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东线战策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浙东匹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6章东线战策

第106章东线战策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布列颠尼亚人到底许出去多少好处、如何拉拢的东南欧各小国,如今的德玛尼亚内部还没人能刺探到。

截止到4月中旬,德玛尼亚人只知道一个大致的表面结果:意呆利人对奥利奥宣战了,但宣战后的最初几天,并没有实质性动作。也听说意呆利有人去接收马耳他岛的控制权,为此布、意双方应该还扯皮了一番——

这些信息倒是不难打听,因为意呆利人直接就在自家的报纸上大肆宣扬了,说对奥宣战的好处有多少,说王国已经得到了马耳他云云。

作为东线最南路援军的司令官、德第6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元帅是在4月17号看到这条报纸新闻的。

当时,鲁路修也刚刚才从柏林被召回慕尼黑,要跟随部队一起东进布达佩斯。

由于元帅对他的高度赏识,鲁路修自然是一到慕尼黑就被喊去元帅身边参谋军机。每日的饮食起居待遇,也都有元帅身边的王室近侍一并伺候。

那天元帅是在吃早饭的时候看到的这张报纸,就随口问一起吃饭的鲁路修:

“这事儿你怎么看?意呆利人为什么都还没正式进攻,就先在报纸上大肆宣扬他们接收了盟友的马耳他岛?我要是贝尔福,看到意呆利人这种操作,绝对会想扇他们两个耳光的——

这不成了布列颠尼亚人在割地卖国了么?名义上拉拢了一个盟友,实际上这盟友什么事都还没干,就先把自己的国土割走了。你觉得,此时此刻,布列颠尼亚人有跟意呆利私下扯皮么?”

鲁路修想都不用想,放下刀叉随口就回答了这道简单题:“这点很容易理解,肯定是因为意呆利人民意离心离德,士气涣散,上上下下其实完全没想要参战。所以,王国高层才需要先给人民看到点甜头。

本来为了盟友的面子,一个正常国家的外交操作应该是先偷偷接收马耳他、闷声发大财。但意呆利人做不到,他们必须得了便宜还卖乖,反复向人民强调他们占到便宜了,这样才能勉强激起人民的参战心。

由此可见这个国家实在不足为虑。它的人民和士兵都这样想问题,就注定他们只能打顺风仗,一旦局面逆风崩起来比谁都快。”

公爵细细咀嚼咽下一口芝士土豆泥,又用牛奶顺了顺喉咙,默默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那你觉得,意呆利宣战对东线战事的直接影响,会有多大?我们下一步该怎么打?

是继续按原计划、先去布达佩斯协助奥国固守?还是改变计划直接堵上去、沿着喀尔巴阡山防线顶住露沙军、甚至解围被围了半年的普热梅希尔要塞?”

(注:“普热梅希尔”要塞在1915年时原名叫“佩列梅什利”要塞,我前文也是写的“佩列梅什利”。但有读者反馈说谷歌地图上搜不到这个地名,所以下文开始我都改写成“普热梅希尔”。

“佩列梅什利”是俄语地名的音译,但一战之后这块地盘变成波兰的了,所以现在网上标注的“普热梅希尔”是波兰语地名译音。后续涉及到当时是俄语、现在是波语的地名,我也都用波语,便于考据的读者查谷歌地图。)

公爵的这个问题,不了解战场细节的人听起来或许会有些懵逼。但熟悉眼下东线地理格局的人,就很容易理解了。

世界大战开打之前,在东线战场南段,从利沃夫到克拉科夫之间的一大片喀尔巴阡山以北土地,都是属于奥国的(克拉科夫现在属于波兰,利沃夫现在属于尤克兰)

但开战后三个月内、也就是整个1914年秋天。因为奥国的军队战力太差,喀尔巴阡山北的土地就被露沙军全部夺取了,利沃夫等大城市都易手了。

最西边,露沙军一直打到克拉科夫,才被得到了德玛尼亚人增援的奥军顶住,双方在1914年10月~11月爆发了克拉科夫战役,露军败北。

进入12月之后,露军就放弃了继续西进,转而专心南下翻山。试图从普热梅希尔要塞以东的杜克拉山口、翻越喀尔巴阡山、最终进入匈牙利盆地,夺取布达佩斯。

从此以后,整个喀尔巴阡山北、克拉科夫以东地区,奥国唯一守住的据点就是普热梅希尔要塞,那里战前有17万人死守,打了半年还剩下13万人。

这个要塞卡在了利沃夫至克拉科夫之间的铁路上,导致露沙军无论继续东进还是南下,都无法再通过火车获得补给。所以即使露沙军队之前有派兵翻山,但始终不敢投入太多,怕部队缺弹断粮补给不上,也就一直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战果。

