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山穷水尽 - 老公的秘密 - 瑛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老公的秘密 >

第十五章 山穷水尽

在又一个无聊的会议上,李扬收到一条短信,“狗熊每天上山锻炼身体,一天王八也想上山,熊说:你把四条腿收进去,我抓住你上去。上到山顶,树上一只鸟狂笑:瞧你那熊样,还拿个翻盖的手机呢!”李扬看后就想笑,忍着,习惯性地转发给田歌。本欲逗田歌一乐,半天不见回复,到了会议结束时,他差不多忘了短信的事,她却忽然回复过来,“二十万的事,你啥时去和春风媳妇说?宜早不宜迟,不能再拖,拖越久越不好办。”

李扬脸上的笑意,仿佛挨了霜一般,顿时就冻住了。

现在想来,田歌对生活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些,低到只要有房住,就可以心满意足,别无他求。小区里一栋栋楼房,住顶层阁楼的并非自己一家,可当初搬进来时的左邻右舍,似乎已经找不到谁家没有另置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的了。搬了新家的,空出来的阁楼就租了出去,每隔不久田歌就会看到,相邻房子里冒出来莫名其妙的新面孔,租房客都无法忍受长住阁楼,因此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田歌和李扬,如同顽强的战士,一年一年雷打不动地坚守着。

中午在医院食堂里吃饭,同事讨论最多的,不是业务,不是病号,主要是房价问题。房子仿佛成了一个永恒主题,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充斥于耳,摆不脱也甩不掉。

一位年龄和田歌差不多的男麻醉医师叹道:“我的预期一次次被拉高,一开始打算买个五十万的,一家人吭哧吭哧攒了两年,积蓄增加了十万,房价涨了三十万,加上贷款,心理预期被迫提到八十万,房子还是两年前的房子,新房变成了二手的,又攒了两年,积蓄增加了十五万,房价又涨了四十万。靠,房子还没买成,人倒要疯掉了……”

立即有人调笑他,“你一年两年的就能攒十万、十五万的,够能攒的啊。”

“靠!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我烟都不抽了,再这么下去,非憋出病不可。入错行了,下辈子,如果到医院来,至少也要去外科,说啥也不能干麻醉了。做得好,功劳是人家的;做得不好,罪过是自己的……”

田歌道:“总比我们B超强多了,下辈子,要干就干骨科……”

“骨科怎么啦?小田,你要愿意咱俩换换?一天到晚累得要死,没日没夜、没白没黑的,你多清闲啊……”一位年轻的骨科女医师接话道。

“装什么啊?谁不知道你们这些家伙,恨不得全社会人人都长成长颈鹿那样……”田歌本是笑脸相对,以玩笑的口吻调侃的。

谁知那位骨科医师不知是挨了领导的骂,还是受了病人的气,或许是手术出了问题,或是吃错了药,简直中了邪一般,一句话就翻脸了,气冲冲地冲田歌道:“你什么意思?我们拿了不该拿的钱是吧?我告诉你,没凭没据的,你可不能瞎说,你这样红口白牙乱放炮,是要承担责任的,属于诽谤,知道吗……”

田歌没想到一句笑话惹来对方的不愉快,原本就缺乏耐心,当时也恼了,“怎么叫诽谤了?我提你名了道你姓了?说你了吗?在座吃饭的就你一个骨科的?干吗就你耳朵发热心发虚呢?”

双方当即就叮叮当当地干起了嘴仗。

在医院里,连鬼都知道,来钱最容易的当属骨科医生。当然,来钱容易是建立在心够狠、手够辣、刀子够快的基础上的。有些骨科大夫恨不得人人都长成长颈鹿,一旦出了祸事,一撞给断成十八截,抬到医院,断一截安装一块进口钢板,每一块进口钢板一万多,其中就有三四千落入主刀医生的口袋了。没看到吗?骨科医生从实习生开始,只要在医院混上五六年,熬到三十出头了,可以做个中、小手术了,基本上房子车子都买上了,要是混到四十来岁,那都是豪车豪宅了……那位刚进医院不到三年的麻醉师还抱怨,田歌就不理解了,麻醉科再怎么清水衙门,比起B超科总要好得多。只要狠得下心肠,昧得下良知,隔三差五的还能收个红包什么的,钱不多,但一个少于五百元,病人怕是谁也不敢拿出手的。B超科呢,整个医院的科室扳着指头一个一个算下来,谁都知道,绝对是一滴油水都没有的地方了。病人不可能因为拍片想插个号给你塞红包,能插号的病人,都是医院这科室大夫那科室主任领进去的,要么是护士长或是麻醉师领进去的,就算一个护士领来的,反正都是熟脸,你也得给个人情。B超室医生就这点权限,来来往往顶多是个人情,至多碰上个脸皮薄的病号,常来检查的,送盒茶什么的,不过也不会是什么好茶……

