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杯酒人生王甜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父亲的杯酒人生王甜

父亲在街沿上蹲下,一手拿着小小的土陶酒瓶,一手拿杯子,缓缓倒上一小杯,喜孜孜地把自个儿凑上去——鼻子与杯口接近的瞬间,他的脸上呈现出融化的、彻底的舒适表情,那是与酒精浓度相当的幸福感觉。

多少年了,他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就是这一幅。

他就好这口。解放前日子还不宽裕呢,为养活家小,他到外面去推车、挑担、卖小鸡儿、卖凉粉儿,有啥干啥,但若是哪天有了两个余钱,他一准在外面吃个烧饼、喝碗羊汤,顺便么,来两盅小酒,舒活一下筋骨,犒劳犒劳自己。微醺中寻了走熟的路回家去,半道上乡邻们总要打趣他:“张齐贤,刮风下雨你也舍不下那一口!”

他就笑眯眯地说:“喝一口,就觉得日子暖起来了。”

喝着喝着就解放了,日子果然暖起来了。他渐渐可以每天喝一点,菜虽简单,一个咸鸡蛋或是一碟小菜,伴着酒,他却可以吃出别样的风味。

“以前大地主赵老三还享不了这福呢!”他很知足。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慢慢长大了,工作了,常年在外头,但是只要有机会回去,总是要给父亲捎上酒。家里便有了各种各样的酒:杜康、汾酒、刘伶醉、竹叶青、衡水老白干……不管有名没名,他都喜欢,不但喜欢品咂,也喜欢跟人炫耀:这是我儿给我捎的……在村人羡慕的眼光中,他仰头把我们的孝心喝下,喜滋滋的。

有一年中秋,我和弟弟回家团聚,父亲在酒桌上忽然说:“喝了不少好酒了,就没喝过茅台,要啥时能眯上一杯,这辈子就齐全了。听说周总理都用茅台招待外宾呢!”我和弟弟互相看了看,都没有说话。那时候好酒好烟都要凭票供应,弄瓶茅台比登天还难,谁敢向父亲作这个承诺呢?

淡淡的酒香萦绕着我们,全是遗憾与歉然的气息。

那晚的月亮很寂寞。

机会终于在几年后出现了。这年春节,我遇到一个老朋友,他在政府机关工作,专管后勤。听我说起茅台酒的事,他没有马上应承,只说:“试试看吧。”一周以后我得到好消息,找到茅台酒供应票了!朋友说,这是专门提供给市委主要领导的,而这张珍贵的票是一位不善饮酒的领导让出来的。

有了票,还得花钱啊。一瓶茅台十二元——那是我工资的三分之一,我爽快地掏钱买下来。这瓶茅台被我送回家孝敬父亲时,它简直就像娶进门的新娘子,受到全村人的热烈欢迎。大家都挤到我家院子来,脸上一片喜悦,眼睛里全是新奇,嘴上都说,你家记书出息了,孝敬的都是国家领导人喝的东西了!

父亲无疑是这场喜事的焦点人物,他很权威地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捧着那瓶茅台,端详半天,乐得嘴都合不拢了。有人说,张伯,那酒是你媳妇啊,咋一个人摸哪?大家都笑起来。父亲便把酒瓶送到看热闹的村人手中,一个一个地传看。父亲一直担心谁失手摔了瓶子,这担心实在是多余的,接过瓶子的人无不诚惶诚恐,生怕把它伤着了,有的人干脆不接手,直接让别人捧着,自己只摸一下,再摸一下,然后脸上浮起满足的笑意。

那天没有打开酒瓶。父亲说,好酒得选好时辰喝。

大年三十晚上——中国人最隆重的节礼,父亲邀来了全村所有爱喝酒的人,每人斟上不多不少一小杯,让大家都品咂一下国酒的奇异滋味。说来也怪,每人一小杯,却让大家都醉了似的,人人兴高采烈,闹腾得不行。那个年终之夜在浓烈的酒香中过去了,大年初一的早上,还能看见残存在村人脸上的红晕。

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个幸福的年关。而父亲呢,一直把那个茅台酒瓶保留着,出去打打散酒也用它来装。装得满满的,全是关于茅台酒的记忆。

再往后走,物资渐渐不再紧缺,各种票证也取消了,买茅台酒也不再是一桩难事了。奇怪的是,父亲却拒绝我们在这时再给他送茅台酒。

“好酒不能多喝,喝多了,再好的酒也变得平常了。”他淡淡地说。

父亲去世是在1990年秋天。临终时他把我们兄弟姊妹叫到面前,说:“我这辈子,喝了不少酒,连茅台也喝了,没啥遗憾!酒是好东西,但也容易醉人,有些人醉了,就看不清是非了,把自己误了。我不让你们给我送茅台,是瞅着你们几个也是国家的人了,叫你们知道,不要贪恋那些个好东西……日子过得贪恋了,就不知足了……”

泪光中,仿佛又看见父亲将鼻子凑近小小的酒杯,深深吸气,脸上漾出幸福的微笑……他在这个世界吃了不少苦,也享受了点点滴滴的快乐。他知足。

下葬时,我把那个空的茅台酒瓶放进了棺材,愿他永远保有这个世界的幸福回忆。

(材料提供张记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