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就喝茅台酒方晓蕾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喝酒就喝茅台酒方晓蕾

酒在我家是没有地位的。爷爷早年漂泊四方,是个酒大王,但误了不少事,后来就戒酒了,老年后,皈依佛门,酒是几大戒律之一,自然远离酒色。父亲倒是有点酒量的,可不知为何滴酒不沾,应该有故事的吧,可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但家里的酒还是有几瓶的,因为爷爷是乡里有名的中医,很是救治了一些人。病人往往提着酒来感谢他,但大多是自酿的苞谷酒什么的,偶尔有瓶子酒都被爷爷高高地放在柜子里了,留着待客。但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即使来了客人,因为无人陪酒,客人也喝得兴趣索然,不喝也罢。逢年过节,桌上也要摆酒的,可惜只是样子而已,大人不喝,我们小孩子想试一试,又不被允许。所以我到很大了也不曾学会饮酒。不过据说,儿时的我酒量很是可以,证据就是常常偷喝爷爷柜子里的酒,喝很多都不醉。但终于有一次醉得一塌糊涂。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九岁多一点吧,一天我又翻爷爷的柜子,见一个包装奇怪的酒瓶,和过去所有的瓶子酒都不一样,看瓶子上写着“茅台”两个字,我曾隐隐约约听说过周总理与茅台的故事,就知道这是酒无疑了,至于它是多好的酒,我就不甚了了。管它三七二十几,我开了瓶子就喝。一下子就喝完了一瓶,当时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但没过多久就感觉到头晕乎乎地想睡觉,于是晚饭也不吃了,就爬上了床。我醒来已经是三天后了。醒来后,爷爷对我说:孙子啊,那可是区长送我的庆生酒啊,一块七一瓶呢。我一听这话,吓了一大跳,这么贵?我当时上学一年学费也不过一块五毛钱。我现在酒量不行,其原因就是那次偷嘴醉酒造成的后遗症。但也正是自那以后,我记住了茅台这种酒。

大了,我知道了很多有关茅台酒的故事。譬如革命元老李强的故事,他早在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就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曾长期担任对外贸易部长。他是一位美名传天下的乐观主义者,更是一位让我佩服的“酒仙”。他喝别的酒怎么样,我没见过报道,但他喝茅台,绝对是海量。七十年代,李强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还能不畏长途劳累,出国访问。1978年9月,李强部长率政府贸易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访问结束,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为代表团举行答谢宴会。在访问取得圆满成功的欢庆气氛中,李强部长显示出了他对茅台酒的特殊爱好和“茅台英雄”的本色。每次祝酒碰杯,都是一饮而尽,毫无惧色,而且还要把杯底朝上举到头顶上,给大家增添了一份乐趣。有人问他住在北京医院太平间近邻,有没有一点忌讳?他幽默地说:“我已经几次去了八宝山,都是走到五棵松,就给挡了回来。阎王爷说你的阳寿还没到,来干什么?”还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说:“要心胸开阔,不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还要经常喝茅台酒。”哈,把茅台酒提到养生健康长寿的高度,也只有李强这位革命元老。哦,当然还有不计其数的茅台酒迷。

也可以说,我后来之所以又开始喝酒了,就是因为茅台酒的原因。那是工作后的事了,我认识一个女孩,有次去她家,被留饭,饭前她爸爸从柜子里摸出一瓶茅台,让我陪他喝几盅。我摇头拒绝。老人家说:这可是茅台哟,好酒。我便对老人家讲了我儿时偷喝茅台醉卧三天的故事。老人遗憾地说:可惜啊,你不喝酒,怎么和我女儿交往?最终,因为惧怕酒,我和女孩子失之交臂了。从此心里便有了一个结。一气之下,便常常买一瓶酒放在宿舍里,寅时喝一杯,卯时喝一杯,以此练自己的酒量。当然买不起茅台,只喝本地产的几块钱西凤酒。酒量慢慢就有了,最大时有半斤之巨。可我还是不善饮酒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喝酒的机会越来越多,喝好酒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茅台酒。所以偶尔还是喝几杯的。人在酒桌,身不由己。只要上了酒桌,总有醉的那一天,或者醉人,或者人醉……不醉的是高人,可是有不醉的人吗?好像没有,那些大声说自己没醉的人,正是身在醉中不知醉呀。而那些面带微笑,看似没有醉意的人,谁又能说他(她)没有醉呢?醉,有醉酒,还有醉人。不是有一句话吗?酒不醉人人自醉,人醉的不一定是酒,但一定是酒桌上的气氛。就说我,最讨厌酒桌,可又常常不得不上酒桌。就我那点猫酒量,自然应该回回醉酒才是,可奇怪的是,我好像从来没有醉过酒,即使喝得满面潮红,口吐酒气,我也不醉,不疯,不癫,不狂,不乱。我真为自己有如此的定力而自豪。其实后来的不醉,更大的功劳应该归于茅台这样的好酒。酒好不伤胃嘛,甚至养人。

