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寻根问祖 - 神池不神 - 我的祖宗叫六六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神池不神 >

第3章寻根问祖

神池城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据老人们传说,古时这里北、东、南三面皆泉。北二里有紫龙池;东北一里有灰泉,在九龙洞,俗称“龙眼”;东五里温岭村有温泉,严寒不结冰;东南二里有东泉;南一里有南温泉,其处手抓地而泉涌,遇严寒不结冰,与南七里清龙泉汇集。五处山泉弯弯曲曲向西注入西海子,犹如五条欢腾的玉龙托着一个精细的玉盘,人们美称为“五龙托玉盘”。域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又有历代劳动人民精心建筑的殿堂楼阁林立其间,这些历史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与神池自然风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境内辽代史家庄村有皇家寺院,现存古碑是忻州境内至今发现的唯一的辽代古碑。烈堡村的辘轳窑沟悬空古刹的建造至今是个谜,羊崖寺是芦芽山佛祖殿的下院。当地县城很小,仅有0.54平方公里,原城里拥有1—6道街、旧堡街、城隍庙街、龙王庙街、上帝庙街、玉皇庙街、马王庙街、老君庙街、武衙门街、东街、北街、南街等十几条街道。城内庙宇之多,为全省县城中建庙之最多。据前辈读书人走访调查有60多座大小不同、风格迥异的庙、壇、楼、阁、祠、寺,遍布于城堡内外,集儒(庙)、佛(寺)、道(观)诸庙于一城,诸“神”荟萃一城。种种迹象表明,神池与佛教界的缘不能说不深。因当地居民神佛一家,佛道儒都能称神,神池的得名或许与寺庙多高僧多有点关系。

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载:“关帝庙在玄天阁东”,(玄天阁在南城门外),“古关帝庙在城西北,二、五、八月祭祀”。经实际走访调查,神池关帝庙在古时有三座,即南关帝庙、东关帝庙、西关帝庙。

南关帝庙坐落于南门外往南300米路东处,即现在健康南路中段,民间亲切的称呼为“大老爷庙”。大老爷庙正殿面宽五大开间,进深五间,东西偏殿各二间,共长约28米,座高1.2米,前有石台阶六层,座北朝南,东西两边厢房各五间,钟鼓楼东西各一座,青砖垒砌台阶,高约3丈,内置一直径约2米大铁钟,悬吊于梁之上,钟声可闻达全城。西侧有同样式的鼓楼一座,钟楼、鼓楼中间建有木制牌楼,斗拱装饰,整个牌楼显得格外稳重、华丽。紧靠钟鼓楼又有东西两边厢房各五间。南有戏台一座,高约1.2米进深约8米,石头垒砌面宽三大开间,庙门坐落在庙院东南角,上有匾额“关帝庙”,与南侧的戏台成一线排列。大殿内关公圣像高约4米,为彩色泥塑,关帝红脸,长髯垂胸,头戴平天冠,金装碧着,栩栩如生;黑脸周仓为泥塑,一手持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手叉腰,怒目圆睁,颇为吓人;关平粉白玉面无须,目光如炬,手持利刃,颇为文静,亦是泥塑。四周墙壁,绘有三国故事彩画。地面以大方青砖铺就。神坛前,置一长形条案,放置供品与香炉。整个庙宇为二进院,建筑形制规范,气韵中正,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是我县最大庙宇建筑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这里曾发生过一段传奇性的真实故事。在神池解放前,当地有一个叫武森华的人,此人好逸恶劳,爱贪占便宜,在和狐朋狗友喝酒闲谈中,听说关帝老爷神像肚里藏有宝物,便贪财起义,趁月色夜晚偷偷进入大老爷庙,从后身凿开洞,伸进右手去掏,非但没有取得什么宝物,反而右手疼痛起来,回家以后疼的更加厉害,以致疼的在地上打起滚来,手指开始腐烂,到处寻医问药也无济于事。于是家人带他进庙抽签占卜,方丈从谈话中得知他所作所为,便劝他要行善积德,求得老爷宽恕,方可好转。事也确巧,在回家的路上,遇得一女子手拿绳子,向山沟走去,看其神色,观其行为,预感事情不妙,于是便尾追其后,观其行动,见得女子走进沟边一棵树下拴上绳子,欲自尽。关键时刻他急速前往,救下了女子,并送回家里。家人十分感激,要送银两与他,他拒收回家。对自己偷窃之事,他悔恨万分,决心痛改前非。于是立即修好关老爷神像,并烧香上供,三拜九叩,祈求老爷宽恕。尔后,又去纸浆店做了个关公彩色面罩和关公大刀,每晚走进民间,窥视巡查,护佑乡人,除暴安良。一天晚上,发现二人鬼鬼祟祟进入一家店铺索要银两,他头戴面罩,手握大刀出现在眼前,大喊:大胆毛贼,竟敢抢窃,看我大刀如何饶恕,吓得窃贼慌忙逃窜。店主拿出银两酬谢,他拒收说:我乃关老爷所派,专替民众除暴安良,说罢便走。以后他的手也很快好了,此事传为佳话,更增添了人们崇敬关老爷的神秘色彩。

在神池这么一个小县城竟然建立三座关帝庙,可见关老爷在民间人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那就是只有关老爷是他们的万能之神,是法力无边的神,而且是最亲切的神。人们把司人命禄,佑助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叛罚逆,巡察冥司等职能,也都加在关羽名下.甚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功能也统归关帝管辖.所以人们又将他视为正义之神、威武之神、万能之神,民间对他的顶礼膜拜,远远超过其它神祇。因此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青烟袅袅,炉香缭绕,十分鼎盛,影响颇大,有“关庙香火与天地同不朽”的赞誉。

可惜这三座庙宇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毁,庙宇虽必毁,但关老爷的影响永远在我们心中,话说关公是三国时一员战将,受到民众的重视归结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他生前英勇而讲义气,可谓义结千秋,忠贞不二,因此人们敬爱他,将其视为偶像。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忠义的楷模,诚信的典范,仁勇的化身。在关公身上凝聚的“忠﹑义﹑诚﹑信﹑仁﹑勇”品格是我民族的品德,是我民族的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蕴涵着我国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儒家的春秋精要,其人生的价值观念又趋同于佛教﹑道教的要义。它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被三大教系共同接纳,为官家与民间共同供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