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 - 王建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七章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div>一个人有博大的胸襟,能够包容、宽恕他人对自己有意无意的伤害,是让人钦佩的;能够包容、宽恕他人的过失,是对他人改过自新的最大鼓励;能够包容、宽恕他人对自己的敌视、仇恨,是自身人格至高的表现。这样的人也能够因包容他人而成就自己,像王阳明一样成为能容能恕的大人物。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就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对待他人;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他人的过失,尤其是当他人冒犯自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他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反思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责人宽。王阳明曾说,自己和亲人之间都不应该分彼此薄厚,应该以仁爱宽容的心去对待人民和世间万物。

人与人在相处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差错。如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很容易引发争斗。这时,我们就需要打造“宰相的肚子”,既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

朝廷里有位高官这日在家中宴请宾朋,酒过三巡之后,高官向一旁的悬云观道士请教:“怎样才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从最根本做起。”

“愿闻其详。”

“在你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在指出别人不对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做正确了。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此理。”

按照这位道士的话,人最根本的修养就是用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宽容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待人,首先要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在接受别人的长处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其次,当你遇到事情打算用愤恨去实现或解决时,不妨试着去宽容,或许它能帮你更好地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将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情感;将别人当成自己,感同身受,亲身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将别人当成别人,我们无法强求别人改变,只能去理解别人;将自己当成自己,我们的一切理解和包容并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设身处地地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我们自己。

人非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些不属于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什么不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呢?对方一旦重新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希望通过自己加倍的改过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其实,容人之过,释人之嫌是一种为人的度量,也是一种谋略。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

大肚能容,宽大为怀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同他人交朋友时,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受益;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到损失。王阳明这是在告诫人们要有宽容之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王阳明就是懂得包容的人。嘉靖元年(1522年),一位泰州商人穿着奇装异服来到王阳明家里求学,想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答应了。不久,这人就打算穿着奇装异服出去游历、讲学。王阳明问他为什么要穿成这样,这人就以反对理学陋规、讲究心学为借口。王阳明知道他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才穿着奇异的服装,打着王阳明的旗号出去讲学,便直接拆穿了他,说他只不过是想出名罢了。这人一听被老师看穿了,只想保持最后一点尊严离开。没想到王阳明没有计较这件事,反而继续留他在家里。从此这个人洗心革面、一心向学,他就是王阳明最优秀的学生、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是别人的上级或者师长,不能容忍下属、学生的任何过错与不足,久而久之是很难在下属或者学生之中树立起威信的。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明君都是包容的人,他们在小事情上不会计较太多,让下属每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遇到大事情的时候,或者触犯大原则的时候,他们也毫不客气,一点也不手软。宽容别人的过错,是一个人心胸宽广的表现,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于是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燃起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兴高采烈,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大厅内的蜡烛一下子全被吹灭了,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那位宠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宠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急之下,她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那人手一松,宠妃趁机挣脱身子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那人的帽缨被扯断了,只要点燃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为意的样子,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尽兴!”群臣不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宠妃的人。就这样,调戏庄王宠妃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宠妃为此颇有怨言,楚庄王却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宠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领导者能宽容属下的某些过失,宽大为怀,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得到属下的倾力回报,从而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人非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对于一

些不属于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什么不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呢?犯错的人一旦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将诽谤和侮辱当作进取的动力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面对诽谤和侮辱,王阳明倡导人们既要有超然坦荡的心境,又要实实在在地用功,相信自己的良知。如果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就能在诽谤和侮辱中得到益处。如果不用功致良知,别人的诽谤和欺侮就会像魔鬼一样对你纠缠不休,而你也会在和这些魔鬼的对抗中身心疲惫,最终被伤害的还是你自己。

一个人成功之后,往往会被嫉妒、被诽谤。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棵树长得比其他树木高,风首先吹断的必然是这棵树;有才能、地位比较突出的人,往往是他人争相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圣人也难以幸免。

在王阳明看来,面对诽谤和侮辱,既要有超然面对的心态,更要有超越它的勇气。也就是说,只要有奋发向上的决心,诽谤和侮辱也能成为进取的动力。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子约翰,侮辱也是一种动力。

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约翰的信中写道:

你或许还记得,我一直珍藏着一张我中学同学的多人合照。那里面没有我,有的只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珍藏着它,更在心中珍藏了拍摄那张照片的情景:

“那是一天下午,天气不错,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摄影师来要拍学生上课时的情景照。我是照过相的,但很少,对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照相是奢侈

的。摄影师刚一出现,我就想象着要被摄入镜头的情景,告诉自己要多点微笑,甚至开始想象如同报告喜讯一样回家告诉母亲:‘妈妈,我照相了!是摄影师拍的,棒极了!’

“我兴奋地注视着那位弯腰取景的摄影师,但摄影师却在取景后用手指着我,对老师说:‘你能让那位学生离开他的座位吗?他的穿戴实在是太寒酸了,和整个画面不匹配。’面对老师的命令,我无力抗争,只能默默地离开。

“站在一旁,我感觉我的脸在发热。但我没有动怒,也没有自哀自怜,更没有埋怨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让我穿得体面些,事实上他们为使我能受到良好教育已经竭尽全力了。看着在那位摄影师的调动下的拍摄场面,我攥紧了双拳,在心底向自己郑重发誓: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给自己照相算得了什么!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给自己画像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的儿子,我那时的誓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在我眼里,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它不再是剥掉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如同排山倒海,催我奋进,催我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说那个摄影师把一个穷孩子激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似乎并不过分。”

洛克菲勒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诽谤和侮辱能形成一股力量,能震撼你的灵魂,促使你努力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将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就一番事业。如果面对别人的诽谤或侮辱,不知努力用功,而是过于在意,与之纠缠不清,只会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与时间,使身心被拖累,最终一无所获。

对于恶意中伤、侮辱,你要以此为契机,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做得更好、做出更大的成绩,是让诽谤者闭嘴的最好方式,也是对那些侮辱你的人的最好回应。其中的关键,就像王阳明所说的,就看你能否实实在在地用功了。

用宽容的安抚感化恶人

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义,义乂薰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王阳明认为,对待恶人,宽容的安抚比严厉的责罚更有效,更能激发出恶人心中的善意和仁爱,从而改过自新,去恶扬善。其实,这就是老子提倡的“以德报怨”的思想。

《老子》第七十四章中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民众不怕死,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老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春秋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不少人为了生存,或聚而为盗,或揭竿而起。当时最著名的强盗大概是盗跖,据《庄子·杂篇》介绍,此人是大贤士柳下惠的弟弟,“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说他“性格残忍凶暴,然部下盛赞其信义”,官府多次出兵镇压,都没有成功。

当然,老子这句话并不只是针对盗跖而言,而是泛指官府镇压盗匪的蛮横手段。他认为,老百姓没有活路才去做强盗,镇压是没有用的。如果让老百姓有活路,他们就会爱惜生命,害怕死亡。这时候,惩处个别为非作歹的人,就没有人敢为非作歹了。官府穷奢极欲,使得老百姓没有活路,他们连死都不怕了,又怎么会怕官府镇压呢?由此可知,老子这句话的用意在于劝告统治者不要迷信惩罚的效力,与其惩罚犯罪的人,不如从根本上制止犯罪。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这样他们就会自尊自爱,不管理他们,他们也懂得自律;即使有个别坏人,管起来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