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 皇长姐 - 小璃的木偶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皇长姐 >

☆、十一

寿康到底没回宫主持大挑,任由肃贵妃战战兢兢的以‘开国以来第一个主持大挑的贵妃’的身份,熬完了大挑。

皇帝对于寿康这回的态度有点儿疑虑,但他一时也没抽出功夫来专门想这个事儿,毕竟,他还有更要紧的事――比如李宣怀带着罗刹的定约使臣来京了。

“罗刹沙皇希望重新立碑确立边界,重新商定关税,互派常驻对方国都的使官。”李宣怀简单描述了一下人家的要求,“细则臣已写成奏折上奏陛下。”

皇帝嗯了一声儿,“朕都瞧见了,关税的事让理藩院管通商事的人去跟他们谈,使官也可以派,人就从礼部抽几个,级别不宜过高,要不太抬举他们[1]。至于边界……该怎么谈,你和瑶生商量着办,朕就一条儿,从现在往上追八十年,前朝没丢的地方,我朝都不能丢。明白了吗?”

这有什么不懂的?反正就是说您祖父从前朝亡国之君那儿抢来的东西,一点儿不能少呗。

李宣怀和薛昭鸿答了句臣明白,就等着看皇帝还有没有吩咐,没有就可以散了。但皇帝想了一会儿,又对李宣怀道:“对了,你们家二儿子今年多大了?”

李宣怀一听皇帝垂问,自然喜不自胜,觉得就算不是有什么好事要落在自家小子身上,那得陛下一句问也是天大的体面了,“犬子今年十七。”皇帝一挑眉,“可有婚配啊?”

这可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难不成陛下要给这小混蛋赐婚?李宣怀心里立刻放起了烟火,想着回头得赶紧祭拜祖宗,让先人们知道这样的大恩典,“尚未订婚。”

皇帝笑了笑,点点头,“安亲王长女静宜郡主今年十五,便指给你们家老二罢。”

这个指婚皇帝早就和梓敬通过气,梓敬想着李宣怀也是封疆大吏,还有一等公的爵位,虽然不在京里,但他儿子大可以靠着他讨个荫封,再加上自己使使劲儿,弄到京里混个大内侍卫总还可以,到时候年纪再大些,放个三品四品的京官儿也不太难。这么一琢磨,自然是千肯万肯的。

李宣怀跟梓敬没见过几次,但也知道这个安亲王深得皇帝喜欢,白得了这么一个亲家,他哪儿能不乐意呢?立刻便跪谢天恩。

皇帝摆摆手,“你去罢。”待李宣怀退下了,他皱着眉,揉了揉额角,重重地叹了口气,“瑶生,崔栖桐最近干嘛呢?”

和顺去给太后守陵,但皇帝并没说许崔栖桐去,故才有今日一问。薛昭鸿心中叹息,“臣听说崔栖桐不知怎么染上酗酒的毛病,整日里醉醺醺的满口胡话,且一喝醉了就要大骂两个儿子,动不动就说要将他们驱逐出家门,此事闹得满城风雨,他族里的长辈去劝过几次,但他也不知是什么疯病,竟将长辈也赶了出去。”

“疯病?”皇帝略一思索,便既冷笑,“他这要是疯病,那朕巴不得崔家上上下下都染这个疯病,省得一天到晚惹朕心烦。”说着,他转头对成维道:“去传安亲王入宫,朕有话说。”然后又对薛昭鸿道:“趁着他没过来,瑶生先坐罢。”

薛昭鸿也并没坐太久,梓敬就过来了,各自行过礼,皇帝就又给二人赐座。

“和顺最近可还好么?”皇帝问梓敬。梓敬听了这话心里咯噔一声儿,打从知道寿康接了和顺的信之后,梓敬便觉得大事不妙,这个姐姐恐怕要出事儿了。加上今儿皇帝这么一问,梓敬更觉得和顺要在劫难逃,“这……皇陵那边儿并没传出过什么消息。”

薛昭鸿听到这儿也猜得出皇帝这是要处置家事了,因此便起身想要告退。皇帝却只是摆摆手,“朕哪儿有什么家事?朕的家事全都是国事,朕让你听着,你就听着就是了。”皇帝这话里颇带着些自嘲和无奈,薛昭鸿听了更是如坐针毡,自觉处境十分尴尬。但梓敬却不这么想,他觉得如果皇帝铁了心要处置和顺,那自然是此时在场的人越多越好,这样好有个见证,省得以后为此生出流言蜚语的时候,皇帝要怪他没劝止自己,到时候加罪于他。

“哦,之前跟罗刹动武,花费不少。”皇帝口风一转,“和顺作为先皇次女,理当知道体恤朕意,以后她的俸禄都减半罢。”

梓敬当时就惊呆了,直到看见皇帝高高挑起眉毛,才带着些口吃地道:“陛下……这……总没有只有一个人减俸节省的道理……这、这……”

皇帝颇有些不耐烦,“那怎么办?你和她姐弟情深,你陪着她减半?”

