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索尔兹伯里岳勇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在他漫长的记者和创作生涯中,曾为反映现代战争而付出巨大精力,他的许多报道和作品早已誉满美国,蜚声世界文坛。1938年,他在美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被译成中文即《西行漫记》。就是这本书,使整整一代中国人首次读到了长征的英雄事迹。
为了写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1984年,已是76岁高龄且患有心脏病的索尔兹伯里专程来到中国,在他72岁的妻子夏洛特的陪伴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他以红军般的勇敢和坚毅,不顾年迈有病,怀揣心脏起博器,带着打字机,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中途战胜病痛折磨,坚持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74天,终于从江西到达了陕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寻访。沿途他考察体验了自然界的复杂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向老红军、老船工、老牧民们了解历史和现状,了解民俗风情,遍觅革命遗迹,博采轶闻轶事。
就是在这次“长征”的过程中,索尔兹伯里听到了一个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故事说的是1935年3月,红军攻占茅台。为了保护闻名遐迩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军委政治部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门口贴上布告:“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为了欢迎红军的到来,当地很多群众都捧出了自家的茅台酒。茅台酒好,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然而对于当时的红军队伍来说,茅台酒恢复疲劳的功能和治病疗伤作用更是终生难忘。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告诉索尔兹伯里:“1935年3月,我们长征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由于长途劳累和暂时甩掉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轻松一下。当时听说当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兴。有的用酒揉揉手脚,擦擦脸,擦过之后,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浑身感到痛快。同志们喝了酒后,长途行军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风寒而引起泻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就连周恩来后来也说:“红军长征胜利了,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
索尔兹伯里被这段红军与茅台酒的佳话深深感动了,当即决定和妻子一起去茅台看一看。但是他们来到茅台后,见到这个世界名酒的生产地却是如此的偏僻与简陋,不由大失所望,尤其是在向茅台酒厂提出参观采访要求时,竟被婉言谢绝,更是让他们的心都凉了。是的,他们从江西出发,一路上中国人民对他们是何等友好,唯独在茅台受到了冷遇。
后来索尔兹伯里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长征途中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进茅台酒厂,他们不让我进,不知为什么?”
当时茅台酒厂的当家人邹开良看了这段报道后感到十分内疚,只有他才明白,不是他不想让索尔兹伯里进厂参观采访,只是当时茅台酒厂的生产设备、厂区环境等都还十分简陋,可以说还只是手工作坊式的原始操作,中央曾作过指示:茅台酒厂不具备开放的条件,不允许外国人参观。痛定思痛,这件事对邹开良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他号召全厂职工奋发图强,一定要将茅台酒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现代化,到那时就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理直气壮地欢迎远方朋友。
在茅台人的艰苦努力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茅台酒厂崛起了一排排漂亮的厂房,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科研大楼,还有学校、医院、电影院、图书馆、酒文化博物馆、造价400多万元的体育馆、地面卫星接收站……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的科研、管理设备的普遍使用,茅台酒厂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索尔兹伯里却再也没有机会来看一看了——1992年,他病倒了,患了中风症,1993年在美国溘然长逝。
但茅台人却从心眼里感谢索尔兹伯里,正是索尔兹伯里那次没有成行的参观,激起了茅台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迎接五湖四海的客人的昂扬斗志,才使得今天我们的茅台酒厂敢于敞开怀抱,迎接任何一位远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