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在逆境中修炼强大的内心
<div>人生有苦有乐,人们不仅要尽情享受顺境时的快乐,也要懂得品味逆境中的痛苦,不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始终不要放弃希望。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够与逆境共处的人,他珍惜自己,热爱生命,并善于在逆境和失败中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寻获新的目标。如果人们能像王阳明一样不被生活中暂时的失败、打击和磨难吓倒,始终乐观地面对生活,就能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
王阳明认为,人在遭遇父母过世这样的伤心事时,认为按照天理就该忧虑,因而常常恨不得一下子哭死来化解心中的痛苦,一味地愁苦,却不知道“过度愁苦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的道理。心一旦不能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其实,王阳明是在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不如意的事,不要过度悲伤、愁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悲观、愁苦等消极的情绪常常会让人们失去判断力。所以,一个人在悲伤、愁苦的时候,一定不要着手重要事情的裁决,尤其是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生大事,因为悲伤、愁苦会使你的决策缺少深入全面的思考。一个人在看不到希望时,仍能够保持乐观,善用自己的理智,是十分不容易的。
俗话说:“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虽然不能决定外界的环境,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心灵选择。
当心停留在事物的积极方面时,我们将会发现事物的光明的一面,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也就是说,当你善于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时,任何不如意之事,都像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能让你看到机会和得到心灵上的成长。
一个人从事销售工作的第一年,因为经验不足而常常遭到别人的拒绝,这使
他的心灵受到很严重的打击和折磨,消沉到了近乎绝望的地步。
一天,他心情郁闷地来到空旷无人的乡下散步,想放松一下身心。在田埂边撒尿时,见到一只青蛙蹲在田边,无聊之下,便把尿撒在青蛙的头上。
他原以为会看到青蛙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下大吃一惊、狼狈逃跑的情景。谁知道,那只青蛙不但毫无逃走的意思,还睁着眼睛舒舒服服地蹲在那里,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在它看来,这似乎不是一种羞辱,而是一次暖和、舒适的温水淋浴。
那个推销员看到此情景,心头一动,闪过一道灵光:“以前我总是把客户的拒绝视为对自己的羞辱,觉得自己干的工作很低贱。我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呢?就像这只青蛙一样,把无理的羞辱视为一种享受,当作一种提升自己心灵不可缺少的机会。这样,即使遭到再多的拒绝,我只要能保持冷静、接纳、乐观的心境,所谓的羞辱又怎么进入得了我的内心呢?”
自从悟得了这个道理后,他不再害怕别人的拒绝,反而深入了解每次被拒绝的原因,用以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他的业绩也越来越好,连续多年获得了推销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推销之王。
如果故事中的销售员没有正确对待客户的屡次拒绝,那他的消极情绪就会阻碍他继续努力工作,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每一天,生活会带给我们何种情绪,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灵如何去看待它所决定的。在遭遇危机时,若能够正确对待那些不如意的事——不要过度愁苦,用一种接纳、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就能获得一个有意义、快乐的人生。
坦然地面对失败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王阳明认为,面对失败,要保持淡定,这就好像一个人在走路时突然摔了一跤,爬起来拍拍灰尘,审视身体没有摔伤后继续走路,而不是自欺欺人装出没有摔倒的样子,更不要站在原地不敢动。
高峰与低谷、成功与失败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今天处于高峰不代表日后会成功,今天的失败也不能代表日后仍然处在低谷。正是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时此刻的我们,塑造着以后的我们。然而,在低谷和高峰、失败和成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每一个转折都需要我们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勇敢继续下一段旅程。
贬谪龙场可以算得上是王阳明仕途生涯中的一次失败,但面对失败,他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思考儒、释、道思想,于艰难的生命波涛中寻找立身之本。他针对程朱理学越来越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尤其是其未暴露出来的支离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简易直截的功夫与“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开辟了另一条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从而拓宽了主体自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路径。正是因为王阳明淡定地面对自己的失败,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才开创了心学。
每个人都可能面对失败。但对生活的如意或不如意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瞬间;成功或不成功,有时候也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意念的转换。当生活与感情皆陷入泥潭时,倘若连开启下一段旅程的
勇气都没有,岂不是要陷在失败的泥潭中永远痛苦吗?
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悠闲地走在满是尘土的路上,这个秀才背着诗词,摇着脑袋,满是惬意的模样。
秀才出门已经一年多了,他原先是进京赶考的,但是考场失利,名落孙山,心情黯淡地度过了几个月的黑色时光,整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两个月前,他和几个朋友共游,与一老人相谈,秀才倒出了心中的苦闷,老人听后,说道:“昨天早上与你说话的第一个人是谁?”
秀才回道:“这个已经忘了。”
“那明天你会遇到什么人?”
“这个我哪里知道,明天还没来。”
“此时此刻,你面前有谁?”
秀才愣了一下,说:“我面前当然是您啊!”
老人轻轻点头道:“昨天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能把握的唯在此刻,你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你并没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
秀才瞪大双眼,等着老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接着说道:“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着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终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你可曾明白了?”
秀才微笑着点点头,此刻的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在京城办完了一些事情后,秀才告别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决定三年之后,再考一次。
常人说,害怕失败是因为想得太多,想得太多是因为情绪太盛,秀才考场失利后变得颓废,也是同样的道理。好在他及时醒悟——心境归于平淡,目标得以重新确立。在这个秀才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两眼迷离,而是再度追逐的豁然。因为这种豁然,不再对过去的遗憾耿耿于怀,不再对未知的将来做不确定的畅想,心落在了此时此刻,即此时此刻需要做的事及如何将其
做好。
作家林贵真说:“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个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一瓣瓣是甜的,也有时是酸的,但要亲自尝了才酸甜自知。”生命本是一段路,每一段旅程,都需要一个开始,都需要你自己去体验、锻炼,去接受成功与失败。
事实上,成功者能够不断获取成功不在于他们多么有智慧,而是在于他们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敢于往前迈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都是离成功更近了。王阳明之所以鼓励人们在摔跤后爬起来继续走,是因为他深知淡定地面对失败,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最快方法。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王阳明在开导弟子陆原静时说:“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然而这种快乐也是一般人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种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许多忧愁苦闷,丢弃了真正的快乐。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头明朗,在自己身上寻找,便能真正感觉到快乐。”由此可见,人人自身都有快乐,只不过大多数人看不到这种快乐,反而去外面寻找,结果却得到许多忧愁苦闷。
生活中有苦有乐。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时,人即显得快乐;在低谷时,人便显得痛苦。而波浪永远都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恒的上扬,也没有永恒的下降,所以人生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乐。也就是说,人们不能只追求快乐,而讨厌烦恼和痛苦。
王阳明28岁举进士,之后他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当他要为朝廷出力的时候,政治劫难降临到他头上。正德元年(1506年),因营救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人,王阳明抗疏,触犯了刘瑾,被罚廷杖,因此下狱,再贬谪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赴任的路上,刘瑾又派人跟踪追杀。他侥幸逃过一死,之后他又乘坐一只商船游舟山,不料遭遇飓风,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阳明本想隐居在武夷山,却又担心刘瑾找父亲的麻烦,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亲之后,便辗
转到达龙场。
身处逆境固然让人痛苦,却能磨砺人的意志,使一个人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有韧性。王阳明历经了磨难,心性比以前更坚强了。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为生民立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最终构建了心学理论的大厦。
从长远来看,痛苦其实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甜在心上;苦巴豆比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
人们又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才得到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