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寻根问祖二
祖先为上,忘什么都不能忘本,祖宗是我们生命的源头,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祭祖是孝道的体现,教导我们行孝,尊重父母和祖先。正所谓不忘先祖不忘根,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应该不忘本源,不可背离根本。
接下来我要说在神池长畛乡的史家庄村,是我们祖辈生活的地方,但是后来爷爷参加了工作之后,就离开了那里,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史家庄的由来,其实这个地方是令我伤心的一个地方,往事不堪回首,但是要写神池这个神奇的地方,就不能漏掉每一个有古老传说的地方。
在长聆乡西北长线13公里处,距离县城6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占地5.33平方公里的村庄,它叫史家庄村,史家庄村现有229户510人,张姓和王姓是村中人数较多的大姓.这个看似平凡的村庄,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回溯到盛唐时期,在史家庄村的万峰山上,嘉立着一座宏伟的法华寺、,那时的法华寺,殿宇庄严,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是周边地区重要的佛教传教圣地,与磨川的大荣寺齐名。它的存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祥和与安宁,吸引着无数虔诚的信徒前来朝拜。可是后来风云突变,朱温建立后梁朝之后,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了这座寺庙。朱温发起了大规模的佛教清洗运动手段极端而残酷.法华寺未能幸免,众多的佛教寺庙在这场运动中被烧毁,寺中的僧人惨遭杀害,珍贵的宝物被抢掠一空.曾经辉煌的法华寺,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只剩下被焚烧后的残垣断壁当时,寺内约有700名信士和居士,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是曾经败退的军人,在战火中失去了方向,寻求着内心的安宁;有的是无家的孤儿,渴望在宗教的怀抱中找到温暧与关爱;有的来自其他僧院,为了共同的信仰汇聚于此;还有的只是单纯地怀揣着对佛法的虔诚,可是,他们平静的生活却被一伙官军破坏。官军为了打压这群无辜的人们,先是在营盘集结,周密部署,而后兵分四路。三路设下埋伏,一路气势汹礴地直入山门。寺内的信士和居士们察觉到了来者不善,为了求生,他们纷纷朝后门逃离。他们怀着一线希望,拼命奔跑,向西的众弟子一路疾行十里,到达西峪村时,满心的希望瞬间破灭,正遇上设伏的兵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再次朝北逃离。而后面的兵马一路穷追不舍,直至史家坡。在这里,他们又碰上了另一支正在追击在东峪相遇后向北的众弟子的官军.西众弟子和东众弟子被两头围夹,陷入了绝境。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官兵们没有丝毫的怜憫,反而喊话斗嘴,试图从心理上击垮这些已经惊恐万分的人们。可是求生的本能让两众弟子再次选择向东逃跑.可此刻,向东的众弟子也已被官兵盯上。只见尘土飞扬,官兵们如恶魔般越过黄尘沟,紧追不舍,最终,三路弟子被通到了乱马营。一时间,喊杀声、哭叫声响彻云霄,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遍野,惨不忍睹。仅仅剩下百人侥幸再次朝东逃去.但官军并未放过他们,继续追击至焦山脚下。焦山树木成林,本是一处天然的庇护所,可丧心病狂的官兵竟放火烧山,滚滚浓烟遮天蔽日,将剩余的信士和居士全部烧死。这场可怕的浩劫过后,百姓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痛苦之中。他们甚至不敢再称呼这座寺庙原来的名字"法华寺"而改称为"士家庄",也许这样的称呼改变能够减轻心中的伤痛和恐惧。但无论名字如何改变,那段惨痛的历史都将永远铭记。镶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在辽清宁初年,士家庄,这个地处燕云十六州边境的地域,经历了无数的烽火与沧桑。由于大辽与北宋常年在北方陈兵对峙,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战乱与纷争.,可就在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一座废弃的大佛寺废墟却迎来了新的生机。
朔州干佛寺院的和尚可玄,带着法华寺的六童子,毅然踏上了这片充满变数的土地。他们心怀慈悲,立志要在这乱世之中,为人们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领头侯海进、佛家弟子崔守锦以及刘承海也纷纷伸出援手,共同投身于新建佛殿的伟大事业.他们的努力充满艰辛,物资的短缺、局势的不稳,致使他们面临诸多困境。可是他们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期望。
