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急诊室
杨晓蕊一路狂奔急诊。急诊大厅里,一眼望去人满为患,或坐或躺的病人让走廊都水泄不通,刚挤到急诊门口,听见救护车呼啸而至,杨晓蕊仔细辨认了一会儿,确认救护车上下来的那个包的像粽子一般的人是姜旭无疑。
姜旭头上裹着绷带,一只眼睛和嘴巴都肿的老高,尤其是嘴巴,妥妥的变成了两根香肠,跟电影里面的一模一样,足见电影里的影像并非夸张。他的右手夸张地包裹在厚厚的纱布里面,白色的纱布外面渗出一片红色的血迹,吊在脖子上,整个人看上去既悲催又可笑。
杨晓蕊见他虽然伤得不轻,但是显然没有生命危险,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只要人没死,一切都有转机。她本想想调侃姜旭几句,又觉得这个时候太过分,便问姜旭怎么回事,伤在哪里,疼不疼。
姜旭说:“小嫂子,我给沈思思打电话她不接,只好找你了。”因为脸肿,姜旭说话极是含糊,就像嘴巴里喊着一颗大大的糖球。
杨晓蕊赶紧把他搀进急诊大厅:“你等着,我去给你挂号拿病历。”
急诊的流程杨晓蕊并不熟悉,心里很是打鼓。还没等她去挂号,就有护士迎上来问:“怎么回事,怎么伤的?”
陪姜旭一道来的年轻小伙子说:“警察,执行任务的时候受伤的,手上是被刀砍的。”
护士继续问,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杨晓蕊趁机插话自报姓名,然后告诉接诊的护士,眼前这位英勇受伤的警察是沈思思的男朋友。
护士惊讶地抬头看向姜旭:“沈思思的男朋友?你来了可不是一次了,这次怎么这么严重?”随后转头向急诊里面喊了一句:“沈思思!”
没听到沈思思应答,只是突然地一阵嘈杂,一群人推着一张急救床从他们身边飞驰而过。一个穿着白色隔离衣的人正跪在床上奋力地一下下按压患者的胸口,因为急促用力,头发零碎而散乱。杨晓蕊和姜旭都惊呆在那里,急救床上正在抢救病人的,正是沈思思!
说时迟,那时快,杨晓蕊迅速地掏出手机,拍下沈思思救人的样子。姜旭张开了肿胀的嘴巴站在那里,看着急救床被众人齐心协力地推着,飞快的冲向急诊手术的电梯,沈思思也随之消失在视线中。
等沈思思回来,姜旭已经完善了各项检查,准备去手术室。姜旭的脸上和头上都是皮外伤不碍事。右手却伤的很严重,掌关节断了三根肌腱,需要进行急症手术处理,医生说术后两周才能出院。
陪着姜旭来的小伙子一见到沈思思喋喋不休地夸赞道:“旭哥神勇,西城区的案子,一劫匪持刀劫持了个小姑娘,要拉到屋子里去,眼看着门就要锁上了,旭哥一下子把手伸进去挤开了门,手被砍了两刀,趁着那小子分神的功夫,我们把他给制伏了。”
沈思思听了小伙子的描述并没有特别的激动,她看上去疲惫而沮丧。她冲杨晓蕊点点头,伸出手去摸了摸姜旭裹满绷带的伤手,没有说话。杨晓蕊看见沈思思的眼泪滴落下来,听见她喃喃地说了一句:“刚刚那个病人没抢过来。”
姜旭伸出没有受伤的左手搂了一下她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转移话题道:“别诅咒我!医生说了我这就是个小手术。”他的嘴巴依然肿的厉害,说话也很是含混,不过这句话倒是都听清楚了。
沈思思回过神来,抹抹眼泪笑着推了姜旭一把:“你这点伤,死不了,顶多变成残废。”
杨晓蕊站在他们身边,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情绪,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叹息,只是默默地陪着沈思思看着姜旭躺上手术车,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室的门关了起来,绿色的显示屏上亮起红色的“手术中”几个字。
人民医院的创伤骨科是老牌科室,断胳膊折腿处理起来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不要以为姜旭手掌三根肌腱的处理就比肢体的骨折容易。越是末端,血管、神经接活和修复就越精细,处理起来就越复杂。据说,为了联系这些复杂细小的修复,创伤骨科的医生们常常会将医用小白鼠的尾巴截成十几段,再一点点尝试接活。听起来是不是很心疼那些小白鼠们,的确,那些可怜的小生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太大的贡献。
