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57章
第57章第57章
“文艺皇帝?”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了一个人,南唐后主李煜。治国理政不行,诗词歌赋舞文弄墨倒是在行。“大宋完蛋了!”
而且看那首词的意思,跟五胡乱华相提并论了,还是“靖康耻”,莫不是赵佶一心只顾花天酒地,管束不住藩王权臣,诸王混战,才让外敌有了可乘之机!要不然就是大宋出了个“贾南风”!
如果是前者,除开皇帝的因素,需要压制朝臣;如果是后者,则需要限制后宫。
“就看能怎么个耻法了。”他越想越难受,又舍不得骂自己的儿子,便把怒气都发泄到了赵匡义身上,阴阳怪气地说:“真是没想到,咱们老赵家还能出个才子呢!”
【赵佶在位期间,官员人数已经快五万人了,而税赋收入只能满足指出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朝廷没钱了。以前朝廷为了增加收入,各种赋税层出不穷,宋朝也是华夏古代王朝中赋役最繁重的朝代。】
【朝廷每年要给西夏和辽国岁币,还要养活那么多官员、士卒,已经入不敷出了,然而雪上加霜的是,赵佶的奢侈程度是宋代皇帝中最严重的!他本人精通琴棋书画,爱好园林建设,喜欢山水楼阁,奇花异草。平凡之人,有其中一个小爱好都能倾家荡产,而赵佶有全部。而且皇帝的一个小爱好,往往能造就灭国之祸。】
【比如赵佶爱好太湖石,曾经有人得到了一个高四丈的太湖石,在现代也就是十五米高,要从太湖运送到汴京。】
“这玩意有什么意思?能长生不老吗?”刘彻摩挲下巴,研究起天幕上出现的石头,心道也不怎么好看嘛,还不如大宛马有意思呢。
卫青和霍去病都摇头,他们都是武将,也不懂这石头有什么好看的,金玉珍珠不比石头漂亮多了?
“或许,太湖石上面的石洞经过湖水冲刷后千奇百怪,能让人浮想联翩?”主父偃试探着说。不得不承认,后世的亡国皇帝也是人才。
“朕想不出来。”
卫青和霍去病颔首附和。
主父偃:……
【运送的朱勔通过水运,将石头运送到汴京,可最后一段路程汴河的水十分浅,只能靠数千纤夫拉动船只,将石头拖进皇城。问题又来了,汴河上有不少拱桥,还有城墙,肯定是无法顺利让这么高大的石头通过的。朱勔帮皇帝搜刮好好东西,自己的腰包也装得满满当当,人送外号‘东南小朝廷’。】
【所以,为了满足赵佶的爱好,那些城墙和拱桥算什么,拆了便是。果然赵佶看到后很高兴,给一块石头封侯‘盘固侯’,朱勔及其儿子孙子无不封侯拜相。汉代李广戎马一生难以封侯,如今一块石头都有爵位,真是讽刺。】
【同时,赵佶还是杨广的徒弟,大规模修建宫殿楼阁,道观仙地。比如延福宫,下面的人为了讨好皇帝,肆无忌惮地叠山垒石,奇珍异宝充盈在任何一个角落,可谓是人间仙境。】
【然而皇帝挥霍得差不多了,繁荣的大宋没钱了!那该怎么办?赵佶充满诗词歌赋的脑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对外战争,转移大臣和百姓的注意力,缓和国内矛盾。】
“打这种仗,需要速战速决。”李世民建议道,“国内本来就穷,粮草跟不上,若是长久托下去就得不偿失了。”
李靖将手边的酒一饮而尽,随即漫不经心地说:“宋朝根本没有作战时统一部署的能力,从之前的战役中就看出来了,而且除了赵大时期,几乎都有这个毛病。”而且,就宋朝武将的样子,简直给他们这些武将丢人。
【当时的辽国已经逐渐衰落,而东北的金国发展起来,辽金战争中辽国由于经过百年汉化,朝堂上下耽于享乐,朝臣皇帝皆是昏庸腐朽,完全低挡不住金国强大的骑兵。】
【可是要宋朝直接跟辽国硬碰硬肯定不行,于是赵佶想到了一个办法,与金国一起围攻辽国,然后借机收回燕云十六州。】
【主要通过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来收复燕云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事实证明,将军在战场上都讨不到的便宜,那么使臣在谈判桌上更讨不到。】
【或许赵佶最初也是想和金国一起灭掉辽国,问题是宋军太不争气!屡战屡败也就罢了,比如战争开始后,辽国皇帝被金国吓跑了,辽国的土地都被金国占领,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燕京让宋朝攻打,结果宋朝还打败了。】
【赵佶派遣使臣去金国谈判,来来往往谈了好几次,关键主动权不在宋朝手里,可想而知使臣在金国如何忍辱偷生,看金国首领阿骨打的脸色行事,还要战战兢兢完成赵佶给他们的任务。当时的宋朝,就像是祈求主人怜悯的狗,而赵佶还拿着天朝上国的做派。】
【谈判持续了两年,最后敲定:金国夺取辽的中京,以报当年辽国皇帝轻慢阿骨打的仇;宋朝夺取辽的南京;金国同意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而宋朝把给辽国的岁币转给金国。这就是‘海上之盟’。】
赵匡胤呆愣愣地坐在龙椅上,嘴角止不住地踌躇,“这不又给自己找了个爹?”他现在怀疑是不是赵家祖坟有问题,否则怎么能生出那么多诡异的皇帝?
