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中感悟奔腾 - 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 - 王建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在宁静中感悟奔腾

<div>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和争讼,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作“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不动心的境界。

心无外物,超然洒脱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其实,王阳明认为的不动心的境界,犹如人们常说的:“风吹云动心不动,见到境界不动心。”

在佛家看来,“不动心”从本质上讲,是指清净空寂的真如本性。想要成功,不能缺乏“不动心”,它是思想意志的顶梁柱,失去了“不动心”,人就会失去生活的方向,在迷茫中徘徊。“不动心”还可以排除私心杂念,战胜心魔,直达清净自由的“如来”境界。由此可见,佛家是将“不动心”看作一个名字,即不动的心。

而王阳明则将“不动心”看作一个动词,即王阳明常说的心无外物。只有做到心无外物,才能获得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一天,家里的酱油用完了,妈妈就叫家里十岁的儿子拿一个空碗去打酱油。妈妈拿钱给孩子的时候,反复嘱咐他不要把酱油弄洒了。

酱油店离家不算远,大概有四五百米的距离。小男孩买了酱油后,头也不敢抬地往回走,他想到母亲的交代,更加紧张。他始终盯着装满酱油的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小路上,丝毫不敢东张西望。所以很短的一段路就显得比什么时候都要长,怎么都走不完。

就在小男孩快要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一只猫突然从他脚边跑过去,吓了他一

跳,酱油洒了大半。小男孩非常懊丧,端着剩下不多的酱油,战战兢兢地回到家。妈妈看到小男孩碗中的酱油后,非常生气,把小男孩骂了一顿,小男孩委屈地哭了。

爸爸听到小男孩的哭声后,便叫小男孩过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小男孩讲了事情的经过,听完后,爸爸就对孩子说:“你再去买一次酱油。这一次,你要一路上看看路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好看的,回来后要讲给我听。”

小男孩不愿意再去,他说自己连酱油都端不稳,怎么还能四处看风景呢?爸爸便告诉他,那些耍杂技的人,他们走钢丝的时候可是不看钢丝的。小男孩将信将疑,还是决定听从爸爸的话,再打一次酱油。

这一次,小男孩端着酱油往回走,一路上看树看花,觉得四处的风景都很好。村里的小伙伴在跳绳,小男孩还跟他们打了个招呼。邻居的大婶见他端着满满一碗的酱油,还走得又快又稳,夸奖了他。就这样,小男孩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家,将酱油交给了妈妈。这时候,他才发现,碗里的酱油依旧是满满的,一点儿都没有洒。

同样是端着一碗酱油回家,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呢?关键就在于“动心”还是“不动心”。第一次端酱油回家时,小男孩虽然两眼注视着酱油碗,心却放在外物上,以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而在第二次端酱油回家时,尽管小男孩观察路上的人和物,但他的心却在手中的酱油碗上,这其实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虽然听见看见,但心不随着声色去”。

因此,人们在面对外境时应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牵动、扰攘;更要积极地肯定自己,怀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的决心和气魄,那么不论时代如何动荡转变,不论别人是骂你、唾你、污你、谤你,还是褒你、奖你,你都能随遇而安,不受束缚,自享一片光风霁月的心灵景致,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道。

过分执着于静,易空虚寂寞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

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王阳明不赞成人们为了求静而静坐,他觉得过分执着于静,易空虚寂寞。因为静坐并非只是寻求安静那么简单,如果仅仅是喜欢安静,那么遇到事情就会忙乱,难以有长进。这样静坐,也仅仅是表面看似收敛,而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溺。

而反对人们过于执着于静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推崇心无动静的思想。在他看来,心之本体即良知,是恒常不变、无前后、内外之分而浑然一体的天理。动静只从事上看,遵循天理就是静,顺从欲望就是动,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无动无静、有动有静等观点。王阳明认为,遵循天理虽万变而未尝动,故动中有静;顺从欲望则心如槁木死灰亦未尝静,故静中有动;有事感通是动,但其寂然之体未尝增加,故动而无动;无事寂然是静,但感通的功能未尝减少,故静而无静。当然,王阳明所说的心无动静,并不是说心没有动静,而只是说它体用如一,故动静合一,即没有绝对单一的静,也没有绝对单一的动。

既然认定心无动静,王阳明就不主张人们过多地在静上用功,而提倡动静合一。正如他所说:“人心自是不息,虽在睡梦,此心亦是流动。如天地之化,本无一息之停。然其化生万物,各得其所,却亦自有静也。此心虽是流行不息,然其一循天理,动自静也。若专在静上用功,恐有喜静恶动之弊。动静一也。”在王阳明看来,动静如一,人们如果循理去欲,就能不求静而心自静;相反,如果

