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29章
第29章第29章
【但总有猛人想办法缝缝补补——两税法。虽然没有让唐朝千秋万代,但维持百年稳定还是可以的。】
【李适时期的宰相杨炎为了解决中央财政问题而制定的新的赋税制度:不再授田,把各种赋税合并一起放在田赋之中,在夏季和秋季征收。同时,将每个州县需要缴纳的赋税固定下来。比如一个村有一百户人,一百亩地,所以这一百户人需要缴纳一百石粮食,那么一户人家缴一石粮食即可。结果天灾人祸频发,有的人家死的死,跑的跑,只剩下五十户人家。那么这五十户人家依旧要缴纳一百石粮食,这样一户人家救需要缴纳两石粮。】
【这样一来,朝廷能收上来足够个赋税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但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李隆基皱眉道:“如此贫瘠之地越发贫瘠,而江南素来繁盛,岂不是更加繁盛?”
“若是按照天音所说,中晚唐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无法收上来赋税,只有按照这种方法收取江南赋税。毕竟江南富庶,百姓能够缴纳朝廷的赋税。”李泌出言道,可这样一来,虽然江南成了朝廷的银库,赋税收上来了,可江南以外的百姓怎么办?等死吗?
李亨道:“如此,若是突然打仗,国库空虚又该如何?”
还是没钱啊!
【同时,两税法之中,只收取银钱,丝帛、粮食一概不要。】
嬴政觉得这个两税法简直就是笑话,出言道:“黔首要得银钱,只能出卖丝帛、粮食,如此一来,商人倒是盆满钵满。”
“确实如此,商人奸诈,若是压价,那黔首可没有活路了。还请陛下引以为戒,切不可给商人可趁之机!”李斯觉得杨炎这种庸才怎么能当宰相呢?有没有读过《商君书》?
【百姓为了得到银钱缴纳赋税,就需要把自己种的粮食、织的布匹拿到市面上出售,而商人联合起来压低粮食、布匹的价格,百姓苦不堪言。可只要户部记录了有多少地,就得交多少赋税,最后就得拿出银钱,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放弃土地,将土地贱卖或者流亡。】
【富户得到大量土地,可他们会听话地去交税吗——官商勾结,官官相护,隐匿田产。】
【如此可见,土地兼并越发严重。】
【这又导致了死循环:百姓没有地,交不上赋税;朝堂没有钱,没有办法训练强大的禁军;没有强大且能碾压藩镇的禁军,藩镇割据问题就没办法解决;最后皇帝没有威严,无法肃清朝堂,平定反贼。】
刘彻素来不待见商人,闻言道:“商贾果然都是唯利是图、损害国家之徒!”从高|祖起大汉就限制商人,可怎么拦都拦不住,天音说得是,财帛利益动人心,官商勾结,官官相护!
薛泽深谙如何与这位素有雄心的君主打交道,闻言随即附和道:“陛下说得有理,就应该尊农抑商才是!”
事实上,刘彻心里清楚,再怎么重农抑商都无法彻底绝了商人,国家也不能没有商人。真是愁人!
【但两税法确实保证了唐朝中央有钱,还能供养其他藩镇,小心翼翼维持这整个唐朝的运行。虽然两税法造成的土地兼并肯定越来越严重,但在初行之时,也在某种意义上保护了实在没有田亩的农民。】
【没有土地,就不需要缴纳赋税。赋税不再按照人头算,而是按照土地算,尽管两税法的初心是没有问题的,若是富户能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应缴的赋税,朝廷也不会捉襟见肘。而且收税程序简单了,没有那么繁杂,对于行政效率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
李隆基细细想来,确实没错,现在的租庸调制度太繁琐了,力役怎么收、粮食怎么收,怎么转换,怎么运送到长安,都是麻烦事。他知道许多官吏都在收取赋役上中饱私囊,但又无力阻止。
法不责众……
而且按照人头收税,每一年人头都在变动,要是风调雨顺,不打仗的时候还好,一遇到打仗和天灾那一年朝廷也别想收多少钱粮了。
其实从则天皇后开始,关中有时都收不起足够的赋税了,不然怎么会去洛阳“就食”呢?李隆基突然想起天音以前说的“此后任何一个盛世的主角都不再是长安”,他想明白了!
关中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盛世的主角怎么可能还是长安!
下一个朝代,宋?明?他们的国都想必在洛阳或者江南。只有洛阳,才能通过水运得到江南的粮食。
可江南,不,江南建都就是偏安,岂不是如同司马睿的晋,还有南朝陈?
