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油纸伞
伙计关好门,冲着念远笑嘻嘻地比划了一下,念远点点头,他就一溜烟欢快地跑了。
伙计就是小哑巴。
念远开了店铺后,就让小哑巴做了学徒。
小满拍拍小哑巴的头:“从今天起,你也有一份正式工作了,就不能只叫小哑巴,也该有个正式的名字。”转头问念远:“你说,起个什么名好?”
念远想了想,“南京过去叫金陵,那么就以金为姓,瑞为名,吉祥如意,好运连连,以后叫你金瑞?”
小哑巴听到自己有名字了,高兴的拍手,乞丐爷爷摸摸金瑞的脑袋很是欣慰。念远让乞丐爷爷和金瑞跟他一起都住在店铺后面。还说,以后就当他是爷爷,大家一起好好过日子。
金瑞平时做些杂活,很勤快,能有这样安稳的日子,温饱不愁,对他和乞丐爷爷来说,就是最大的幸运。小满和念远虽然认字都不算多,但教金瑞还绰绰有余,不过,两人时常争执,念远认为应从简单学起,比如数字,然后增加对算术的认识,小满则说,金瑞又不是三岁孩童,当下应先认识重要的字,比如布店的名字“远满”,又比如自己的名字“金瑞”,还有“布店”等,他们说法不一,金瑞听的更是浆糊。
爷爷就笑话他们,“拔苗助长要不得。”然后说,“小哑巴,噢,不对,金瑞虽然年纪已不小,但学习没有迟与晚,一边生活一边识文断字,在生活中慢慢领悟,这样记忆更深更扎实。这样吧,我除了做饭外闲时也多,这事还是交给我吧。”爷爷不仅识字,似乎还识得不少。小满冲念远偷偷做鬼脸,两人乐得交付差事。
雨很小,念远不想带伞。
顺着剪子巷走,拐到马道街。
南京城太大了,巷道纵横盘复,如入迷宫。巷道的许多名字都有来头,刚来南京时,念远总被这些名字绕进去,分不清东西南北。
现在熟悉很多了,就说这马道街,源于江南巨贾沈万三在这里养马。沈万三的名头,在南京城百姓中可是响当当的,乞丐爷爷也姓沈,他对此等旧事如数家珍。当年沈万三资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又出犒银遍赏百万军,虽然富可敌国,却被朱元璋忌惮。果然是“麦高于禾,风必吹之。人高于群,众必推之。”随即朱元璋找个由头,多亏马皇后阻止才没身首异处,但也是一世英名沦落到抄家流放客死异乡。小满听了还一脸愤懑:“皇帝老儿,肚量就是芥子大小。”
沈爷爷也算是老南京人了,早年的事他很少提起,偶尔问他,只是说,老了,陈年往事谁还记得。可南京城这些古旧事情,他倒是能娓娓道来。
南京城那些带府的路和巷,都是前朝非富即贵人家的府邸。纵横交错的巷道,更是各有各的故事,奇葩的名字也屡见不鲜。
鼓楼一带的狗耳巷,原是“沟儿巷”,那地原有一条大沟,时间一长讹传成了“狗耳巷”。还有“怨声巷”,那里地处低洼,雨天泥泞不堪,行人“怨声载道”,便有了这个名字。小满每每听到都嚷嚷:“这也真是太随意了。”
更有趣的是秦淮那边的“彩霞街”,这名字老好听了,可以前却叫“草鞋街”,因为之前在那里做生意的都是农民,习惯穿草鞋,后来大概嫌弃名字难听,就变成了“彩霞街”。
当然最有名的就是乌衣巷,夫子庙南边,有1000多年历史,传说当年东吴孙权,军营驻扎在此一带,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由次得名乌衣营,后改为乌衣巷。
南京话,念远会听不少了,但说不出口,南京话都有好几个派系,门东门西说得不一样,城北城南不一样,这点他远远不如小满,就算小满发音不准,他也敢说。说的南腔北调的,反而有趣。
马道街,与剪子巷平行,相隔不远,却要安静许多。前朝的建筑错落有致,大大小小房屋,一幢接一幢,都是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沈爷爷说过,那些青砖搭起来的屋子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这条街,商户少,住家多。走在青石路上,有些地方还有些硌脚。断断续续下了一天雨,青石板路已经湿透,闪烁着微微的光泽,风一过,路旁的梧桐树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些民居念远没进去过,平时也是送货时匆匆路过,并没细看。今天难得有闲暇的辰光,虽然有雨,并不影响他放松的心情。这些住家,要么是精致的小楼,要么是锁着院门的院落。念远喜欢站墙外乱想,揣摩里面住的什么人,做什么营生,是开心还是不快乐,是富有还是也为生活奔波。有些宅院门虚掩着,念远会偷偷从门缝中看上一眼,可以望见花草或者一些植物藤架。
天还不晚,但外面的行人并不多。后面有声音让一让,念远侧过身,一辆黄包车从身边飞跑过去。
走着走着,雨绵绵密密大了些,念远只好放弃前行,用手抹了一把脸上薄薄的雨水,抬眼却被眼前一家围墙外几枝紫藤吸引住。他不认得这花,只觉得新鲜,紫色的花朵,在雨雾里特别亮眼。他走上前,仰头细看,被绵细的雨扑个正着,想伸手摘还差点距离,便踮起脚,努力用手够。耳边突然传来一串串笑声,他突然失去了重心,打了个趔趄,转过身,看到两个学生打扮的女孩子,撑着伞从他身旁路过,笑看他的狼狈。
一个女孩子圆脸齐耳的短发,一个女孩子两条麻发辫梳在胸前,扎着湖蓝色的丝巾。都穿着白色镶边的斜襟短上衣和墨蓝色的裙子,白色的袜子和黑色的布鞋。
圆脸的女孩子回头,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眼里透着机灵和善意,她将手里的油纸伞放在他脚边,“借你用。”
扎辫子的女孩子扯着圆脸女孩钻进一把伞里。一边走一边笑:“瞧他,就是个呆头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