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有房一族
俗话说的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石头下面的碎石子儿和杂草很快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吴小天手脚麻利地把那些粗一点的木棍扎成了一捆一捆的,打算用它们当做是屋子的承重柱。
他用木枪在地上挖了几个坑,把这些扎好的木棍稳稳地立在坑里,还不忘在周围塞上碎石头,让柱子站得更牢。
一连挖了四个坑,吴小天把四个承重柱都埋好,这才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旁边,张雨正忙活着,她把茅草一捆一捆绑在木框上,用来充当墙板和屋顶。
虽然条件有限,但好歹有个地方能遮风挡雨了。
吴小天和张雨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一直到夜幕降临,中途吴小天累得不行,还抽空补了个小觉。
终于,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们把茅草屋给搭好了。
吴小天站在刚搭好的茅草屋前,仔细打量着这个新家。
虽然它只有两米多高,长宽三米左右,室内面积可能连9平方米都不到,但好歹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了。
他心里挺知足的,转头对张雨说:“看着不咋地,但好歹咱们也是有房的人了。今晚,终于不用露天睡觉了。”
“这就晋升有房一族啦?”张雨带着一丝玩笑的语气,调侃着吴小天。
“那是必须的,毫不夸张地说,这十里八乡的,咱们是第一个有房子的。”吴小天也顺着张雨的话,夸张地挥了挥手。
“6!”张雨有些无语,但也跟着笑了起来,她竖起了大拇指,表示对吴小天的“成就”的认可。
两人钻进了茅草屋,环顾四周,屋里的摆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目光所及,只有一样能算得上家具的东西——一张用茅草简单搭起来的地铺。
“太寒酸了,当初老朱都还开局有个碗啊,咱们连个碗都没有。”吴小天站在茅草屋里,环视着这个简陋的居所,半开玩笑地说道。
张雨听了,忍不住白了他一眼:“别不知足了哈,起码比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强多了。”
吴小天想想也是,他们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真的是一无所有。
现在,至少有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还有个软软的茅草地铺可以休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在地铺上坐下,吴小天叹了口气。
“说正经的,现在房子有了,接下来再做什么?”张雨在旁边坐下,扭头看向吴小天,眼里带着一丝期待。
她现在越来越觉得,吴小天这个人,还是挺厉害的。
“接下来嘛,我准备平地烧窑!”吴小天想了想,然后说道。
“平地烧窑?那是什么?”张雨一脸疑惑,她对这种烧窑方法并不熟悉。
吴小天笑着解释:“在古代历史上,制作陶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平地堆烧法,另一种是穴窑烧制法。而所谓的平地烧窑,就是指平地堆烧法。”
他继续解释道:“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将陶坯直接放在平地上,然后用柴火围绕陶坯堆起来烧。等柴火烧完之后,陶器也就烧成了。这是最古老的烧制方法之一,虽然简单,但也能烧出结实的陶器。”
“嗷嗷~这样咱们也能有碗用了!”
张雨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兴奋地点了点头,对于即将能用上自己烧制的碗这件事感到激动。
“差不多吧,先用这个方法烧几个陶碗过渡,后面还是得开个正经的窑来烧制。”
吴小天补充道,他心里清楚,平地烧窑只是个起点,想要稳定烧制陶器,还是需要建立一个更专业的窑。
“需要我做什么吗?”张雨主动请缨,也希望能出一份力。
吴小天想了想,然后说:“我准备今晚去河边挖一些黏土回来,明天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陶碗。今天你可能得再辛苦一下,再多捡一些柴火回来备用。”他指了指营地门口那一小堆柴火,认真地说,“真要是开始烧的话,这些肯定是不够的。”
张雨立刻表示同意:“行,我这就去,不过要捡多少?”
“具体我也没数,但多捡一点肯定没错,第一次烧,多烧一会就是了。”吴小天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这烧制陶碗需要多少柴火,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对了,别走太远,附近就有不少柴火,干的湿的都能烧。”吴小天又补充了一句。
“嗯好。”张雨答应了一声。
两人再次分工后,吴小天独自一人穿过西边的森林,来到了河边。
这是他第一次在晚上来到这个地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河水轻轻拍打着河岸的声音。
他站在河边,感受着夜晚森林的宁静和河水的低语。
月光透过树梢,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
夜晚的河边有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美,让他不禁放慢了脚步,深吸一口凉爽的空气。
吴小天知道,他需要保持警觉,夜晚的森林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险。
他环顾四周,确保没有什么异常,然后开始寻找适合烧制陶器的黏土。
他知道,好的黏土对于制作高质量的陶器至关重要。
上一次来河边探查的时候,吴小天就发现附近有适合做陶碗和砖的黏土,但他当时主要是在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所以并没有立刻动手采集。
他沿着河岸走着,用手中的木棍戳戳泥土,检查土质。
他需要找到那种细腻、有粘性,但又不过于湿重的黏土。
吴小天对制作陶器这事心里有数,他知道随便挖点土确实能凑合,但成品烧制时的开裂风险可大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