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夜不归宿
一大早,吕向阳处长就递给杨晓蕊一张夏州日报:“晓蕊你看看,咱们医院的两好一满意的总结和宣传,可以参照一下。”
杨晓蕊接过报纸,看到夏州日报的大篇幅新闻报道。
告别马路“趴活”,享受家的温暖
夏州农民工服务中心给农民工一个温暖的家
7月27日清晨,夏州34摄氏度的高温让人感觉酷暑难耐。然而却有一个地方,让农民工们不再受室外酷暑寒风之苦。这里院落宽敞,大厅明亮,夏有空调避暑,冬有暖气驱寒,周到的服务,明晰的指南,便利的餐饮供应,这里就是刚刚投入使用的夏州市农民工服务中心。这里是夏州市农民工们的新家。
……
报道很长,图文并茂,占据了夏州日报的一整个版面,黑字突出显示的岗位招聘、信息发布、就业指导、技术培训、项目扶持、政策咨询、权益维护、法律支援、小额贷款、餐饮服务等十大举措,很是夺人眼球。报道里有对商量局长和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鹏的采访,也有农民工的现身说法和感人话语。
杨晓蕊正看着,收到郭海波发来的信息:“心心,你看报纸了吗?怎么样?”
杨晓蕊故意不咸不淡地回复:“什么报纸?”
郭海波发了一个大笑的表情:“夏州日报,快看看!”
从吕处长办公室出来,杨晓蕊把手里的报纸拍了张照片发给郭海波,同时回复了一条信息:“棒!向你学习!”她虽然不乐意郭海波在她面前得瑟,这句话却是发自内心的。
郭海波迅速回复了两个字:“上道!”
隔着手机屏幕,杨晓蕊都能看到郭海波抿着嘴点着头洋洋自得的臭显摆样儿,似乎还冲她打了个响指。杨晓蕊回复:“当自己是猴儿呢,给个杆子就爬,小心掉下来摔花了屁股。”
郭海波立马又回复三个字:“乌鸦嘴!”
杨晓蕊还想跟他斗斗嘴,郭海波说:“开会了!”
杨晓蕊回复:“我也挺忙,没空儿跟你掰扯。”
杨晓蕊说的是实话,她的确挺忙。开展“两好一满意”活动以来,人民医院从上到下都忙得团团转。活动要求,全面排查患者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制定具体措施进行改进。
好嘛,这下子,从领导、专家到护士、物业,全院两三千号人都绞尽脑汁地琢磨,病人来了会有什么不满意,怎么才能让病人满意。病人说挂号难,立马增设挂号窗口,启动预约挂号项目。病人反应病房到门诊距离长,立马引进两台院内便民服务车。病人反应手术等候时间长,手术室和外科加足马力,常规手术时间延长1个小时。病房里配微波炉、配针线包、设置图书角,过生日的病人惊喜地收到了医院的蛋糕,住院的小朋友们都得到了护士阿姨送的玩具,等等。
只是有的问题能解决,有的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比如有的病人嫌费用高,但是医院的费用并不是自己确定的,是物价局按照国家政策核定的,医院说了根本不算。怎么办呢?曲线救国吧。开出费用清单,花费列的一清二楚,明白的告诉你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就怕病人再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没得改进了。
由此以来,对比杨晓蕊手上每周一期的工作信息,谭琴负责的“两好一满意”工作简报出得格外频繁。然而让杨晓蕊头疼的并不是两者的比较问题,而是吕处长交给她的新任务:卫生局要求各医疗机构近期报送的“两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总结。
吕处长交代这项任务的时候,一如既往地站着说话不腰疼:“很简单,晓蕊你把谭琴出的那些'两好一满意'简报内容汇总起来就好了。”
等杨晓蕊拿到那些“两好一满意”工作简报的时候,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两好一满意”工作简报已经出版了三十多期,实时记录了医院所有部门和科室的具体举措,全院二十多个行政部门和六十多个临床科室的材料如雪片一样袭来,打得杨晓蕊心里拔凉拔凉的:“这些如果都写在总结里,得多少字呀?!”杨晓蕊越看越绝望,这些堆积的雪片如雪崩一般就要把她埋葬了。
杨晓蕊上网搜了许久工作总结的写法,尝试着写了几个开头又都删掉了,反复几次只觉得毫无头绪。时间在反复的琢磨修改中过得格外快,眼见着一天的时间就要过去了,杨晓蕊决定不再挣扎,分分钟巴望着下班回家请教郭海波。
好不容易挨到下班,却收到郭海波的信息:“今晚加班不回家吃饭。”杨晓蕊登时如泄了气的气球般没了情绪。恰好接到杨妈妈嘘寒问暖的电话,杨妈妈听出她情绪不高,在电话那头说:“晓蕊,人是铁,饭是钢,回家吃顿饭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杨晓蕊有日子没有回家,也很想念父皇母后,反正郭海波也不回家吃饭,于是她决定下班后回娘家吃饭。
郭爸爸正在看电视,首都卫视的养生栏目,每日必看,如痴如醉。见她回来,杨爸爸拍了拍沙发:“晓蕊你回来地正好,快来看看,人家专家说了,这个三七粉活血化瘀,对老年人特别有好处。”突然间又想起来什么,说:“这节目真不错,你不是医院宣传部门的吗?我觉得你们医院能做这么个节目就很不错。”
杨晓蕊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满脑子都是那些雪片般的材料,听着老爸唠唠叨叨,随手换了个台,嘟囔道:“看这些做什么?无聊!”。见她情绪不高,杨爸爸突然警觉起来:“晓蕊你怎么看着蔫蔫的?是不是郭海波那臭小子干什么坏事了?”