过于执着于静,顺从人求静的欲望而违背了天理,心中则没有清静可言。

有一位郁多罗伽仙人,他本来想到一个树林里去参禅,但是树林里每天都有鸟叫声叽叽喳喳,他嫌烦,于是改到水边去参禅,但是水里有很多的鱼在跳跃戏水,也有很多声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鸟叫,几乎要把树林砍伐尽;他恨水里的鱼不停跳跃,于是就发了个誓愿:将来有一天,一定要把这许多鸟、鱼统统抓住。由于这个境界影响了他的心,使心有所执着。最终,这个郁多罗伽仙人未能参禅成佛,反而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些恶念而被贬下凡,沦为一只臭鼬。

郁多罗伽仙人过分苛求安静的参禅环境,致使心中生出了求静的妄念,并产生了对鸣叫的小鸟和跳跃戏水的鱼儿的嗔恨心,最终破坏了内心纯净的良知,也就落得个下凡为兽的结局。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静坐来养心,但不要刻意地追求静,因为过于追求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过于追求静,执着静,反而会达不到静的境界。当我们执着于静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恰恰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离心之本体——良知——越来越远。

修心,在万事万物上下功夫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心学作为心性儒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看似与佛学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似,但佛学只求出世,而心学则是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即儒学所说的“内圣外王”。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平国安邦、著书立说、驰骋骑射,全无中国文人的懦弱单薄。他动静兼入极致,顿悟深远,知行合一,于平凡中体现伟大,以入世中明见其出世的心境。由此来看,王阳明的一生严格奉行了他自己所提出的“把我们的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的理念,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心灵欢欣的智慧。

曾经有一个县令长期听王阳明讲学,他却遗憾地对王阳明说:“先生的学说实在是好,只是我平时要处理的文件繁多,案子复杂,没有什么时间去深入研究先生的这些学问。”

王阳明听了,教导他说:“我什么时候叫你离开你的文件、案子凭空去做学问了?你既然要处理案件,就在处理案件上做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你在审理案件时,不能因当事人回答时无礼而发怒,不能因当事人言辞委婉周密而高兴,不能因当事人说情而心生厌恶乃至故意惩罚他,不能因当事人哀求就屈意答应他,不能因自己事务繁杂而随便断案,不能因别人罗织罪名诽谤陷害

而按他们的意愿处治。如果你能认真反省体察克己,唯恐心中有丝毫的偏私而错判了是非,你就已经是在实践我所讲的致良知了,哪里还需要另外花时间来研究我说的那些学问呢?总之,处理文件、审理案子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脱离了具体事物去做学问,反而会落空。”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不存私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就已经是在致良知了。

有个修鞋匠每天都要经过不同的城镇,给不同的人修补不同的鞋子。有时候会遭遇狂风暴雨,阻塞去路;有时候挣不上多少钱,饥肠辘辘。但是他的身影从来没有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过,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都会准时地将双脚踏在这片宽阔的土地上。

修鞋匠已经修了十几年的鞋,所经手的鞋有高档货,也有廉价货,有礼貌的顾客,也有故意刁难的市井无赖。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个修鞋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他的工作。他以此为乐,生活虽然过得很清贫,但是他依然很快乐。

每当有人向他说起“嗨,伙计,你用不着这样。修鞋嘛,能穿就行了,用不着那么认真”等类似的话时,这个修鞋匠总是这样回答:“那样我无法面对自己,生活也就没意思了。你说,我怎么能快乐呢?”

“你一定能活得很长寿。”大家都说。

“谢谢,我的朋友。其实,我也这么认为。”修鞋匠憨憨地笑着。

这个平凡的修鞋匠就是一个拥有纯明良知且懂得将自己的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的人,因而他才会风雨无阻地为人们修鞋,认认真真修补每一双鞋。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够“面对自己”,所以他是快乐的。

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如此,他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体验而提出了“良知”“致良知”的修心之说。在良知与致良知上,他更看重后者,认为不讲学,圣学不明,

因而他也成为当时天下最“多言”的人。他通过讲学、研讨、撰写诗文、通信等方式,广为传播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也正是因为他把自身的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才得以将心学发扬光大,帮助更多的人寻求心灵的安宁与喜悦。这种引领万事万物共同成长的行为,正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修炼不动心的境界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王阳明认为,一个有抱负、有君子修养的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己。面对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被它们影响自己内心的安定,还要将它们作为磨炼自己品性、提升自己素质的工具。王阳明正是因为达到了不动心的境界,才能在毁誉参半的生活中活出自我的精彩。

王阳明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他的同事王思舆对季本说道:“王阳明此行,必定会建立极大的事功。”季本好奇地问:“你是凭借什么如此说呢?”王思舆感叹地说:“我用各种言语试探,根本无法触动他啊!”果然,事实证明了王思舆的判断是正确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