人民医院还曾经完成过一例十个手指都离断然后再植成功的手术,这个让医院引以为傲的手术在宣传栏、画册以及各类医院介绍上反复出现,用以展现医院医疗水平之高。杨晓蕊最初看到这台手术的介绍觉得血腥和毛骨悚然,似乎从自己的手指传来真切的疼痛,而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见识了更多血淋淋的手术图片,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感谢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少的手术都可以在显微镜下完成,显微外科由此出现,彰显了医学专业不断细分的整体趋势。
等到姜旭手术完成送回病房,杨晓蕊也就放心地回办公室去继续憋她的“两好一满意”工作总结。创伤外科病房里有好姐妹吴优在,不少人也都知道了姜旭是本院急诊的家属,他的照顾不成问题。
之前因为姜旭的事情,杨晓蕊跟吕向阳处长请了半天假。回到办公室迫不及待地思考工作总结的事情。再一次看到郭海波给的纯指导性意见,杨晓蕊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她对着那几条指导意见反复思考,到底怎么才能跳出材料堆找高度呢?不得其解。
杨晓蕊再次给郭海波打电话,让他说个清楚,哪怕简单举个例子也好。郭海波居然挂了她的电话,回复了两个字“开会!”
杨晓蕊正烦闷着,突然听到有人问:“晓蕊同志情绪不高啊,你那个病人不好吗?”才发现吕处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进了办公室,正在门口的办公桌上翻阅近期的报纸。
杨晓蕊灵机一动,作为人民医院曾经的第二院长,吕向阳处长一定是个比郭海波更好的老师,怎么就把他忘了呢?于是杨晓蕊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吕处长,满怀期待地请教他,如何材料从堆积的材料里面跳出来?
吕处长猝不及防地先表扬了她。吕处长是这么说的:“不错晓蕊,作为材料新人,你能有这个思路从材料堆里跳出来,很正确,很难得。”
然后吕处长像个真正的老师一般,耐心地讲给她:“你看,咱们医院二十几个管理部门,六七十个科室,每个部门开展一项工作,那就得上百条,咱们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都放上。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挑选,而是拔高,你要从科室的角度跳出来,站到医院的层面来看待问题。医院很重视这是一个大条,专门成立了“两好一满意”活动机构,陈书记带队去省人民医院学习,开了很多次会议,编辑活动专题简报等等。全院上下积极行动,这又是一大条,也就是困扰你的那些堆积的材料,不必事事点到,统计一下总共推出了多少项,列举几条抓人眼球的就是了,比方说给病人过生日。第三呢,就是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问问医务处统计室有没有相关的统计数字,门诊量是不是增加了,手术效率是不是提高了,病人满意度是不是提高了,提高了多少?”<
吕处长的回答很是详尽,一下子解开了困扰杨晓蕊多时的疙瘩。对于一个科室而言,推出一条新举措很难得,而这条举措,对于整个医院,却只不过是“两好一满意”众多举措中的一个条目,再往高了看,人民医院只不过是全市众多医疗机构中的一个,而相对于整个社会,医疗卫生行业只不过是千行百业中的一个分支。
而苍茫天地,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其中微小而渺茫的一粒尘埃罢了。
杨晓蕊突然间觉得自己很有高度了,有没有?
在日后写过很多材料之后,杨晓蕊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写材料一定要把握合适的高度,什么样的站位对应什么样的高度,是写材料需要把握的基本要点,这些感悟比煎饼卷大葱要深刻多了,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最初煎饼卷大葱的启蒙,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层次。
正沉浸在自己的感慨中遐思万里的时候,突然听见吕处长说:“晓蕊是个明白人,一点就透。工作总结你先写着,也琢磨琢磨同步更新一期宣传栏吧。还有,咱们医院近期要推荐“两好一满意”活动先进典型,到时候你跟谭琴的一起整理一下事迹材料,锻炼锻炼很快就上道了。”
吕处长说完乐呵呵地走出去了,杨晓蕊一脸愕然,想起了摇滚歌手崔健的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世界变化的确是快,刚请教完一个问题还没付诸实践,新的任务又紧跟着压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