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白面包公谢庭琪
广西全州县的龙水镇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居住在这里的桥渡谢氏家族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康熙年间的谢赐履以举人出身,政绩卓著,官至山东巡抚,据说是清代桂籍中第一个担任封疆大员的。谢赐履生有五子,其中以第四子谢庭琪最有建树。
谢庭琪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十五岁中举人,十九岁成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丁忧三年后,十五岁的谢庭琪去参加乡试,(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而一举高中,得中举人。
丁忧三年后,二十四岁的谢庭琪被任命为神池县令(今山西省西北部),为政精明强干。当时,正值雍正皇帝对准噶尔部用兵,神池地当要冲,驿马使车络绎不绝,他县多因延误军情被朝廷斥责,唯有谢庭琪指挥得当,安排有序,使来往驿使交口称赞。
以往做官的人都以此地为肥缺,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总要盆满钵盈才会甘心离去。但是,谢庭琪在神池任官期间廉洁奉公,从不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甚至经济上“独拮据不可支”,生活节俭清贫。同样是朝廷命官,与其他大肆克扣百姓的山西官吏相比,人们无不感慨谢庭琪“处脂膏不能自润”,真是实实在在的清官。并且他审理案件明察秋毫,细致审慎,将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将罪犯绳之以法。他在任期间,神池刑狱清明,不遗悬案,神池人称他为“白面包公”。后来,谢庭琪以政绩卓异再升为忻州牧。
多年宦游他乡,忠孝难以两全,想到远在全州的老母亲奉养困难,自己满是愧疚,谢庭琪于是忧思成疾,上书乞求回乡奉养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地数千民众前往晋阳呼请留任。百姓盛情难以推却,在上官的劝说下谢庭琪才继续留任。数月后,他的病稍微好些就上衙办公,百姓见了都十分关切,再三劝他要保重身体,不要太过操劳,否则大家会心有不安。百姓淳朴的爱戴令谢庭琪不由得潸然泪下,这样的民心是任何金钱权势换不来的。正是因为谢庭琪的真心为民,才有今天的民心所向。
后来阿里衮任山西巡抚,别县有杀人大案,久久不决,阿里衮下令会审,其他各县州官员大多附和敷衍。只有谢庭琪觉得其中疑点重重,不可匆匆结案。他力请破棺三验杖伤,果然找到新的证据,将真凶捉拿归案。自此,阿里衮对谢庭琪更为器重,特奏请升为太原守。
当初,母亲听闻谢庭琪忧虑自己而生病,为了让儿子安心便不顾暮年离乡背井,从全州远赴晋阳与谢庭琪团聚。三年后,母亲在山西去世,落叶归根,本应回乡安葬。不想谢庭琪虽为官多年,却廉洁清风,囊中羞涩,竞不能支付扶棺回乡的盘费。阿里衮知道后,深为感动,下令藩司以下各级官员都资助丧仪,这才将谢母运回全州安葬。谢庭琪人生悲苦屡遭亲丧,胸中积郁成疾,为母亲服满孝后,在赶往山西赴任途中,疾发身亡,年仅四十二岁。
康熙晚年,四阿哥胤禛成功登基,风光变身“雍正帝”后,大清王朝遭遇的十八世纪空前惨败:和通泊之战。雍正帝登基后,大清朝经济军事正值一片烂摊,西北准噶尔部悍然扯旗叛乱。咬牙准备多年的雍正帝,终于在雍正九年(1731)亮剑反击:靖边大将军傅尔丹受命屯兵科布多。孰料傅尔丹上了前线就脑筋发热,竟误信准噶尔的假军报,亲率一万精锐朝和通泊猛扑过去,结果一头扎进七万准噶尔叛军的包围圈,几乎全军覆没。是役清军七千二百多士兵阵亡,十三名高级将领殉国。是为清朝十八世纪战争史上,最为惨烈一败。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讲到,是康熙还在位时候,设立大将军王对准葛尔用兵,是雍正以退为进推荐对手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实际真实的历史确是在雍正七年,雍正亲自认命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征讨准葛尔的。
当时神池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雁门关外,是连接中原与蒙古的重要通道。在雍正对准噶尔用兵的军事部署中,神池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防御和补给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也使得它成为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一环,确保了后勤补给和情报传递的顺畅。
实际上康熙第一次征讨准葛尔时,神池就是必经之路,作为当时的重要官驿,如果没有谢庭琪这些清明廉洁的官吏将延误多少战机,在人困马乏之际,神池月饼充当了重要角色,更是在岳钟琪为大将时候,大雪封山无法进军,在粮草短缺时进山狩猎充饥,却对当地百姓秋毫无犯,楼烦牧民感恩戴德,主动将牛羊献出。
后来由于岳钟琪对准葛尔使者的来访捉摸不定,使的延误了战机,被抢了很多马匹,但他上报朝廷却说是大捷,雍正很高兴就嘉奖了他,可是后来事情水落石出啊,雍正要杀了他,朝中为他求情,说他曾经也战功显赫,这才免于一死。
后来,雍正帝起用了额附、赛因诺颜部将军策凌后,才在光显寺与准噶尔的交战中,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但此后雍正帝再也无力解决准噶尔部问题,只得把这一重任留给了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