嘴仗持续了两分钟,被同事们拉开了。一顿饭没吃完,反倒憋了一肚子气。田歌将饭盒里没吃完的饭菜统统倒进垃圾筒,离开四处油腻的食堂,回了办公室。中午满打满算一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也是从早晨走进医院后的一天中,唯一一段可以暂离“辐射区”的幸福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沮丧的时候,就特别想花钱,一种报复性消费的冲动涌上田歌心头。

不过这一次的冲动不像以前。以前买件衣服买双鞋子或买套化妆品,就可以欢欢喜喜的了,这一次,想来个大的。

既然买房是遥遥无期的了,那就买车,提前享受。医院里,和她年龄差不多的,似乎已经找不到几个家庭如今还蠕动在无车族一列了。说起来羞愧得很,天天挤公车,挤公车的年轻女医生倒是不少,可人家至少以家庭为单位都已拥有车辆了,三天两头老公开车送到院门口,或者下班时在院门口等着接。自己可倒好,李扬倒也来接过她,可来了也是坐公车来,坐公车走,只不过是由一个人坐公交变成两个人坐公交。

买车!买!不等了。几年前就考了驾照,可从驾校出来连方向盘都没摸过几回。这一回,一定要开个够,开到手指碰着方向盘都反胃,就像麻醉科的江妍那样:哦,真是够了,我现在是能不开就不开,能低碳就低碳,开车多累,到处找停车位,多麻烦哦……这番话是不是太矫情了些?见鬼,低碳正时髦呢,让她们先时髦着吧。

有了这个念头,她埋头给李扬发了个短信,“我想买车。”

田歌发出短信,同时罗列了一堆买车理由,如果李扬不同意的话,就把它们刷刷刷地放出来。谁知李扬很快回复,“哥早就想给你买车了,怕你不高兴,你老是攒钱买房,既然你想通了,咱就买,马上买。”

既然决定了买车,那么第一个步骤,就是打开李扬的股票和黄金账户,查看家里到底还能搜刮出多少钱。对股票这玩意,田歌从来没来过兴趣。第一没钱,第二没时间,第三知道这东西风险太大,接近于赌博,根本不是小老百姓玩得转的,索性远离的好,省得天天着急上火。看看周围那些股民,过的什么日子?省吃俭用买个菜都一毛两毛地计较,到股市上成千上万一眨眼就没了。田歌不炒股,倒也没和股票有什么深仇大恨。李扬业余炒炒小股,她也就由着他,这是他作为公民的权利,她也没权力剥夺。李扬上大学时就开了股票账户,只可惜一直钱很少,后来通过他的聪明才智,股海搏击,终于渐渐涨到一个较为可观的数字,却又因家庭各种大项开支,这样那样,将钱用掉。加之田歌天天警钟长鸣,时不时以风险提示方式对账户金额严加控制。总之,李扬在单位虽贵为财务科长,指挥百万千万的资金流来流去,但属于自己的私人股票账户,最高时也没超过五万多块钱。大约三年前的大牛市,最高值差不多近六万了,随后一轮熊市下来,虽然也经常高抛低吸,回避风险,但最终还是难逃宿命地回落至三万左右。去年上半年又逢上好时光,李扬努力一番,捂了一只牛股,慢慢地又熬到了五万以上,在田歌的督促下,将两万来元转离高风险市场,进了黄金账户,炒纸黄金。为方便监督,李扬名下两个金融资产账户,田歌都把密码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随时进入查看,偶尔也会适时替他临时做出决定,进行买卖操作。

股票账户里趴着一只“死”股,深度套牢,植物人一般长期横盘不动。大约这就是买股票的下场,原以为抵御通货膨胀,却是一买就套,然后就是等待解套的漫漫长路。越看越生气,不看也罢。打开黄金账户,当田歌看到黄金每克升至二百四十多时,心里还是着实高兴了一下,刚才和同事吵架的不愉快,也挥之即去。账户满仓操作,统共一百克黄金,低于一百克人家也不给买卖,二百三十元每克买的,买后曾涨至二百四十,挣一千元,觉得太少,除去手续费不剩啥了,光给银行打工了?不卖。结果不久国际黄金大调整,打开账户一看,跌破二百了,田歌就觉得特晦气,扔着不管了,谁知过一阵,黄金又跳高二百三,这时候解套了,田歌劝李扬卖出来,等低了再买,李扬说,刚解套,急啥?没过两天,又跌破了二百,如此反复几次,田歌对黄金这玩意也深恶痛绝了,原以为没啥风险或者风险小,没承想也是穷折腾,猴蹿马跳的,一点不比股票省心……两周没看,此时发现不仅解了套,除去手续费还有几十块钱赢利时,田歌二话不说,鼠标一点,给卖出了。

2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