后来新的佛殿于废墟之中嘉立而起,辽帝室常前往佛寺进行礼拜,并开展祈愿追荐、饭僧等佛事活动.清宁七年,佛寺彻底完工,向来口口相传的士家庄被重新定名为史家庄。"史"这一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及传承意味,将士家庄更名为史家庄,绝非只是名称上的更改,而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其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雨.而大佛寺的原址被称作千佛寺,其蕴含的意义更是深邃。"千佛"这一称谓,象征着众多的智慧与慈悲,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善良.宽容和博爱的不懈追求,当悠扬的钟声再度鸣响,那声音仿若穿透了战争的阴霾,传递着佛教文化的智慧与慈悲.人们于钟声里寻得了内心的安宁,淡忘了战火造成的伤痛与恐惧.千佛寺不但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之处,而且由于其所处地势较高,拥有登高望远的条件,成为了当时侦察军情的关键据点。
在金元时期,史家庄曾是一个人丁兴旺、香火旺盛的地方。可是无情的天灾又一次光临了这片神圣的土地,,僧众与百姓不堪重负,不得不迁移至更适宜生存的地方,只留下一通辽碑孤独地屹立在空荡荡的千佛寺中,见证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直至明初,一位名叫明展的僧人带着几位同代到此郊游.眼前杂草丛生的寺庙遗址让他们内心难以平静,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明展和尚感悟到这是他们的使命所在,于是决定在此草率地建造房屋,暂且安身,同时立下盟暫,要搜罗材料与工匠,重建这座曾经的庙宇,他们的决心和努力传遍了四方,远近的施主纷纷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慷慨解囊,前来助力。一时间,这片荒凉之地再次热闹起来,千佛寺成为了人们心之所向的首选之地,明展和尚在寺中焚香修行,岁月悠悠,转眼多年过去.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在一天整理衣物时,明展和尚不幸圆寂。
明展和尚的离去,让寺庙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继承其衣钵的悟通和尚挺身而出。悟通和尚深知责任重大,他重新修建了天王庙,为寺庙增添了新的气象.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胡人的军队南侵,边疆骚乱,军民惨遭剿劫掠夺.无情的战火蔓延至史家庄,刚刚有了些许起色的千佛寺再次陷入劫难,僧人们四处逃散,曾经的繁荣瞬间化为乌有。在景泰甲戌年(1456年),山西省都司太原前卫后所的显贵子弟司福兴,与汪政同老人偶然相聚.此时,他们看到一座寺庙已然毀坏毋塌,却无人问津,无人修缮.这座寺庙久经风雨侵蚀,破败不堪。徐普全、余亮等人也为此而忧心忡忡。众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辞辛劳,从远方邀请来苛岚县西雪山瑞云禅寺世空法师的正室孙子无碍法师,期望他能担起重修寺庙的重任。当无碍法师到来之时,寺庙倒塌已久,仅存的只有那孤零零的正殿迦蓝堂.可是法师并未被眼前的艰难所吓倒,他安住于此,倾尽全力,不惜变卖衣钵,甚至卖掉白金,两次长居此地,精心规划钱财的使用。没过几日,一座崭新的十三间天王殿拔地而起,廊台居室也焕然一新。不仅如此,法师还购置了大量的田地,、大碾和石础。凡是佛家所需之物,一应俱全,毫无短缺。从此,寺庙里时刻都有僧人驻留。那些破损之处得到了精心修饰,短缺之物也逐一补齐。实实在在地满足了人们的供养需求,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眼前。寺中众人积麻耕种,自产物品以度时日,过着守静而自足的生活。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天顺王午年(1462年)的夏天四月施主徐文征和众多行善之人,听闻宝峰山妙安寺有一位名叫悟新禅师,其学识渊博,修行功夫高深。众人恳切地将他遵请至此寺,期望能再次对寺庙进行修建和完善,悟新禅师到来后,凭借着坚毅的决心和众人的支持,开垦了十多顷肥沃的士地。他们以耕种收获的粮食和钱财来供养善男信女,以一人之力,修建了俾殿堂.那些漏雨的禅房得以重新修建,原本褪色的壁画和残缺的颜色雕刻也被修理整齐。不仅如此,还修建了地藏殿,绘制了四躯天王神像左右各设置了五间廊房,东西设置了客殿,各竖立四根柱子上下用砖石砌成,周围垒起了一百多堵墙院,高达一丈二宽五尺有余。
在清康熙年间,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陕西地区遭受了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无数难民被迫背井离乡,踏上了生死渺茫的求生之路。其中一部分难民,历经艰辛,辗转来到了如今被称为史家庄的这片土地。
干佛寺的和尚怀着慈悲之心,毅然打开寺门,收留了这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在那艰难的时刻,千佛寺成为了难民们的庇护所,给予了他们温暖和生存的希望.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随着岁月的推移,干佛寺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香火旺盛的寺庙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史家庄村村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如今,见证那段历史的佛殿碑,静静地伫立在史家庄村杨玉海家的院中。这座碑,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干佛寺的兴衰,也见证了史家庄村的诞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