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雪影
这年冬天也是冷。马上就要年节了,却飘起了雪。经过一夜的风紧雪飘,第二天雪停了,院里院外白茫茫一片,那几株红梅倒是分外醒目。
三个姨太太问候过钟氏后,就在杨氏屋里坐下。大家烤着火炉子,手里捧着汤婆子,吃着小点,说着闲话。仆人带着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看雪玩雪,满元开心的边喊边跑。杨氏喊着奶妈让她注意看着点小少爷,别摔着了。两个小姐,才2岁,由着奶妈抱着看热闹。
“难得见满元这么玩儿,平时可安静的很。”三姨太柳氏说。
“可不是嘛,满元这么小就能坐得住,长大了还不得是个人物。”四姨太张氏附和。
杨氏满眼疼爱看着满元的身影,笑笑说:“现在还小,哪儿能看得那么远。”
杨氏是镇上私塾杨老先生的女儿,略通文墨,年过三十,反而给长相平平的她,增添了一份慈爱和淡定,尤其自有了满元后,老爷也是越发看重她,时不时就在她屋里歇息。她素来稳重,也能与老爷说得上话。
三姨太柳氏和四姨太张氏对杨氏说,这些年,老爷最常去的就是她的屋,可见老爷最亲近她。
柳氏向张氏使了个眼色,张氏说:“昨晚,老爷带回的女人,还有个孩子,我看,不简单。”
柳氏接着试探问道:“昨晚,老爷可还说了些别的?”
杨氏想起昨晚老爷似乎满腹心事,但并未跟她说什么,即使有一万个念头都只能放肚里,她避重就轻地说:“老爷都没说什么,妹妹们就不要多心了。何况这一路这么不太平,老爷乏了,早早安歇了。”
柳氏和张氏互相看了一眼,附和说:“也是,也是,不急这一刻。”
老爷在正厅听几个掌柜说完账目,便去了东厢房与钟氏商议了一些家事,临近年节,总有许多事情需要分派。
“这一回,在常德见着寿堂、寿熙两兄弟,他们在长沙和常德的经营还不错,由他们引荐了当地商行同行。常德呢,我走了一圈,顺便置了些产业。此外,也在长沙,汉口,常德等地开了几家布行,挂上了李享泰。”
钟氏说:“老爷英明,诸事顺遂。”
“一年来走亲访友,忙于商行来往,结交达官贵人,处理琐事。时局动荡不安啊,回来路上看到许多难民颠簸流离,还遭遇了流党活动,幸好躲过去,有惊无险,很是不太平。”
言谈间,踌躇着,想问询胡氏如何,却又觉得过多关心实为不妥。欲言又止的样子,钟氏看在眼里心里明白,眼角扫了下巧儿,巧儿立即心照不宣,不紧不慢说:“回老爷,昨儿已经将胡氏安排在后堂一间空屋子,添了棉絮,今一早也跟管家孙妈妈说了,可以酌情安排一些杂事给她。都是妥妥的,老爷安心。”
李老爷掩饰着咳了几声道:“我有什么不安心,你们自去安排。”说完起身出了厢房穿过廊庑往他的书房走去。
巧儿调皮的跟太太吐了吐舌头。钟氏笑笑不答。
李老爷走在廊上时,看到胡氏背着孩子捧着一盆衣物在廊上走着。他左右看看无人,喊住她。
一大早胡氏抱着孩子喂了点米汤,自己都吃不饱,早就没了奶水。孩子现在4个月大,扛过来不容易。她喂好孩子,把孩子裹好背在背上,跟着管家去各房把换洗下来的衣服,放在大水盆里,准备拿去侧院的洗衣房。
胡氏看到李老爷,低头弓着身谦卑的站着,李老爷低头打量她,换了身干净衣服后,人也显得清爽很多,便说:“可还习惯,有什么需要的,直接回了太太就是。太太是个好性子,不会为难你的。”胡氏低头说是。便端着盆子走开。李老爷看着她远去,十分感慨。
光绪二十五年,李老爷和几个同行一起去了苏沪杭,见识了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中西文化经济的碰撞,独特的商业氛围和繁荣,一路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回来路过徽州府,大家说是饮酒听曲,软硬兼施带他去了闻莺馆。
同行中有一位姓徐唤仲德的商人,比较熟门熟路,跟老鸨一边低声说了几句,老鸨一脸赔笑点头退下。接着一位女子在屏风后弹奏唱曲,席间大家一边听曲,一边闲谈。
“各位仁兄,上海真是不虚此行。只是有一桩可惜了。”徐兄大声说。
大家七嘴八舌问。
“你们可听过‘状元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