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iv>知与行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王阳明则提出“知行合一”,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有崇高伟大的志向,也要掌握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并努力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圣人的智慧。
真正的学问是学以致用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古往今来,但凡做学问的大家,皆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在实际上发挥学问的作用。儒家圣贤孔子周游列国,欲以其学说劝谏各诸侯治国之道,虽受时势的阻碍未能成功,但在之后的太平盛世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塑造着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文化根基和国民性格。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对孔子的治学之道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求学问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即使刚开始时有人不了解,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去做,这样才能学得真学问。
何谓“经世致用”?“经世”就是要考察我们生活的社会,知道社会的问题,同时也要在社会中去寻找知识。“致用”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那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魏源、龚自珍及稍后的康有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借经书的“微言大义”来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对警醒国人、号召救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想要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此才能将所学知识经世致用。晚清名臣曾国藩也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他强调要将书上的学问运用到当官和做人中去。
曾国藩带兵十分注重筹饷工作,是因为兵书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湘军的饷银是当时最高的。如此一来,士兵自然愿意加入曾国藩的队伍。
兵书上也说治军要“上下同心”,曾国藩就注重对士兵信念的培养,他把湘军打造成了一支上下齐心的军队。曾国藩的手下大多是流落民间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得到了曾国藩不遗余力的提拔和重用,因此形成了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湘军政治集团。曾国藩成为湘军政治集团的事业领袖和思想领袖。
曾国藩强调的经世致用正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然而,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却未能领会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意思,与王阳明的另两位弟子黄绾、顾应祥反复辩论,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于是向王阳明请教。
徐爱说:“比如现在的人都知道要孝顺父亲、尊敬兄长,然而却有不能做到的,这就表明‘知道应该怎样’和‘真正做到’分明是两件事。”
王阳明说:“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已经被人的私欲所蒙蔽,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圣贤教育世人知与行,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不是只教人们如何知、如何行就算了。例如《大学》中提到的一个真正反映知行本体的事例,即‘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见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人在看见美色时自己本身就已经有喜欢之心,而不是见了之后又有个想法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时自己就已经厌恶了,并不是闻到之后又另有个想法去厌恶……”
现如今,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中,不少人无奈地感慨所学知识对其就业毫无帮助,完全不知学来有何用。如果学问不能用来指导自己,我们就很难取得任何进步,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知学习,不知联系实际。要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倘若埋头苦读若干年却不知道学来有何用,便容易失去继续求学的动力,无法树立人生的目标,难以明确前进的方向。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件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在王阳明看来,认识是实践的起点,实践是认识的成果。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功夫,认识和实践不能当作两件事。
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所谓知,便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所谓行,便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才能有所成就。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学乃身心之学,其要领在于体悟实行,不可将其当作纯粹的知识,仅仅流于口耳之间。
然而,自古以来大多数人都把知和行看作两件事,比如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认为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思而后行,确实是对冲动气盛的年轻人最好的劝谏,因而备受世人推崇。人们相信,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才是最好的,经过反复思量的行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不幸的是,由此形成了一种重思考而轻行动的风气。或许是过于谨慎,过于追求万无一失,人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了无限的沉思之中,结果越想越觉得准备不够充分,越想越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结果本可以尝试的想法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疾而终。
由于人的四维空间是无限宽广的,不受客观事物与能力的强行束缚,因此,过度的思考很容易偏离正轨,越想越远而找不到重点。当人们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太久而迟迟不上岸来付诸实践,结果无疑是窒息于其中,彻底失去付诸实践的机会与能力。
唐代中原有一片山脉盛产灵蛇,蛇胆和蛇心都是很好的药材。虽然蛇毒剧烈,见血封喉,可是为了赚钱,仍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捕蛇。一天,有三个从南方来的年轻人来到附近的村子,准备进山捕蛇。
年轻人甲在村里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晨便收拾行装上山捕蛇,但是过去好几天了,他还没有回来。原来他不懂得蛇的习性,在山里乱窜,惊扰灵蛇;且他也不懂如何捉蛇,最终因捕蛇而丧命。
年轻人乙见状,心中害怕不已,再三思虑要不要去山里捉蛇,他每天都站在村口,向大山的方向望去,时而向前走几里路,不久又走回来,终日惶惶然行走于村子与大山之间。
年轻人丙则充分考虑了如何找蛇穴、捕蛇、解毒等问题,并向村里人讨教,掌握寻找蛇穴、引蛇出洞等捕蛇的技术,学习制作解毒的药剂。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年轻人丙带着工具上山了。七天过去了,大家都以为他已经丧命,可是丙竟然背着沉重的箩筐回到了村里。他捕到了上百条灵蛇,赚了很多钱,之后还做起了药材生意,成为著名的捕蛇之王。
三个年轻人一起捕蛇,一个毫不考虑、鲁莽行动;一个思来想去、迟迟不动;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付诸行动。三个人对待思与行的不同态度,注定了他们不同的结果。思考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偏向于哪一方,都难成大事。
思考与行动,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事,犹如人之生老病死,难以避免。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脉,都要思考与行动。不假思索地行动和多番思虑却不见行动的人,轻则败家,重则亡国。思与行,不可偏其一,这便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沉痛教训,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基础所在。
改掉浅尝辄止的毛病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认为,当人们对世界辨析明白了,思考就会谨慎了,询问也会很仔细,学习也将有长进,却还能坚持用功不懈,这就是笃行。
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急功近利,对事物的认识也多是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害怕因此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人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看起来好像对这些问题已经了解了,却没有深入思考、触类旁通、向外拓展,因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了,这就是浅尝辄止的坏处。
如果人们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将学到的知识不断反馈到大脑的深处,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以便把知识提炼、消化,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在拥有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后,人们就能避免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会深入地了解事物,即儒家常说的“笃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的做事精神。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在众人的赞赏声中,年幼的李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愿意下苦功学习。
李白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不思进取,很是担忧,便送他到山中读书,希望他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然而,李白一点也没有改变。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想看看李白有没有进步,就考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自恃其才进行解说,却解说得乱七八糟。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说去练书法,就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叹息不已。
正当李白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与老婆婆相比,太没有毅力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笃行,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改掉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笃行即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但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我们在一生中,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即使遇到失败,也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冯友兰才在哲学领域取得了成功。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一个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发展下去时,
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如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等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就是退缩与放弃。如果人们在面对诸多阻挠与困难时,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往往能迎来期望中的成功。
很多时候,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这样的失败,无疑令人扼腕。其实,我们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