梓敬觑着皇帝的脸色,赶紧说道:“二姐若知道自己俸禄减半能稍解陛下烦忧,必然也觉得荣耀。”薛昭鸿心里唾弃了一下梓敬这种墙头草的言论,但鉴于事不关己,他也就只是低着头没说话。皇帝对于梓敬这番话的想法显然和薛昭鸿一样,他忍不住一乐,“你就会胡说八道,哪儿跟哪儿啊?还觉得荣耀呢?”

梓敬见皇帝笑了就放下些心来,“能为陛下分忧,那是人臣之荣嘛。”他不敢再提和顺,生怕惹皇帝又不高兴。皇帝笑着伸手指指他,“你呀,猴儿一样,难怪当初皇姐总是说你没正形儿。”说罢,又看看薛昭鸿,“你什么时候能学学瑶生,朕也就放心了。”

只要不提和顺,皇帝说什么梓敬都乐意做个丑逗他开心,当下便起身装模作样地对薛昭鸿一揖,“眼瞅着皇兄是嫌弃我了,我只好攀着薛大人,请薛大人以后多教教我。”

他这一来,吓得薛昭鸿连忙起身还礼,“安王爷快别拿臣开玩笑了,臣怎么当得起呢?”

皇帝笑笑,“瑶生你坐下,这有什么当不起的?朕就时常觉得,这满朝的大臣如果都和你一样,朕就可以放心了呢。”

说者或许无意,但两个听者却是有心,联想到和顺一事和崔家近来举动,二人均明白过来,皇帝罚和顺的俸禄,并不是真的跟和顺过不去――他是想让崔家知道,别走和顺的老路,好好儿做个纯臣。而之所以这么做,而不直接动崔家的原因,梓敬和薛昭鸿也可以猜个大概齐。

崔家和徐家一样,都是当年随着太|祖从龙有功之人的后代,皇帝夷了徐家的三族,不想再夷崔家的,他不愿意百年之后落个薄待功臣之后的名声。如果崔家能明白皇帝的深意,那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明白……那到时候也就怪不了别人了。

“若是朝中人人都跟薛大人一样,那皇兄到时候只怕又要觉得这日子太无聊了。”梓敬和薛昭鸿又没仇,抬他一下也都是顺手的事儿,自然没什么好不肯的。

皇帝笑着看了两人一会儿,“这有什么无聊的?难道还有人放着清闲日子不过,喜欢过这闹心的日子么?其实也不必非得满朝人人都是瑶生,只要人人都有你们俩这样让朕省心,朕就谢天谢地了。”这话说的更是引人深思,梓敬和薛昭鸿省心,那谁是那个不省心的呢?不过这二人都不愿意惹事儿,也就装听不懂就完了。只是梓敬说了句,“臣弟也不求其他,只要皇兄不嫌弃臣弟就好了。若您还有恩典,那最好能时不时就像刚才这样儿夸臣弟两句。”

皇帝笑着对薛昭鸿道:“瑶生,你快看看他那个样子,夸两句就要浮上天了。朕怎么敢多夸呢?”

薛昭鸿抿嘴一笑,但没说话,皇帝又对梓敬道:“你去罢,这趟皇陵传旨,你亲自去,顺便告诉和顺,她如果再给皇姐写信,就别怪朕不顾及兄妹情份了。”他顿了一下,“还有,回头记得也跟内务府的人说,就说是朕的意思,恩晖园那些奴才伺候得不好,竟让皇姐的病到现在都不好。让他们换一批人过去。”

梓敬心里一沉,但也没办法,只得答应一声便跪安了。恍惚间,听见皇帝跟薛昭鸿道:“朕这两天也不知怎么,心神不宁的,瑶生你陪朕下盘棋罢。”

作者有话要说:[1]东主觉得即使是对俄国这样的大国,皇帝这类人始终还是抱着一种看属臣的态度的

哦,可怜的李宣怀,请各位客官为他留一捧同情泪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