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辛弃疾(2)
第71章辛弃疾(2)
三径2初成,鹤怨猿惊3,稼轩未来。甚4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5人笑,抵死6尘埃7。意倦须还,身闲贵早8,岂为莼(chun)羹鲈脍9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qi)10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释
1带湖:位于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城北一里许,风景绝佳。2三径:据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归隐所居田园。3鹤怨猿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4甚:为什么。5衣冠:指做官。6抵死:老是,总是。7尘埃:此处喻指污浊不堪的官场。8贵早:应及早归隐。9莼羹鲈脍:指晋张翰因思念家乡美味而辞官事。10葺:用茅草盖房子。轩窗临水开:宋吕夷简有《天花寺》诗:“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轩窗向水开。”“秋菊”二句:自表高洁。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沉吟:迟疑不决。
经典赏析
辛弃疾作此词时(淳熙八年秋),仍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带湖新居即将落成。词的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下片主要写他对未来生活蓝图的设想。全词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心理活动的实录。
作者本为南归之人,官职虽屡有升迁,但其刚直任事的个性却为南宋士大夫所不接受。所以他在任时,朝中和地方上都颇有谤议之言。作者忧谗畏讥,预作退步,在带湖筑成新居。此举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官场污浊的厌倦和对政治风云的忧惧,仕与隐的复杂矛盾心态跃然纸上。
满江红题冷泉亭1
直节堂堂2,看夹道、冠缨3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4声急。闻道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5。是当年、玉斧削方壶6,无人识。山木润,琅玕(lánggān)7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8横跨,玉渊9澄碧。醉舞且摇鸾凤10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释
1冷泉亭: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唐代建筑,为西湖名胜之一。2直节堂堂:松竹劲直挺拔。3冠缨:帽带。借指官吏。4佩环:佩带和玉环,古人衣服上的饰物。5天峰、青壁:指飞来峰。传说此峰在天竺国,不知何时飞来,故名。6方壶:传说中海上的仙山。7琅玕:像玉一样美丽的石头。8危亭:此处指冷泉亭。9玉渊:指冷泉积水形成的深潭。10鸾凤:传说中美丽的神鸟,常用来比喻贤俊之士。
经典赏析
本篇作于宋孝宗乾道六、七年间,作者时任杭州司农寺主簿。
词的上片用拟人手法描写西湖灵隐寺一带景物,形象生动逼真。下片寓情于景,写登上冷泉亭后的见闻和感想。结尾两句“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点明题旨,寓意深远。为什么“恨此中”呢?原因是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夙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
全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寄托作者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国家、重返故乡的爱国之情,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1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2径须3携杖去,能消几两4平生屐(ji)5?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6。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7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8,今犹昔。
注释
1过眼:从眼前掠过。2佳处:风景优美处。3径须:直须。4几两:几双。5屐:带齿的木鞋。《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6“吴楚”二句: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7旌旗未卷:指战事还没完结。8转相寻:互相转换代替。
经典赏析
淳熙五年(1178)秋,辛弃疾被派往武昌当湖北转运副使,途中曾在扬州会晤杨济翁和周显先,且写词互相唱和。离开扬州后,作者在船上写成此词,寄给杨、周二位友人。
这首词一方面表示作者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意写景,始终直抒胸臆。作者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漫,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相关链接
三十九年非
《淮南子·原道训》有言:“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辛弃疾时年四十岁,他仿《淮南子》语,把四十说成“三十九年非”。
丑奴儿书博山1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2。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而得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2层楼:高楼。建安诗人王粲曾作《登楼赋》抒写他不得志而怀乡的愁绪。后来的诗人往往登楼望远,赋诗写愁,把登高与愁绪联系在一起。3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不说。
经典赏析
这首词抒写早年和晚年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上片说少年时代涉世未深,不知人间甘苦,本无忧愁,却偏要在登楼赋诗时无病呻吟。下片说如今饱经风霜,尝尽人生之苦,真正懂得了忧愁的滋味,却不愿说出来。这种“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胸中埋藏深沉的忧愁,即使说出来也无人理解,不如干脆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