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依计而行
赵虎走从后衙走出来时,于唐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他看到赵虎并没有牵马匹出来,就对赵虎一拱手说道:“小弟亦知马匹属于官府所有,既然兄长未能借得出来,小弟这就别过兄长,即刻起行了。”
赵虎说道:“贤弟不要着急,这会想必城门还未打开,城外之人不能进入,城里之人也不能出外,贤弟即使一早得了家书,又如何能出得去呢?”
听到赵虎话里有话,于唐不禁一惊。看到于唐的神情,赵虎更加确信昨晚夜闯开封府的人就是他。
赵虎又说道:“昨晚有一个盗贼深夜潜入开封府,意图盗取包大的官印,”赵虎把话说了一半,留了一半,他想看一下于唐接下来会有如何的反应,然后再决定是否把下面的话说完。
听到赵虎如此说,于唐似乎脸上颇有得意之色,他说道:“竟有此事?开封府有断案如神的包大人坐阵指挥,再加上算无遗策的公孙先生和武艺高强的三班衙役,想必是虚惊一场,那个盗贼一定不会得手。”
赵虎接着说道:“那个盗贼倒也聪明,他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过了开众人,然后又偷偷潜入了包大人的书房,偷走了大人的官印。”
于唐说道:“想不到包大人的官印,竟会在开封府之中被人盗去,可见世人盛传料事如神的包大人,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赵虎听于唐说这话时,声音之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得意之情,忍不住想把包大人已经知晓于唐就是盗贼的事情给说出来。不过,他想到了包大的吩咐,就稳了稳自己的情绪,接着说道:“只是那个盗贼偷走的是包大人的假印,真的官印并未丢失。大人知道自己在断案时会得罪一些奸诈狡猾之徒,为了以防万一,大人就预备了一个假的官印,放在书房中,真的官印则一直带在身边。”
于唐听到赵虎说的这番话之后,脸上立刻显出吃惊的神色来。他有些不太相信地望了望赵虎,又瞟了一眼挎在肩上的包袱,眉宇之间充满了怀疑。待看到赵虎不容置疑的表情之后,于唐相信了他说的话,于是脸上不禁充满了失望的神情。
赵虎打量了一下于唐,发现在他的脸上,除了失望之外,还隐隐有着几分不服气和不甘心的表情。
于唐的这个表情没有逃过赵虎的眼睛,他由此愈发觉得包大人之前说的话是对的。如果此时贸然将于唐就是盗贼的话说出来,固然可以顺利地了结这个案子,于唐也无话可说,但是难保他不会从此对包大人心生怨恨。以于唐的性格和能耐,以后再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实在是难以预料。
赵虎不禁暗暗感叹:包大人不但料事如神,看人也十分准确。虽然他并未和于唐有过多的交往,最多只是见过几面,但是竟然能通过一些小事知晓于唐的性格,确实是厉害。更重要的是,包大人还能放过一心和他做对的于唐,并且想出计策来照顾他的颜面,避免使他走上歪路,确实是雅量高深。
想到这里,赵虎又对于唐说道:“虽然官印并未丢失,但是通过此事,大人觉得应该再招募一些武艺出众的人来为开封府效力,大人早就听说过贤弟你的能耐,因此想要让你到后衙一叙。”
于唐思考了片刻后,说道:“多谢大人的美意,只是我有家事在身,恐怕难以久留。”
赵虎说道:“大人也考虑到贤弟会推辞,因此刚才特意吩咐为兄我不可强留,免得让贤弟为难。不过,此刻真印就在后堂,贤弟是否有意前去一观?想必此时城门应该还未打开,不如暂且在这里逗留片刻,一睹真印的面目之后,再出城去。”
于唐想了想说道:“也好。”
赵虎和于唐来到开封府后堂时,看到包大人正在那里等着他们。包大人看到他们二人走上前来,就开口说道:“久闻于壮士武艺高强,本官也甚为仰慕。本官希望于壮士能为朝庭效劳,来开封府助我一臂之力,不知于壮士意下如何?”
于唐向包大人鞠了一躬说道:“多谢大人美意,只是小人学艺未精,恐怕有负大人所望。小人一直行走于江湖,过惯了四海漂泊的生活,如同闲云野鹤一般,想来难食朝庭的俸禄,还望包大人见谅。”
包大人闻听之后,点头说道:“既然于壮士如此说,本官也不好再勉强。”
包大人说完此话,就吩咐人取出一个印盒来,交与赵虎说道:“赵捕头可将此印拿去坊间,让工匠照此样子再铸造一个,将来依然放在书房中,以备不时之需。”
赵虎接过印盒来,正要打开,于唐也好奇地探过头去,想要一睹真印的面目,这时,只见公孙先生从外面急匆匆地走了过来。他脸上带着几分慌张的神色,来到包大人面前开口说道:“大人,书房中不知何故突然失火,属下已经叫人去救火了,只是怕烧毁了重要的文册,因此想请大人移步,前去书房看一看。”
包大人听说书房失火,脸上也显出吃惊的神色来。他略一思索之后,对于唐说了句:“于壮士请稍待,本官暂且失陪。”然后就和公孙先生一起起身走向书房。
看到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两个人都已离去,赵虎也急忙把印盒往于唐手中一塞,说道:“贤弟暂且保管此印,为兄这就去帮包大人扑灭书房之中的火患。”
赵虎说完此话,不等于唐开口,就把印盒一把塞到了他的手中,接着就急急忙忙地奔向了包大人的书房。
此刻后堂之中就剩了于唐一人,他捧着印盒,觉得分量很轻,打开一看,只见印盒中并没有包大人的官印,底部却有一张小小的纸条。于唐拿出纸条,看到上面写了一句话:“好胜之心人皆有,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