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卷
神池县,别名楼烦县,神武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辖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跨东经111°—112°18′,北纬38°56′—39°24′之间。辖区总面积1472平方千米。下瞎地区,龙泉镇城关镇,义井镇,八角镇,虎北乡,烈堡乡,大严备乡等。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属冬暖夏凉,是公认的避暑的好地方。著名景点有毛泽东路居纪念馆,八角堡,显圣寺,神池登山步道等,还有很多叫的上名的景点已在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
始建于春秋时期,历史悠久,东北隔内长城与朔州为邻,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宁武县为界,西与五寨县毗连,北与偏关县的大部分和平鲁区的部分接壤。神池县是典型的农业县,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等。乡镇企业和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产品有煤、水泥、铝矾土等。
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神池县,属宁武府。据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逾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神池县,忻州市辖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跨东经111°—112°18′,北纬38°56′—39°24′之间。辖区总面积1472平方千米。
神池县在春秋时属北锹国;战国初期为北方林胡、楼烦等部族游牧区;战国后期为赵雁门郡地;赵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297年)征服楼烦,神池隶于赵:秦时属雁门,西汉属楼烦县;魏晋属鲜卑;北魏置神武郡,领尖山、殊颓两县,神池属尖山;隋、唐隶于鄯阳县(也作善阳);辽重熙九年(1040年)属神武县;金元时隶于宁武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神池堡;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神池县;民国七年(1918年)实行区村制,神池县设3个区,54个联合村(亦称“主村”),264个自然村(亦称“附村”);二十九年(1940年),神池县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临时行政委员会),将神池县划分为5个区,59个行政村;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改属兴县;1952年6月,神池县划归忻县;1958年12月,神池并入五寨县,属晋北专员公署;1961年4月恢复神池县,后把神池县划分为15个公社,共辖162个生产队;1984年冬,改社队制为乡镇制,神池县设3镇12乡,共辖255个村民委员会;2000年撤并乡镇后,神池县划分为10个乡,254个行政村;2001年忻州地区撤地设市,更名为忻州市,神池县隶属忻州市。
神池县境内受洪涛山山脉和管涔山山脉走向控制,东高西低。其地貌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类型。丘陵面积广阔,约占神池县总面积的88%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300—1600米之间。平川地区约3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3%;丘陵区面积5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7%;山地面积为623.5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3%。神池县地表支离破碎、起伏悬殊,最高的草垛山海拔2545米,最低海拔1254米,高差达1291米。县城海拔1508米。当地有“十年九旱,风大沙多”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
神池县境内有朱家川河(主河道长60.6公里)、县川河(主沟长35.5公里)、野猪口河(主沟长20公里)、涧口河(主沟长6.7公里)4条季节性河,皆由东向西注入黄河。
神池县粮食作物主要有莜麦、山药、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油料为主有胡麻、黄芥、葵花、西瓜、小瓜、南瓜、药材等。是山西省油料生产基地。
3条铁路宁岢线、神河线、神骅线横穿全县。通过神池县境的两条干线公路,是连接晋、陕、蒙的交通要道。神池县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循环公路连通15个乡镇,公路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连结晋陕蒙的交通要道,旱码头的区位优势明显。
产于南山原始森林腹地的有银盘蘑菇、毛芥茶、榛子、野草莓、刺铃子、蕨菜等,山川沟壑中还广布着沙棘、地皮菜、苦菜等。
神池本就是一个充满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的神秘地方,只是地处偏远,不为人知罢了,再加上一些领导来此上任政绩平庸,也许从没想到过为这片土地谋点福利,所以很多有着传奇故事的地方缺乏招商引资,中国本就是一个旅游大国,我想如果在此兴旅游业,也不失为神池走出山西,走向中国的的一个理念,只是这些偏远地方无人问津,如果多点心怀人民的好官,这么地大物博的古老地方怎会最近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到之处都有神仙护佑着这片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勤劳质朴,大多数人都忠义礼孝,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