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十年的诗情和酒意徐松廷
父亲在给我讲爷爷的故事时,拿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那是1979年的《海峡周报》,上面刊登了一首诗:《月夜抒怀》,作者是肖楚剑:
觥筹交错少年兴,烽火硝烟夜月明。
孤旅只灯照白发,每见醇酒思伍(行伍)情。
随后,爸爸又拿出一张旧报纸,也是《海峡周报》,上面也有一首诗:《和肖楚剑<月夜抒怀>》,署的竟是爷爷的大名:
一见君诗意气兴,当年把酒夜月明。
烽烟尽处见白发,海峡无风满离情。
见我困惑的表情,爸爸轻轻笑了起来,对我说,诗里提到的酒就是咱们的国酒茅台,你想不到吧,你一定要知道,这里的往事关乎家国。随后他讲起了爷爷的故事。
1937年,爷爷正是一个少年,为了抗日,应征入伍,加入了国民党驻烟台的部队,属第三军团庞炳勋部,任文职,隶属于一个营的战斗指挥部。1938年初,庞炳勋奉命开进临沂,参加临沂保卫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前线不断有伤员抬下来,指挥部办公室也临时搭了一张铺位,接待了一名伤员,他就是肖楚剑。他的伤并不严重,爷爷负责他的饮食起居。两名热血青年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爷爷被肖楚剑乐观的情绪感染着。肖楚剑说,虽然无法挽回大局,但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尽人事”。虽然生死无常,但现在活着才是最好的。
肖楚剑的伤很快好了,他执意重返前线。前线的战况更加吃紧,似乎守不了多久了。那是1938年3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在不远处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个年轻人就要分别了。那晚的月亮分外明亮,两个人对月感怀,想到家国破碎,风雨飘零,前途未卜,不禁热泪盈眶。
肖楚剑拿出一瓶酒,竟是茅台酒,上面有“成义酒坊”的字样。更加离奇的是,这瓶茅台是在一次战役中,在日军的指挥部缴获的。肖楚剑说,成义,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明天就是脑袋被砍下了,今天也要喝个痛快。两个年轻人各满了一杯,一饮而尽。
临行,他们把剩下的酒分作两份,各带半瓶,相约胜利之日,再相见时,尽情畅饮。
但是这一别,就再也没有见成面。是啊,烽火连天,生死两茫茫,怎么能再奢谈见面。抗日战争,全国人民正在欢庆胜利,国民党却发动了内战,苦难似乎从未稍离。爷爷对国民党的腐败彻底失望了,托病还乡。而肖楚剑后来被迫随战败的国民党退到台湾岛。
看见我欲问还止的表情,爸爸又轻轻笑了。难怪爸爸最喜欢的酒是茅台酒。其实从爷爷起,家里就开始收藏各个年份的茅台酒。但是那作为纪念的半瓶茅台酒,我还从没见过。这时,爸爸从储藏室的柜子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青花瓷瓶,刚打开红色的木塞,一股醇厚的芳香迎面扑来。爸爸说,这半瓶酒,年份最长,也最珍贵。我懂爸爸说这话的意思。
在酒香中,爸爸说,常常陪爷爷小酌,每次喝的总是茅台酒。爷爷对父亲谈起往事,无限感概。尤其谈起海峡那边的台湾岛,只有兴叹。岁月无情,但是爷爷乐观地生活着。他说,肖楚剑一定也是这样的活着,战争最严酷的时候,他都是那样乐观。但那时的乐观是从容赴死,现在的乐观是好好活着,一直活到台湾回来,老友见面。
爸爸接着讲起了后来的事。
1979年,两岸开始有些往来,但仅仅限于邮件和电话,爷爷根本无法找到失散的战友。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爷爷在一叠友人寄来的旧报《海峡周报》中,看到了肖楚剑的那首诗,当即和了一首,寄给《海峡周报》,但是已经迟了六年。爷爷加紧打听肖楚剑的消息,几经辗转,竟然通过台湾的媒体找到了老人肖楚剑。两位老人接通了电话,诉尽离情。
但是没有等到两岸人员往来的那一天,两个老人相继辞世。
但他们的后人接下了这份浓浓的情谊。
爸爸兴奋地说,明天我们就要迎来台湾来的客人了。他们是肖楚剑的后人,是他的儿子和孙儿们,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也动情地说,这下,那两个半瓶酒可以拿来喝了,两位爷爷的夙愿也要实现了。
“不!”爸爸说,“这不是两位爷爷的夙愿。只有等到台湾回归大陆的时候,这酒才能喝,因为这两瓶酒本来是一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