【对于整个唐朝而言,以安史之乱为中点,中晚唐对标盛唐,确实惨得没边,后人怀念盛唐,对李隆基又爱又恨也正常,没有人会去怀念乱世。但唐朝上限太高,与盛唐想必下限太低,可与其他朝代想必,下限也不低。藩镇是毒瘤,但藩镇在中晚唐必须存在,没有藩镇也就无法维持唐朝广袤的疆域,无法抵御强悍的异族。】
【站在中晚唐皇帝的角度而言,藩镇,或许也不都是毒瘤。】
李世民给气笑了,这都不是毒瘤?这些节度使都各自为政了,要跟朝廷抗衡,还不是毒瘤?他能理解后世皇帝的无奈之举,但他不能接受!
“如若换做是朕,藩镇算什么,朕要他们都变成州县!”
李渊喝着突厥人进贡的马奶酒,一本正经地说:“确实,这些儿孙,没有经历过我们打仗开国的苦,就会些权谋之道!”
李世民惊恐万分,他是真没想到父亲竟然会附和他的话!这是不是父慈子孝,这一定是父慈子孝吧!
【事实上,唐朝几十个藩镇,并不都是割据政权,都与中央为敌。除了河朔藩镇,其余藩镇于唐朝中央都是相互交融,相互保命的存在。强大的藩镇有四十八个,但他们可以分为四个种类:】
【河朔藩镇,真正的割据藩镇,跟唐中央对着干的藩镇,其中的代表就是河北三镇,唐朝中晚期的叛乱十次有九次来自于河朔藩镇。而河北三镇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继承了安禄山的残余势力,再通过自身发展起来的。李亨当初不听从李泌的话直接捣毁安禄山的老巢,结果导致了河北三镇骄横反叛的局面。】
【边疆藩镇,就是为了保卫边境,抵御回鹘、吐蕃、契丹、南诏而存在的藩镇,他们集中在西北地区,所以西北的藩镇是唐朝真正需要的。这些藩镇自认为是皇帝的心腹,但总被皇帝猜忌。没办法,安史之乱和河朔藩镇的影响让皇帝已经无法真正相信武将了。所以李泌的才干不仅仅是他的困蕃之策,更重要的是保住了一大批优秀的武将,比如马燧。同时李泌坚决支持太子,保护了唐朝中央的稳定。】
【江南藩镇,江南地区是唐朝重要的财政来源,在安史之乱中的张巡誓死保卫睢阳,就是因为攻破了睢阳就能进入江南,那么朝廷没有了来自江南的赋税谈何平定叛乱?所以江南藩镇存在的意义就是给朝廷交钱,朝廷再用这些钱去养边疆和中原的藩镇,以此稳定国家。唐朝最后灭亡也是因为江南地区彻底被打残了,无力再供养中央,其余藩镇皆反。】
【中原藩镇,这是皇帝为了以藩抑藩而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衡藩镇,起平衡作用,同时守卫长安。】
李隆基看着天幕上标注的密密麻麻的藩镇坐标,最后目光定在了河朔地区,“这里,就是结症!”
河朔地区,自太宗皇帝以来就不受朝廷喜爱,山东士族一个个傲气得不行,整日里端着什么世家大族的清高样在自己面前晃荡。
在李隆基看来,清高?真清高就别认李家的皇帝!真清高就别来掺和朝政!一边说着“圣人万岁”,一边又私下说“朝廷不配”算什么事?有本事来大明宫当着他的面骂,去太庙对着他们李家的祖宗骂!
真以为祖辈有基本书,读了几篇文章就高人一等了?晋朝世家大族诗礼传家是什么下场!打仗一塌糊涂,治国一言难尽!
【所以,这四类藩镇中边疆、江南、中原的藩镇都比较听话,江南掀不起风浪,边疆和中原的藩镇还要靠中央朝廷的赋税养着,不敢造次。唯有河朔藩镇,才可以称作真正的毒瘤。】
【河朔藩镇控制了河北地区,这一片泛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广袤地区。史书上记载,安禄山起兵后,‘河北闻风皆反’有一定道理,毕竟安史叛军一路所向披靡,控制河北,直逼潼关。但也不能否认颜真卿等人在河北地区举旗反安的壮举,一时间河北十几个郡望风而动,加入了抵抗叛军的队伍。直到颜杲卿战败,河北大部分地区才被安禄山控制。】
【‘河北闻风皆反’不是因为李渊斩杀窦建德,河北人心都在思慕窦建德。一个小小的窦建德能影响河北地区人心多久?李唐一百年盛世还不够让他们忘记一个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