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蠢牛做事(3)
第7章蠢牛做事(3)
请把一周事务记录下来,作深刻检讨,并参照以上原则重新规划配置您的事务重心。
哲人见一位农夫在砍树,每一斧都只能砍下一小块树皮——斧头太钝了。
于是哲人问农夫:
“你为什么不把斧头磨快了再砍?”
农夫回答说:
“我没有时间磨斧头!”
这个寓言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决定工作顺序
不管是哪一种工作,程序决定不佳,将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如果你早一点上班,就有充裕的时间决定程序,工作当然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以“80对20法则”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把一天的计划列出来以后,接下来就得决定先后顺序。在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时,都应用“80对20法则”即巴列德法则。
这种法则也可以运用到工作方面。其实真正重要的工作并不多,差不多只占全部工作的两成左右。只要想想这两成的重要工作是什么,即可以很快地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自然就可以制定效率好的工作程序。
对于重要的工作和次要的工作,有不少人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不但效率不高,而且精神方面的负担也将使人不胜重负。如果根据巴雷多法则进行,只做全体的20%,即可完成80%的工作,因此,在精神方面会显得轻松,效果也比较好。
决定工作次序时,不要连细节也定得死死的,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如此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有不少人喜欢详细的规定,从几点到几点做那些工作,然后才着手工作。乍看起来,这种做法似乎很合理,实际上,这并非很有效率的做法。因为一旦决定了时间,难免会受到它的束缚。例如,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时,时间一到就非中断不可;轮到工作进行得不顺利时,仍然得熬到时间到达为止。与其采用这种方式,不如趁着干劲十足时,一口气把工作干完;提不起精神时,干脆做其他的工作,这样效果就更好。首先,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如果前一天有未做完的工作,就必须把它也加进去。写完以后,全部看一遍,再决定从何处着手,以何种顺序进行。对于能够同时进行的事情,最好一次就解决掉。例如中午必须会客,就不要吃完饭再会客,而应采取跟对方一起进餐并交谈的方式。这样的话,一次就可以解决两件事,腾出来的时间,可用于其他方面的工作。
为了使一天的工作顺利开展,事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有一些管理者在着手工作以前,必须抽一支烟,或者看看报纸,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准备工作吧!不过,与其做一些跟工作无关的准备工作,不如做一些与工作内容息息相关的事。为了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地进行工作,最好能很快地制造融洽的工作气氛。例如,在会议上必须报告的话,那就先看看那些会议大纲以及内容。虽然只匆匆看了一遍,但是,比起开会时才照本宣科的做法,其效率有天壤之别。有时,由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叫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着手才好。遇到这种情形,不妨把每一项工作都写在纸条上,如此才能胸有成竹。
工作最好分为“亲自动手”和“委托他人”。一般的工作可分为“只有自己会做”和“他人也能够做”两种。考虑到工作程序,就应该把这两种区别清楚。一旦把只有你会做的工作委托给他人做,或者把应该委托他人做的事,由你动手来做的话,将招致很多无谓的损失,根本就无法高效率地进行工作。以公司为例,办公室里有几位秘书,帮主管做种种工作。正因为有了他们,管理者才能够把时间用于只有自己才能够做的事情。
一般地不可能每一个管理者都拥有秘书,只能把工作分为两大类,即可交给部属、同事、甚至家人,由他们帮你。像剪杂志的工作,只要你告诉委托者重点,连孩子们也能够做得很好。所以,你不妨请别人多帮忙,你自己则专门负责重要的工作。
每天早晨上班时,管理者都应先做以下的一些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察看是否有等待对方答复的文件。如果有的话,必须尽快跟对方联络。对管理者来说,时间一向是分秒必争的。凡事要迅速地在早晨联络,以便当天内就可获得答复。但如果稍微延误,到中午才跟对方联络,往往必须等到翌日,方能得到答复。仅仅延误了两三个小时,却使整件事情慢了一天才能获得解决。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必须一早就跟对方联络。另外一种做法,是指示部属替你完成某件工作。如果忘记了这方面的指示,而着手你自己的事,当你察觉到时,部属可能在进行一些次要或不必要的工作,这也是一项很大的失误。一上班就得仔细地指示部属,对他们面授机宜。这样,先决定好委托他人做的事,然后再着手自己工作的话,就可以达到活用时间的目的。为了妥善而巧妙地活用时间,就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组织,这样,即使你不在办公室,工作也能够很顺利地进行。
当你委托他人做事时,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做法,以及你的意图。例如拜托秘书去订机票时,你绝对不能这样说:“请你订一张某月某日几点几分飞往纽约的机票。”而应该这样说:“我想在某月某日的几点几分抵达纽约的某饭店,请你帮我订一张机票”。如果你使用前面那种说法,碰到没有座位的话,秘书就不会为你订机票,他的理由是“那班客机已经没有座位了”;如果采用后面的说法,把你的意图传达给对方的话,就算没有最合适的班机,他也会为你订前一班客机的票。他能够采取弹性的处置方法。委托他人做事时,必须把你的意图及目的都说出来,方能在毫无错误之下,很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适当“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的原意是形容费力钻研那些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上把这一点引申为想问题、办事情比较迟钝,不会转变,也就是“死脑筋”。
不能片面地否定“钻牛角尖”,有时如果真的较起真来,钻牛角尖钻通了,也未尝不是一笔财富。
牛角尖既不能简单地说可以钻,也不能简单地说不能钻,而且很多人也难以分清什么是钻牛角尖,什么不是钻牛角尖。但是如果在你还没有找到一条可以直通山顶的路之前,走一走狭窄的羊肠小道也未尝不可,毕竟这还是—条路,也是—条有些许希望的路。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经营企业的秘诀是追根究底,也就是凡事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大家都知道,王永庆以木材起家,因塑胶而发迹。他早年的木材生意,都是向林务局的林场标购原木,简单加工后,再转售出去。那些待标售的原木,为了避免因干燥龟裂,全都浸泡在大池里面。
当时木材商向林务局标购原木的做法是,先用长竹竿在水池中探测原木的数量,再用肉眼观察原木的品质后,即写出价格向林场投标,最后由最高价者得标。
因为大部分的原木都浸泡在水里面,光用竹竿评估数量,经常造成很大的差距,因而标购水池的原木风险很大,“赌”的味道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