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新闻”笑赋诗琚敬斋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读罢“新闻”笑赋诗琚敬斋

1944年寒秋。是夜,当周围渐渐归入寂静,延安枣园窑洞,毛泽东的办公室依然有亮光。

像往常一样,毛泽东在案头潜心处理着各类文件。当他看到有关蒋介石双十节演说的报道,不禁凝神沉思起来。

作为跟蒋介石交锋多年的对手,毛泽东对老蒋的底盘可谓了如指掌。毫不夸张地说,蒋介石那边打一个小喷嚏,他这边都能知晓。蒋介石在双十节发表所谓的“演说”,其居心何在?还不是想坚持其独裁统治的一贯图谋?

对于如何回应蒋的演说,毛泽东已胸有成竹。于是,他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一篇名为《评蒋介石的双十节演说》的时评。

此时,夜已很深了。外间的勤务员打着盹,传来的鼾声忽轻忽重。毛泽东伸伸腰身,笑笑摇头,这毛娃子,到底经不起瞌睡虫的折腾啊!瞌睡虫似乎是不敢侵扰他毛泽东的。他丝毫不觉倦怠。

瞧着桌上刚写完的时评,毛泽东余意未了。他点上一支烟,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突然间,他想起那张剪报。虽然他已记不清剪报是什么时候送来的,但他记忆犹新,当初他看到剪报上那则有关红军的消息,不禁感叹其荒谬至极,只因当时他有诸多紧要事务要处理,无暇顾及此类无稽之谈。不过,这件事他始终没忘记,总想找机会直抒胸臆。

眼下他似乎有了点“闲情雅兴”,产生再翻阅剪报的冲动。他急忙来到书桌边,趁着昏黄的烛光,在一堆资料中找寻着。

翻来找去,他终于找到那张剪报,那是一张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借着烛光,他又把那发黄的剪报浏览了一遍,目光又定格在那则消息上。消息说,红军经过茅台时,不识茅台酒的名贵,下酒窖,用酒洗脚。

毛泽东将剪报往书桌上一拍,哈哈大笑。他在长沙读书时,即闻茅台酒的大名,曾听喝过茅台酒的墨客渲染此酒滋味如何无穷,并叹其为“天下第一酒”,他不觉也对此酒神往之,倘若有朝一日能亲饮此酒,以饱口福,也不失为一乐事。而这国民党的日报上竟宣称他麾下的红军不识茅台的名贵,用茅台洗脚!此等“咄咄怪事”,又从何说起?

想当年,红军于长征途中攻下贵州仁怀县的茅台镇,整个镇上酒香扑鼻,人闻之欲醉。为了避免茅台酒厂遭受损失,红军政治部奉军委指示,分别在镇上三家酿造量最大的成义、荣和、恒兴酒厂门口张贴告示,明文规定保护酒厂。将士们也有幸借茅台酒来消除(连日作战所带来的)极端疲乏。喝上几口茅台酒,顿感全身轻松。更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具有奇特的药效,比如它能消毒镇痛,可以用它来清洗伤口;它还能治腹泻,能舒筋活血。红军将士们没有不为茅台酒啧啧称奇的。他们焉能不识茅台酒的名贵?焉能做出“下酒窖,用酒洗脚”的愚妄之举?毛泽东越想越觉《中央日报》上的消息可笑,他以浓郁而富有特点的湘音自言自语:“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洗脚就洗脚!”

笑罢,毛泽东正色而又陷入沉思。当时《中央日报》为何要歪曲事实,作如此杜撰?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嘛!这些年来,蒋介石集团为了铲除“共匪”,除了多方实行军事围剿,还处心积虑地利用《中央日报》作为其喉舌,常常捏造不实之辞,隐瞒事实真相,大肆对我方进行蓄意的诽谤与攻击,以混淆民众之视听。他们之所以发布此类消息,无非是污蔑红军是一群乌合之众,一群无知之徒,以宣泄他们对红军的嫉恨。遗憾的是,他们杜撰的水平委实有些低级。这种低水平的杜撰居然还在他们大名鼎鼎的党报上登载,委实有失斯文啊!毛泽东忍不住又轻蔑地笑了。

他的目光落在正墙上的一幅名画上,顿时诗兴大发。他从书桌上拿起毛笔,在墨砚里蘸蘸墨,疾步走到正墙边,在那名画上龙飞凤舞地书写起来:

“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二三杯。”

写毕,他将笔往砚台上一掷,直觉胸中出一口浊气。又觉室内似飘溢着绵绵酒香,他不经意地抿抿唇,真想开怀畅饮几杯。无奈,此不过为一时之臆想。天尚未明,室内无酒,更无名品“茅台”!他只得悻然作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