物,把欧阳頠抓住关进了狱中。后来,萧勃又命人把欧阳頠放出来,且好言安抚他,欧阳頠也只好得过且过,俯首听命于萧勃,萧勃就让他回原地任职。后来,梁主萧方智继位后,封萧勃为太尉,萧勃虽然派人入朝庆贺但仍然阳奉阴违。第二年,梁又改绍泰二年为太平元年,国事繁杂,也无暇顾及南方。又过了一年,陈霸先叛逆的迹象渐渐显露,萧勃以讨逆为名进攻广州,派欧阳頠为前锋,侄子萧孜、部将傅泰为副手,又传檄文给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命他率兵前来相会。欧阳頠出兵南康,在苦竹滩屯兵驻守;傅泰占据蹠口城;余孝顷出兵豫章,占据石头津。

梁廷接到警报,急忙派遣平西将军周文育调集各路军马前去讨伐萧勃。巴山太守熊昙朗假装响应欧阳頠,相约一起去袭击高州,暗中却已通知高州刺史黄法。欧阳頠没有防备其中有诈,就跑去与熊昙朗会合,两人一同赶到高州城下。黄法出兵逆战,熊昙朗和他交战了几个回合,便挥兵倒退回去,冲杀欧阳頠的后军。黄法乘势杀来,欧阳頠才知道中计了,慌忙丢弃军械领兵逃走了。熊昙朗得以收拾马仗,满载而归。另一边,周文育率军前进,他正苦于缺乏船只,打探到余孝顷有船存放在上牢,他便悄悄派军将焦僧度前去偷取,连偷带抢,得到战船数百艘。于是,周文育溯江而下到达豫章,建立栅栏屯兵驻守。这时,军中的粮食吃完了,救援的粮草还没送到,诸将领都欲还师,唯独周文育不同意,他命人从小道赶到衡州,向刺史周迪乞求粮食救济。周文育得到粮食后,没有进军,反而派遣老弱的士兵乘船东下,然后毁去营栅装作逃跑的样子。余孝顷听说梁军往东返回了,总以为他们是粮草已尽,所以完全没有防备,哪知周文育却绕到他的上流,悄悄占据了芊韶,修筑城池,重新安营扎寨。

芊韶的左边有欧阳頠、萧孜的军营,右边有傅泰、余孝顷的军营,周文育占据在他们中间,惹得欧阳頠、萧孜等人惊慌失措,急忙转移营地。欧阳頠先退回到泥溪,不料梁将周铁虎领兵赶到,用槊刺中欧阳頠的马头。欧阳頠不得不回头和他交战,不到十个回合,只听到周铁虎猛喝一声,欧阳頠已经落马,被梁军活捉了去,送进周文育的大营。欧阳頠见到周文育,说自己是被萧勃逼迫的,并不是真心为他效力,周文育亲手给他松绑,和他一同在船中饮酒,带着兵马到达蹠口城下。傅泰出来迎战,兵败逃走,梁将丁法洪策马追上,将傅泰擒住。萧孜和余孝顷看到两位将领被擒,吓得魂飞魄散,全都一溜烟似的逃走了。德州刺史陈法武、前衡州刺史谭世远正好接到萧勃的檄文率兵前来援助,突然听说萧勃兵败,倒也乐得倒戈相向,一哄而入,杀死萧勃。萧勃的部将兰敳不服,又来攻打谭世远,偏偏被偏将夏侯明彻杀死。他们一同拿着萧勃的首级投降了梁军。

周文育把萧勃的首级送往建康,并押送欧阳頠、傅泰等人。陈霸先本来就和欧阳頠有旧交情,当然赦免了其罪,因为欧阳頠在岭南很有名望,所以仍然任命他为衡州刺史。陈霸先又派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去援助周文育,剿平余孽。萧孜、余孝顷分别占据石头津,在河两岸列营扎寨,并且有很多艘战舰。侯安都赶到,乘夜偷袭、顺风放火,把石头津岸边的军船烧得精光。再由周文育率军夹攻,萧孜急忙投降,余孝顷也慌忙逃走,投靠了王琳。周文育等人便班师回朝。欧阳頠到了岭南,各郡县都望风归顺,广州也平定了。

陈霸先听说余孝顷归顺了王琳,特地任命王琳为司空。王琳不肯入都就任,陈霸先立即命令周文育、侯安都等人率领舟师到达武昌前去攻打王琳。他又安排篡夺梁室的事宜,自封为相国,总管百官,胁迫梁主晋封他为陈公,加九锡之礼。不久,他又晋封为陈王,建立天子的旌旗;又过了不久,他便逼梁主禅位,颁发禅位令。

由尚书左仆射兼太保王通、司徒左长史兼太尉王瑒将玺绶交给陈霸先。陈霸先三推三让,装出许多虚伪的样子,后来经百官一同劝说,才答应接受禅让。随后,陈霸先命中书舍人刘师知带领将军沈恪的军队入殿,逼迫梁主萧方智出宫,沈恪不肯同行,独自去见陈霸先,向他磕头说道:“我曾经服侍过萧氏,实在不忍心看到今天这个局面,情愿一死,不敢奉命!”陈霸先倒也默然,又改派荡主王僧志去胁迫梁主迁居到别宫。梁朝从武帝萧衍篡齐开始,共传位了四代,总计五十六年就灭亡了。

陈霸先在南郊即位,改国号为陈,改年号为永定元年。陈霸先废梁主萧方智为江阴王,追尊父亲陈文赞为景皇帝,母亲董氏为安皇后,前夫人钱氏为昭皇后,世子陈克为孝怀太子,立夫人章氏为皇后。陈霸先年轻时娶了同郡钱仲方的女儿,钱氏早年就去世了,因此又纳了章氏为继室。章氏是吴兴人,原姓钮氏,寄养在章家,所以改姓为章,她擅长书法,能诵诗书和楚辞,很有才华。

陈霸先的长子名叫陈克,也已经夭折了。次子陈昌和侄子陈顼以前居住在江陵,全都被西魏所虏,陈霸先遥封陈昌为衡阳王,陈顼为始兴王。如今,陈霸先只有几个侄儿还在人世,于是封陈蒨为临川王,陈昙朗为南康王。陈蒨和陈顼都是陈霸先的哥哥陈道谭的儿子,陈道谭曾经在梁担任散骑常侍,陈昙朗是陈霸先的弟弟陈休先的儿子,陈休先也在梁担任骠骑将军。兄弟俩都已去世,陈霸先追封他们为王,让他们的儿子袭承爵位。一人为帝,全族都得到荣封,这也是应有的常例。只有梁主萧方智被废迁一年多,最终还是被陈霸先所害。可怜萧方智在位三年,年仅十六岁,最终仍死于非命,总算得到一个梁敬帝的谥号。正是:

伤心世变等沧桑,半壁江山又速亡。

宗社沉沦君被弑,祖宗造孽子孙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