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省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方法
<div>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自古以来的许多圣人、哲人正是通过自省使自己的人格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王阳明也很看重自我省察,他说省察是有事的时候存养天理,存养天理是无事的时候省察。通过省察看清自己成功的基础,不能因为境况的不如意而浑浑噩噩,混天撩日。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
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王阳明劝诫一个容易生气、喜欢责备别人的朋友说:“你要学着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闲工夫去责怪其他人呢?舜能够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于他没有只发现象不对的地方。如果舜仅仅是纠正象的奸恶,就只能发现他的不对之处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一定不愿听他的,这样怎么能够感化他呢?你今后别再去谈论别人的是非,当你想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谈论他人是非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古人曾如此告诫世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圣人孔子也曾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意思无非是,在静查己过的同时勿论人非。
其实,所谓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而背后议论别人也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风。做人就应该光明磊落,有话就当面说,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要知道,
搬弄是非不仅是害人,同时也是在害己,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让人看不起。
李威被公司升为企划科科长,而且事先没有一点升迁的征兆,对那些和李威在同一间办公室相处好几年的同事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刺激。想到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总让人有那么一点酸酸的感觉。企划科的几个人就在李威的背后嘀咕开了:“哼!他有什么本事,凭什么升他的官?”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把李威数落得一无是处。
孟刚是分配到企划科不久的大学生,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无顾忌地说了些李威的坏话,如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可偏偏有一个阳奉阴违的王某,尽管他在私底下说李威的坏话说得比谁都厉害,可一转身,他就把大家说李威坏话的事说给李威听了。
李威想:“别人对我不满,说我的坏话我可以理解,你孟刚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才来公司几个月,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李威对孟刚很冷淡,常借故刁难他。
可怜孟刚大学毕业,一身本事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李威的指责和刁难,成了背后说是非的牺牲品。
背后议论人者,有些人是出于无聊,把议论别人当作一种消遣,从不考虑自己的言论将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后果。其实,这种人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什么不良企图,只是逞口舌之快,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意中讲的话很可能就被有意者断章取义,成为攻击他人和自己的武器。更何况什么事情都应辩证地去看,被议论的滋味并不好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为什么要强加于人呢?
喜欢议论别人,对别人的缺点、错误了如指掌,而对自己却不能有清醒的认识。喜欢议论别人的人,他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但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缺点得不到改正,长此以往,就会阻碍自身发展。“正己才能正人”,不能律己,又何以要求别人呢?
在王阳明看来,是与非相差并不遥远,“所争毫厘耳”,但只差毫厘就有本质的变化。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只在一念之间。既然这样,那么不如少谈论一些是非,多一些对自己的省察,以便更好地完善自我。
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文过饰非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过于在那个过错上用功,就像是补破了的饭甑,必然会有文过饰非的弊病。这也是许多人在自省后常犯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自省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自省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掩盖错误,而不是彻底地改正错误。
“文过饰非”出自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意思是说人们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做工作、干事业,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错误。问题在于怎样对待已经出现的过失和错误。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问题是什么就承认什么,有多大就说多大,决不故意掩饰和歪曲;另一种态度是,报喜不报忧,用虚伪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即文过饰非。后一种行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很容易放大错误,带来重大灾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
南朝陈后主“性愚,恶闻过失”,他重用的大臣也多是文过饰非之徒。其中他最宠信的都官尚书孔范,虽然形容举止文雅,善写五言诗,但实为曲意承欢的狎客,后主“每有恶事,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就是这样一群文过饰非的君臣,导致了陈朝的灭亡,统统成了隋文帝的俘虏。
因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陈后主最终失去了江山,也害了自己。如果人们羞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对其百般掩饰,也终将毁灭自己。相反,如果人们能坦然面对并努力修正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就会成为我们人生
路上的财富,为我们赢得成功和幸福。
