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防线”邹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
晚间,在招待尼克松及其随行人员的宴会上。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名牌葡萄酒。
“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译出,自己先笑了。
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蔚蓝色的火苗闪烁着,周恩来的目光也在闪烁。酒杯里的火苗越燃越小,终于渐渐燃尽。周恩来的目光也出现了瞬间的迷茫,一副怅然若失的淡淡的伤怀鲜明地浮现在脸上,却稍瞬即隐地逝去,眼睛重新一亮,显示出内心的火焰还不曾熄灭,他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望了尼克松一眼,含义无穷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的表演将尼克松总统迷住了。尼克松回到华盛顿以后,曾得意地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表演茅台酒的利害,当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岂知蓝色的火焰跳跃着,竟不熄灭,他大为骇然;碗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酒流满了桌面,基辛格曾经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
做完茅台酒的表演后,周恩来端起了服务员新换上的酒杯,茅台酒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已扬名四海,但是,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的晚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上,电视摄像机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终于问了一句:“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
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周恩来把酒杯捏在手指间,注目着转动酒杯,“比这个杯子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今天你没喝?”
周恩来点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攻占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部喝光了。”
周恩来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说:“长征路中,茅台酒是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让我们用这‘万灵良药’干杯!”尼克松倏地站起举杯……
在周恩来担任长达半个世纪的领导人期间,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几乎都在和茅台酒打着交道。他的酒量被认为是需要多大的酒量,就有多大的酒量。
解放后,上将许世友曾因强要部下喝酒也被周总理用别人无与伦比的酒量“整治”过。50年代在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庆祝宴会上,他连喝37杯茅台酒后照样能轻松自如地与将士们亲切交谈。他曾评价茅台酒“比伏特加好喝”“喝时喉咙不疼,不上头”,“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不论是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张治中宴请毛主席和周恩来以及中外人士,朋友和敌人都想让毛主席多喝;还是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夕,苏联人要和毛主席碰杯喝干茅台酒;以及建国后的若干宴会,周总理都不离左右地巧妙周旋保护毛主席,他都不让不胜酒力的毛主席出面,一切国宴接待外宾都由总理挡驾或代为碰杯,喝干茅台酒,因此被人称为攻不破的“周恩来防线”。
这称呼,最先缘自重庆谈判。
还是在1945年的10月8日晚,张治中将军隆重设宴款待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国中央主席毛泽东。宴会上,毛泽东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欢迎,各界名流众星捧月般围住毛泽东,在提出一个又一个关于中国革命命运问题的同时,有不少人要用茅台酒与毛泽东干杯。
眼看不善饮酒的毛泽东陷入酒阵之中,周恩来机智沉着,左右周旋,巧妙地代毛泽东饮了许多杯的敬酒。对此,当时一位肩扛两朵金梅花的国民党将军当场发出惊人之语:“各位,各位请注意,我现在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重要的军事秘密:今天晚上周先生在为毛先生把守着前沿阵地,我们敬的酒,很难冲破周先生这道坚固防线,大都让周先生给代劳了。”
对此,作为这次宴会的东道主的张治中将军感慨道:“周恩来先生既是诸葛亮,又是赵子龙,他的忠心与勇气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