但诸如茅台这样的好酒也常常无法左右自己的用途,总是赋予其它的用处,譬如攻关。我先前有位同事,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当,总想着去行政单位谋一职,茅台于是成了他的武器。我因为有点虚名,也和茅台酒一样,被他用在酒桌上了。不过,人家茅台酒是直接上场,实实在在地击中被攻关对象。我呢,是虚的,陪衬场面而已。有时,这些场合上还多一些靓丽的美女。每当这是,我最为茅台这种高贵的名酒叫屈:我无所谓,可茅台就沦落到这种地步,真是世风日下。

当然也有美好的事情。譬如女孩子和我对饮,不饮干红干白,不饮洋酒xo,只喝茅台,一次很小的一杯,满是意境地喝下去,真好。现今社会很难找到古人那种月下对饮的情境了,更多的是人造的意境,在暗暗的灯辉下,有情人对饮小酌,背景音乐是那种舒缓的《月光》,间或有呢喃低语,含情的目光……浪漫有时就是这样的简单:只要有酒,而且是和情意一样珍贵的茅台酒,一切ok。但不知怎的,饮着饮着,就过了,推杯换盏之间,我就飘飘然了,话也多了,一向寡言的我竟变得谈笑风生富有情趣起来。女孩子也高了,开始滔滔不绝地与我谈天说地,还借着酒劲,含情脉脉地看着我。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感觉真是很美好,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曾看到过有人谈论饮酒的四个阶段,说:“第一阶段饮者象猴子,变得活泼、殷勤、好动;第二阶段象孔雀,饮者得意洋洋,开始炫耀吹嘘;第三阶段象老虎,饮者怒吼长啸,气势磅礴;第四阶段是猪。”这样看来,我之于喝酒,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还只是第二阶段吧,不过正好。正好的其实是茅台带来的这种好气氛。

酒桌上的人,有人喝酒豪爽、实诚,醉得一塌糊涂。更多的人却是偷奸耍滑、缺斤少两,虚张声势、狂灌别人,想看到别人的醉。凡是上了酒桌的人,都想看到别人的醉,最好是醉得一塌糊涂,或哭,或笑,或蹦,或跳,或吵,或闹,或不言不语,百态都有。有人都醉得不省人事了,还说,没醉,没醉,换一个大杯子;有人醉了,不言不语,换一个地方,躺下;还有人喝得趾高气扬,妙语连天,可突然无声无息了,一看,已经溜到桌子下面去了;有人一醉,就趴在桌子上哭,絮絮叨叨的,所有的陈年往事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了……我以为是可以从醉态来看一个人的,当一个人在酒桌上不是那么张狂,喝酒豪爽,醉酒痛快,那么此人一定可交。但有一个定律,当这个酒喝的是茅台酒的时候,绝对没有这样的事。酒的珍贵,让喝酒的气氛也庄严起来了。

可是酒桌上更多的是那些装醉者,借醉而有目的,发牢骚,讲黄段子,满眼色迷迷的,跟女性磨磨叽叽……这些人把酒桌当成了风月场所,让人不堪忍受。这样的酒真是无聊之极,不喝也罢。这也是我讨厌喝酒的原因,但我却喜欢二三知己小酌,不温不火,随意为之,有多大量就喝多少酒,值微醺而止,正好。恰如感情,说深吧,就如桌上的酒一样浓烈香郁,只不过,微醺而已。这是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呢?我也不知道,但我从没醉过是事实。每次在酒桌上,一杯入口,我就满脸通红,劝酒的人一看我这个样子,也就作罢,我正好解脱了。可是,从内心里来说,我还是有点羡慕那些醉酒的人,是不是一醉就不知今昔是何年呢?一醉就没有了烦恼呢?但我也不敢让自己醉酒,真怕像更多的人醉酒那样,胡言乱语,丑态百出。我觉得这样的喝酒和醉酒只和那些劣质酒相配,若是和茅台这样的好酒,真是暴殄天物。不喝也罢。

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真正醉一次。有一阵子,每次喝酒前,我都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醉一次,也把自己的万般委屈找人唠叨唠叨。可是,每次决心过后,总是不醉,想醉,却有人劝:你不喝了,喝茶吧。看看,别人都这样劝了,我还有脸说:喝,让我再喝一杯?终于有一次,我自己感觉喝多了,心里别提多高兴,心想:哼,回家一定拉着她的手,说道说道我作为男人的苦衷。摇摇晃晃地回到家,看她打开门,我一把拉住她的手说:我没喝醉,我,我……我感觉不对,低头一看,手上握着的是笤帚把。唯一的一点醉意一下子跑到爪哇国去了。

但终于醉了一次,还是和那个女孩对饮。她好酒,也很能豪饮。也醉,往往是独自一人酩酊大醉。她家的酒柜很大,只有茅台这一种酒,近二十年各个时期各个年代的都有,她对茅台酒了如指掌。但即使是如她者,仍然要醉。我和她对饮几次,她次次微醉。醉了的她不仅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还可爱的如同小孩。她对我说:晓蕾,醉的感觉真好!她说:我懂了酒,所以我快乐!她又说:酒比你好,比男人好!她还说:喝酒就喝茅台酒,就如找男人就要找极品男人。我不知她说这话时醉了没有,但我知道她是真正懂得酒的。她是真正懂得茅台酒的。每每这时,我就会想起我曾经看到的革命元老“茅台英雄”李强的故事,和李强相比,她何尝不是另一个“茅台英雄”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