【在谈判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符合宋朝利益的国书,赵佶总会糊弄过去,想办法玩文字游戏打发金国使者,全面展示了华夏语言的高深。就像是踢皮球一样,好像说了话,表了态,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而正是因为这些云里雾里的措辞,双方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加之宋朝对此总是虚头巴脑,反复无常:用得着金国的时候就要签订盟约,用不着金国的时候就立即毁约。】
【不愧是将来要偏安南方的小朝廷,跟孙吴政权在背刺盟友一事上简直如出一辙!】
李世民摇头笑道:“背信弃义,投机取巧,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得到后人的尊重。”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四月,十五万宋军在童贯的带领下北上,这是第一次伐辽战争,目的:收复燕京。宋朝君臣对此次出兵相当自行,认为必胜无疑,所以在军队里塞了许多关系户去分军功。比如蔡京的儿子蔡攸。】
【尽管在汴京的童贯信誓旦旦能收复燕京,但真到了北方又惧怕辽军,毕竟宋辽的历代战争,宋朝很少讨到便宜。于是他先后派了四位使臣去劝降辽国皇帝,其中三位都被辽国皇帝砍了,并且痛斥宋人言而无信。看得出来,辽国末期都比宋朝有骨气,直接杀使者,而不是卑躬屈膝,茍且偷生。至于最后一位使臣没有被砍,因为当时童贯收到了辽国汉人的情报,说‘辽军孱弱,我们喜迎王师,’于是童贯不去分辨情报真假,逼迫东路军种师道和西路军杨可世贸然出兵,结果全部被辽国击败。要知道种师道、杨可世都是当世名将,坚决反对不明所以出兵,但童贯是实际统率,他的命令就代表了皇帝的意思。】
【童贯被吓傻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剩余部队本能地南撤,结果辽军气焰正盛,宋军惨败,全军覆没。推脱责任是宋代官场上的常态,童贯回去告诉赵佶,是使者传来假情报,将军作战不尽心,辽人强大,所以战败。最后的结果就是种师道当了替罪羊,罢官免职。】
【为什么辽国汉人要当细作,还不是石敬瑭作孽,宋朝无能收回失地,导致民心变了。】
【此时宋朝君臣觉得他们可以让金国占领燕京,然后他们用钱买回来便是,还不用浪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失地,简直就是万全之策。不得不说,赵恒给后人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口子。但是宋朝违约,要想和金国重修于好并不容易,于是继续派遣使者出使金国,并在国书中说‘宋朝大胜’,并极力诋毁西夏,想借金人的手消灭西夏。】
【一朝大国如此作风,金人更加看不起宋朝。】
如果不是因为赵匡胤必须知晓后事才能做出相应改变,他或许已经气晕过去了。
赵匡胤在殿内踱步,越来越想不通怎么当皇帝怎么会当到如此丢脸的程度,看见赵二父子就来气,连带着看自己儿子都不顺眼,呵斥道:“一百多年的儒学教化就养出这些东西?没有丝毫大国风范也就罢了,还做此小人行径!赵佶要面子,大宋要不要面子?”
华夏自来就是泱泱大国,可以一时认怂但不能一直怂,这个国号是不是有问题?赵匡胤嘟囔道。
“莫怪后人耻笑,后世什么情况我不知道,与前朝想比,就大宋最差劲!”他有这样的落差不骂才有鬼了!
【等金国使者走后,赵佶又双叒叕反悔了,他决定靠宋军自己的力量收复燕京。】
【这一次赵佶勉强胜利了——用钱买来的虚假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