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大女主文里的炮灰女配(二十三)
第69章大女主文里的炮灰女配(二十三)
《盛世江山》在万寿庆典上呈献时,百官无不为之震撼。画卷展开,仿佛整个天朝的勃勃生机与百姓的安居乐业都浓缩其上,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这个时代的赞美与祝福。
皇帝年纪大了,就喜欢看到自己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样子,遂抚赞道,“此非凡品,乃国之瑰宝。杨典制善染织,林司设精绣艺,二人合璧,竟成如此气象!”
皇帝都带头夸了,大臣们也赶忙附和。
“陛下圣明,文治武功,四海咸服,此图正是天下归心之所象也!”
“臣等每念社稷之安,不由心怀感激,今得此图,更觉天恩浩荡!”
“绣图虽妙,然所绣者乃今日太平之象,皆赖陛下之仁德与神武!”
众位朝臣你一言我一语,皇帝坐在上首,听得是心满意足。笑意稍歇后,似漫不经心,又似别有深意道,“只是,朕有一惑,这图中所绘风物万千,山河浩荡,皆细致入微。非亲历其地,断难描摹至此。尔等深居宫禁,何以得此真意?”
杨知意微一上前,垂首应道,“启禀陛下,臣女确未踏遍山河之路,此图能成,多赖一人之助。”
她顿了顿,感到皇帝的目光带着探究,继续道,“安国公府世子齐砚,今年来奉职于工部,行走四方,督修水利,查勘营造。世子每至一地,感其风土人情殊异,或见趣闻乐事,便会手书数笔,配以简画,寄予臣女。”
“臣女得之,以心观之,与青禾妹妹共绣成图。”
她语声柔和,却不避嫌,一字一语,俱是从容。
话音一落,殿中微微有些骚动。
*
齐砚乃是皇帝的外甥,其母安国公夫人是皇帝的妹妹。虽不是一母所生,但也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
早年间,安国公夫人确为齐砚与杨知意之事,数度入宫哭诉。初时坚决反对,无非言杨氏出身低贱。
后见齐砚痴心不改,成年后亦不肯婚配,常年奔波在外,竟也渐渐心软了。想着儿子若能得一知心人,便是出身低就出身低吧。
她入宫,找皇帝哭诉,恩典杨知意出宫,成就此段姻缘。
而此时,皇帝已深知杨知意之才干,染织一艺所带来的利益,又岂能轻易放手?便一直未曾应允。
*
此刻听闻杨知意坦诚,皇帝心中了然,深深看了她一眼,道,“原来如此,齐砚倒是有心了。”
皇帝的目光在杨知意身上停驻片刻,转而问道,“杨典制,你入宫有十年了吧?”
“回陛下,今年正是第十年。”
杨知意今年已经二十五了,按理其实可以出宫了。但皇帝好像随口一问,转了话,“这《盛世江山》颇得朕心。朕欲赏你,你可有何愿?”又转向林青禾,“林司设亦然。”
杨知意微垂的眼睫微微一颤,心中早有计较,此刻却先行开口,“陛下,臣女不敢独居其功。若论私愿,臣女斗胆为青禾妹妹请赏。青禾入宫之时年仅十三,今已及笄有余,十年岁月,未负宫规,不负所学。若蒙圣恩,愿放其出宫,自主婚嫁,享寻常人家之欢。”
她一字一句说来,语调平和,却情意恳挚。林青禾在侧,蓦地擡眸看她,眸中微光氤氲。
殿中一隅,十五皇子萧景琰闻言,指节微紧,悄然望向父皇,唇边的话未出口,终是沉默不语。
他身旁的十五皇子妃,看了他一眼,又顺着他的视线看向了殿中跪着的女孩,敛了眉眼。
*
皇帝坐在上首,略一思忖,笑道,“也好,林司设,朕准你出宫,至于杨典制……”他目光转向殿中跪着的杨知意,“你可愿出宫,与齐砚成就佳话?”
这话一落,殿中一瞬静默。
安国公夫人的视线也不由紧盯着杨知意,手里的绣帕不自觉攥得紧紧的。
这么多年,杨知意早知道如何与皇帝打交道了——听一半,猜一半。要是真把皇帝的话当真,她和林青禾早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杨知意垂首叩首,声音清稳却毫无犹豫,“谢陛下成全青禾妹妹。至于臣女,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臣女所学,尚思为陛下、为天朝尽绵薄之力。”
她闭了闭眼,终是把话说完了,“臣女愿留在宫中,继续钻研染织之道,并思传授之道,使技艺不致湮没。”
她未直言拒嫁,也未言情深意重,只是道所学未终。
皇帝见她知进退,识时务,轻轻点头,这才笑了,“杨典制有此心,朕心甚慰。擢你为从五品尚服,另赐金帛。”
“臣女谢陛下隆恩!”
皇帝又转向了林青禾,“林司设有何愿啊?”
林青禾眼中氤氲。她望着前方那道叩首不动的纤细身影。她亦心知,这一线自由,是姐姐一步步求来的。今日之恩已属破例,皇帝于情于理都不会再予第二重恩典了。
她低头叩首,声音清软,“臣女不敢妄求,只愿天朝永固,海清河晏,四海升平,百姓安乐。”
这等话,最合圣心。皇帝一听,龙颜大悦,朗声笑道,“好一句海清河晏,百姓安乐。你这丫头,比那些只知请赏的更懂事!”
一旁的女官亦微微点头,便有内侍捧来锦盒,宣道,“奉旨,赐林司设金叶十枚,南珠一串,玉佩一枚。”
百官闻言,俱是俯首齐声高呼,“愿天朝永固,海清河晏,四海升平!”
殿中回响朗朗,金玉之声与歌舞之声交映,皇帝满意颔首,满目春光。
*
《盛世江山》之名,一日之间传遍朝野。杨知意不仅因染艺,更因其在绣卷中所展现的宏大构思与精湛技艺,被誉为“织染双绝。”
林青禾的“意绣”之名,也因此真正响彻天下。
然盛世之下,亦有隐忧。
皇帝年逾花甲,春秋已高,愈发沉湎声色,喜好奢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