自打上次目睹郭海波跪在地上抱着杨晓蕊的腿之后,但凡杨晓蕊有点不开心,杨爸爸总会怀疑到郭海波身上,弄得郭海波叫苦不迭。
杨晓蕊连忙否认:“不是不是,我是为工作上的事情在犯愁,不关郭海波的事。”
“工作上有什么愁的,你们人民医院,生意好的不得了,四区三县的病人都巴巴地跑来送钱。机关上更是四平八稳,好好听领导的话,别跟同事们闹矛盾,该干活的干活,该加班的加班,我年轻的时候……”杨爸爸喋喋不休地吧啦吧啦。
“好了,吃饭吧!你那套理论早就过时了,少说两句吧!”杨妈妈很理解杨晓蕊:“你看晓蕊上了一天班,累得哪还有一点力气?”
杨爸爸抬眼看了杨晓蕊一样:“我这老头子还没瘫倒呢!你看她全身的骨头都消失了一样。不对,这孩子右手大拇指还能动,能摁动电视机遥控器。”
杨晓蕊被老爸说得哭笑不得,也听出来他是因为被换了电视频道不太满意。不过杨晓蕊不管这些,在她眼里,老爸已经被这些所谓的养生节目给洗脑了。自打他被洗脑之后,笃信食疗养生之术,最喜欢指导杨妈妈做饭。杨妈妈的手艺原本很好,红烧排骨、油焖大虾、糖醋马鲛鱼,道道都是拿手菜。只可惜,在杨爸爸额指导下,菜里面莫名奇妙地今天多了黄芪,明天添了竹荪。稀饭里要放上薏米除湿,豆浆中要配上莲子心败火。更过分的是,煮鸡汤的时候,七七八八的各种配料,本该香喷喷的一锅鸡汤变得药气满满、老辣十足。杨妈妈做饭的水平不断滑坡,时常有黑暗料理惊现餐桌,这些全拜杨爸爸看的各类养生栏目所赐。
杨妈妈对沉迷养生的杨爸爸言听计从,生怕耽误了老伴长生不老,做的一手杨氏养生菜。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只要杨晓蕊回家吃饭,杨爸爸那套养生理论就可以滚蛋了。所以只要杨晓蕊不是不打招呼就突然回家,品尝黑暗料理的机会并不多。这也成了杨爸爸的一大憾事,宝贝闺女吃不上他精心指导的养生菜式,着实是当妈的不够心疼孩子。
此时此刻,杨晓蕊趿拉着拖鞋坐没坐相地在餐桌前面,丝毫不用顾忌吃相,在亲爹亲妈这里吃一顿饭是无比痛快的一件事儿,痛快到足以忘记“两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总结的事情。
美美地吃饱喝足,杨晓蕊回到自己家,倒头就睡了。她想着先睡上一觉,等郭海波加完班回到家,就可以有足够的精神头,赖着他请教工作总结的事情。
不知睡了多久,杨晓蕊听到一阵恼人的音乐在耳边响起,坐起来醒醒神,发现闹钟已然响了很久。枕畔纹丝未动,郭海波竟然彻夜未归。
杨晓蕊猛然想起工作总结还没有着落,掏出手机给郭海波打了个电话。郭海波睡梦未醒,气若游丝,绵软无力地喂了一声。<
杨晓蕊质问道:“郭皮皮,你胆子越来越大了,竟然夜不归宿!”
郭海波一下子惊醒了:“昨晚我们几个人加班写材料,写完又开始推材料,一直折腾到后半夜,直接在局里睡了。”顿了顿,郭海波又说:“不对!我昨晚给你发信息汇报了啊!”
“是吗?”杨晓蕊将信将疑:“我怎么没看见?”
郭海波说:“天地良心,有图为证,我昨天就发给你了,你自己不看手机。”
杨晓蕊去翻看手机,果然有郭海波发的请假信息,还有一张极为生动的图片:人力局偌大的办公室里,陆一鸣处长带着几个各具神态的年轻人,想来是人力局的笔杆子们。有夹着香烟愁眉苦脸的,有撑着腮帮子垂头丧气的,每人手里一份材料。陆一鸣处长大虾一般弯腰拱背,满脸疲态,紧紧捏着那份材料,抿着嘴巴,就好像面对一道极为费解的数学题。整个图片构图奇巧,角度不凡,不论是人还是办公桌,拍摄角度皆由下而上,愈发显得气氛浓重,人生凄苦,明显是郭海波为了提供夜不归宿的合理证据,趁众人不注意时在桌子底下偷拍的。
杨晓蕊看了这张图,忍不住笑出声来,笑完了又不禁感慨,她平时总叫郭海波材料猪,但是这群人真心过得猪都不如。于是杨晓蕊大度地说:“算了,鉴于你夜不归宿事出有因,姑且原谅你了。不过你得帮我一个忙。”
郭海波叫苦不跌:“杨小心,你又有什么材料让我给你写?我跟你说,你今儿就算休了我,我也给你写不了材料了!”
杨晓蕊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之以利益,郭海波终于勉强答应帮她看看,双方约定,只提供指导性意见,绝不具体操刀。
协议达成后,杨晓蕊立即把“两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总结的事情丢给他,同时把所有的“两好一满意”简报材料一股脑地堆给他。杨晓蕊暗地里发笑,郭海波的qq肯定嘟嘟嘟嘟响了很久。
郭海波的反馈意见来得很快:第一,不要掉进材料堆里无法自拔;第二,跳出材料堆找高度;第三,总结概括列出条目;第四,填充条目丰满材料。
果然是纯指导性意见,杨晓蕊一头雾水找不着北。正欲打电话兴师问罪,恰逢郭海波来电,还不等杨晓蕊喂一声,郭海波一叠声地说:“快去急诊看姜旭!救护车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