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做学问必须从内心下功夫 - 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 - 王建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九章做学问必须从内心下功夫

<div>读死书、死读书是参不透书中蕴含的人生智慧的。因此,王阳明一再劝诫我们:做学问必须在自己的心上狠下功夫,凡是看不明白、想不通的,回到自己的内心仔细体会。四书五经所阐述的不过是心体,这个心体就是所谓的“天理”,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读书做学问的关键,也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关键。

博学是成功的基础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虽然不是来自人们平时的见闻,但人们的知识大都是从见闻中产生的,即见闻都是良知的运用。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

对于见闻这个问题,王阳明认为人们要做到“博文”即“唯精”,“约礼”即“唯一”。即人们只有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方法,才能求得至纯至精的天理,才能求得天理的统一与完整,因为天理只有一个。总之,在王阳明眼里,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喜悦。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纵观历史长河,那些成功的大师和智者无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们四处学习,到处游历,最后达到了博学多才的境界。

佛学高僧星云大师就是一个博学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在神游古今中外时,发现成功几乎都属于勤奋工作的人,

而骄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败的命运。多年来,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在考察人文风俗,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深深感到前途充满希望的国家,往往都拥有乐观进取的人民;反之,落后贫穷的国度里,不知勤奋生产的人比比皆是。我发觉那些具有恒心毅力、能够百折不挠的朋友,活得最为充实幸福。我自己做过各类不同的苦工、劳役,只要利济有情的事业,纵使是经过一番辛苦奋斗,都能令我终生回味无穷,所以我经常告诫徒众说:‘博学多识,是善德,是财富;才疏学浅,是罪恶,是贫穷。’”

在星云大师看来,人要成功,首要就是做到博学;而博学的首要就是读书学习,正如吴兢在《贞观政要?崇儒学》中所说,虽然上天给了人好的品性和气质,但博学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这就像一块玉石,要进行打磨才能展现它的完美;木材虽本性包含火的因素,但要靠点火的工具才能燃烧;人的本性中包含着聪明和灵巧,要到学业完成时才能显出美的本质。

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他们反应敏捷,在交往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调动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思考解决,从而使“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人的社会知识多了,阅历丰富了,他就懂得了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那么在与人交谈时,就更得体、更有分寸。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识,这不仅是人际交往之必须,更是让心灵宁静、喜悦的最佳保证。

尤其在当今,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高度综合;边缘学科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点社会科学,又要学点自然学科;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有专长。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多少知道一些天文、地理和人情知识。此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商业、经济学等之外,像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话、隐语、习俗等,都应该储存在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仓库,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帮助自己获得成功的人生。

循序渐进,才能有长进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

《论语·宪问》有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最终就能获得圣人的学问。

从前,纪昌去拜箭法高手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织布,练就圆睁眼睛,一眨也不眨。飞卫让他练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纪昌练到把头发上的小虱子看成车轮,飞卫这才教他射箭,从此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如果飞卫对初学箭术的纪昌大讲特讲射箭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让他从练习瞄准开始,循序渐进地教学,飞卫将很难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做到循序渐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大目标分化成许多小目标,这样达到目标就会变得简单快乐得多。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

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而这个“智慧”是什么,山田本一没有解释。

十年后,人们才从山田本一的自传中找到“智慧”的答案:“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山田本一成为冠军。

这种简单的方法被许多成功人士采用,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旦确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经营生活、工作,人们都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而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标,循序渐进,终究实现自己的大目标。这正是王阳明所说的“循序渐进,才能有所长进”的道理。

学无止境,永无巅峰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句诗同王阳明“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这句话不谋而合。在他们看来,人生本身就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除非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见识,否则学习永远没有止境。

其实,很早以前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蔡元培先生解释说,一个人真正用心做学问,就会像孔子说的那样,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充实,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就好像去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有这样的求学精神,就不需要怕原有的学问和修养会退失。不管做什么,学什么,总有很多知识是你没有学到的,做学问不要骄傲自满。人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空的容器,继续容纳事物。

一名徒弟跟着一位名师学习技艺,几年之后,徒弟觉得自己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门户,因此收拾好行囊,准备和大师辞别。

大师得知后问道:“你确定你已经学成了,不需要再学习了吗?”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自豪地说:“我这里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哦,是吗?”大师随即拿出一只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这只碗装满石头,直到石头在碗中堆出一座小山后,大师问徒弟:“你觉得这只碗装满了吗?”

“满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师于是从屋外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石头的缝隙里,然后再问一次:“那么

现在呢,满了吗?”

徒弟考虑了一会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满了。”

大师再取了案头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后轻声问:“你觉得它真的满了吗?”

“真的满了。”徒弟回答道。

大师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了桌上的茶壶,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溢出来。

徒弟看到这里,总算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赶紧跪地认错,诚心诚意地请求大师再次收自己为徒。

大师想要告诉徒弟的只有一个道理,那就是永无止境。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活到老,学到老。”是的,人生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升华,从而才会有辉煌出现,像文坛的几位巨匠,冰心、巴金、金庸……他们都深知这个道理,而且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因此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我们熟知的金庸先生更是在80岁高龄之际提笔修改了《射雕英雄传》,使这部经典名作再次受到众人瞩目。

波兰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他3岁时学琴,4岁登台演奏,直到95岁他未曾间断过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深知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不间断的创作会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也增加其本身的魅力。

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说:“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虚,所以空心的禾穗总是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

学习是光明,无知是黑暗。试想,谁愿意长久地面对黑暗不见天日?没有。那么,只有天天做学问,时时不忘知识更新才能走向光明、使人生更亮丽。只有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我们才会真正得到乐趣。而越是到了高的境界,人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把握你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弥补这些不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巅峰之上,还可以再创巅峰。这一切的前提是学无止境!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