事实上,过失和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正如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所说:“年轻人需要多犯错,因为错误是事业发展的最好燃料,错误可以让你懂得如何扭转逆境,我们只要学会如何不再犯同样的错就可以了。坚持这样的(自省)原则,你会比那些保守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886年5月的一天,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药剂师约翰·潘博顿在自家的院子调制出一锅能提神、镇静、减轻头痛的饮料。潘博顿将这锅液体带到药房,让他的助理魏纳伯倒出一杯饮料来,并加入一些糖浆和水,然后添加些冰块,他俩尝过后觉得味道好极了。
当调制第二杯饮料时,助理魏纳伯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当作普通水加入到杯中,却使得饮料更加美味。因此,潘博顿没将饮料作为“头痛药”,而是当作一般解渴的饮料来销售。因为里面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他们将这种饮料取名为“可口可乐”。如今,可口可乐已在一百多个国家畅销,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正是魏纳伯的一次过失成就了饮料界的“巨星”可口可乐。由此可见,过失和错误不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其正面价值。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就能够凭借过失和错误的正面价值获得成功。
然而,大多数的人自省时都只看到过失和错误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其正面价值。他们害怕犯错,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以至于他们只想避免做错事,而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东西,不去接触新的技术,不去接受新的事物,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去勇敢地克服它,因此,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糕。王阳明认为,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就坦然面对,努力去改正;如果竭力去掩饰错误,就好像补已经破碎的饭甑一样,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发展也没有益处,这才是自省的真谛。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
在王阳明看来,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或者有错误的习惯而悔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悔悟了,要想战胜习惯的力量,改正错误更加不易。不怕人犯错,就怕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去除遮盖住良知的尘埃,恢复良知的豁然明亮。
尽管人们经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心忏悔呢?曾参所说“三省吾身”的“省”含有忏悔的因素。有悔才能有改,不断地改正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他自小没了父母,又不受长辈的管教,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横行乡里,当地的百姓都很讨厌他。当时,百姓们将村子旁边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和周处并称为“三害”。
后来有人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蛟龙和猛虎,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周处听了,为了证明自己比蛟龙和猛虎更厉害,决定去和蛟龙、猛虎搏斗。他上山击毙了猛虎,又下河斩杀蛟龙。经过了三天三夜,终于将蛟龙杀死了。周处三天没有回来,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高兴地庆祝。周处提着蛟龙的头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在庆贺,这才明白,自己已经被大家痛恨到了极
点。于是,他痛改前非,终于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被家乡的人们所称颂。
周处正视自己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王阳明曾告诉自己的学生:凡事要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倘若我们能将这种反求诸己的忏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忏悔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在忏悔中思考,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过去的所有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并且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西汉时期,汉中有个叫程文矩的人。他的妻子不幸去世,留下四个儿子。之后他娶李穆姜为妻,又生了两个男孩。程文矩死后,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了李穆姜身上。作为后母的李穆姜对程文矩前妻所生的孩子无比慈爱,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好。但是,这四个孩子却一点都不尊敬她,还处处为难她,认为李穆姜是假仁假义。
久而久之,有邻居劝李穆姜不要再管他们了。李穆姜却说:“我要用礼仪劝导他们,不让他们走向邪路。”有一次,程文矩前妻的大儿子程兴重病在床,李穆姜十分难过,她不仅到处求访名医,还亲自熬药,将程兴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李穆姜的精心照料下,程兴慢慢痊愈。李穆姜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程兴,他不仅向李穆姜道歉,还对三个弟弟说:“继母仁慈,我们兄弟却置她的养育之恩于不顾,连禽兽都不如。虽然继母并不怪我们,对我们越来越好,但我们的罪过是不可宽恕的。”四兄弟因为悔恨,跑到掌管刑罚的官员面前请求治罪。事情传到了汉中太守那里,太守不仅表彰了李穆姜,还让四兄弟改过自新。在李穆姜的严格教育下,四兄弟都各有建树。
程文矩前妻的四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过自新,才有了后来的
建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缺乏改过的决心,知错而不能改。的确,承认错误只需要几分钟,改正过错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毅力是做不到的。虽然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但是因为无法持之以恒,终究难逃重蹈覆辙的结局。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过错。首先是知错,若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承认,又何谈改错,其后果也必定会是一错再错。但若能正视、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能改正,那么,错误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笔财富,我们的良知也就能保持豁然明亮,从而轻松应对任何事情。
克服傲慢自大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