(注:“杜克拉山口”在谷/度地图上搜不到,就在“斯维德尼克”以北的喀尔巴阡山脊上,如下图。海拔506米,是现在的波/斯边境。)

原本历史上,普热梅希尔要塞其实只坚持到1915年的3月22日就沦陷了,要塞里的13万奥军在死守了近6个月后,最终因为伤病过多,爆发瘟疫,实在扛不住了,向围城的露沙军投降。

当然,上述细节,鲁路修前世就算再军迷,也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晰。何况如今这一切还没发生,要塞内的13万奥军还在坚持死守,都比历史同期额外守了20多天了。

没有人知道这个蝴蝶效应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原理是什么。

或许跟此前同盟军一方研发出了磺胺药、德玛尼亚高层听说盟友的要塞持续作战伤残病患过多、士气低落,用飞艇空投了一批磺胺药有关吧。

因为历史上奥军死守这一大型要塞,本来就没到断粮的程度,弹药也还没打光,主要是持续作战士兵伤病太多实在撑不住了。

而磺胺药这种价值密度高、占重量和体积很小的补给品,是最适合空运的。如果缺的是弹药、粮食,指望空投补给肯定扛不住。可是药品一箱子就够救活几百人了,在鲁路修之前发明了空降部队战术后,德玛尼亚飞艇部队给药箱也绑个降落伞,飞到要塞上空往下扔,难度并不大。

药箱也不怕摔坏,外面多包裹几层海绵垫子就好了。

要塞守军有了磺胺药后,至少能救回来三分之一的感染伤兵,对士气的提振也非常大,额外多守了20天依然不陷,也不足为奇。只是鲁路修都不知道其中原理罢了。

……

公爵在这种情况下向鲁路修问计,就是想知道,在普热梅希尔要塞如此岌岌可危时,德玛尼亚军应该如何应对,

要不要顶上去直接强攻山北,为要塞解围。

而鲁路修的回答,当然要很谨慎。

他虽然记不清喀尔巴阡山战役的最终转折时间节点,但他穿越前刚玩过好几把一战剧本,对主要历史事件还是挺熟悉的。

他知道,喀尔巴阡战役的最后,因为普热梅希尔要塞被露沙军攻破,导致露沙军整个都飘了起来,觉得自己终于无敌了。

原本只有少量翻山南下的露沙第3集团军,改为整个集团军都翻山南下,强攻布达佩斯。原本包围要塞的16个师,也抽出了大部分人手跟着第3集团军一起南下。

但由于德玛尼亚方面听说了露沙大败奥国、赶紧调集援军增援奥国(历史上是马肯森的第11集团军被紧急调过来),然后德军从克拉科夫方向沿着铁路、经戈尔利采对普热梅希尔发动反攻,夺回了要塞,史称“戈尔利采突破战役”。

然后,已经翻越喀尔巴阡山南下的露第3集团军,以及一些辅助部队,最终被德军切断了退路,全歼于山南。露沙军此前对奥国半年累积的战果,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还倒贴进去了一部分。

眼下的情况,正是如此,哪怕鲁路修不知道具体的战史,让他凭借自己的判断来用计,他也会觉得,不该立刻救普热梅希尔要塞。

因为只要要塞不丢,露沙军就不会飘,就不会轻易让集团军规模的大部队直接翻山南下。

只要露军主力不翻山南下,就不会在山北留出巨大的破绽、让同样从山北东侧克拉科夫方向来的德玛尼亚军队切断后路全歼。

为了诱敌翻山,诱敌冒进进入包围圈,敌人后路上的这个钉子,似乎只能牺牲掉。    而且,过去的半年里,奥国自己的军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营救普热梅希尔要塞,奥国总司令已经组织过至少5次救援了。但因为当时的局面是奥攻露守,露军可以依托已经很完备的围城工事、逼着奥军来进攻他们的防线,然后用大量重炮杀伤了海量的奥军。

谁都知道,一战的时候,谁进攻谁吃亏嘛,露军围而不攻、围点打援,奥军去救援,救援部队战术层面肯定是非常吃亏的。

半年的拉锯战中,奥军伤亡了40多万,露沙军也伤亡了近20万。要塞里的13万奥军还是没救出来,奥军为了救这13万人搭进去的人,都超过13万的3倍了。

综合考虑了那么多信息,鲁路修最后的战略建议,也就显而易见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