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未来15年内的世界,还是海强空弱的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浙东匹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0章未来15年内的世界,还是海强空弱的

第130章未来15年内的世界,还是海强空弱的世界

鲁路修至少要在威廉港待半个多月,等着海军装备研究所的人把新式扫雷索样品造出来、并安排实际的空装药锚雷排雷测试。

只有一切结果顺利,他才能安心离开,去安排下一步的事务。

不过,他终究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时间如此宝贵。这半个多月里,当然也要抓紧时机操心一点别的事情。

而且,如果是那种短期离开威廉港三五天、很快又能回来的行程,只要不耽误最后的验收,也还是排得开档期的。

7月6号,也就是交代完刮底式拖链扫雷器研发重点后的第二天。

一大早,鲁路修在海军招待所醒来后,刚洗漱完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就闲不住地翻了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待办事项。

这次回国,装甲车、坦克和扫雷具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剩下的活儿都不是什么很急迫的军工项目。

鲁路修捋了一下日程后,就想到先给姐姐姐夫打一个电话,再给克虏伯的老板古斯塔夫也打个电话,了解一下最新的电炉钢合作情况,顺便再深挖一下跟克虏伯公司的合作范围。

算算日子,鲁路修上次亲自督导敦刻尔克那边的三相电弧炉炼钢厂建设事宜,已经是3个月之前的事儿了。算算日子,不知道克虏伯公司用鲁路修的钢造炮,进度已经如何了。

在战时条件下,加上占领区有巴登部长为他保驾护航、还有自己的姐夫当敦刻尔克-伊普尔专区的经济统筹专员,鲁路修的炼钢厂建设速度是极快的,比和平年代快得多。

和平年代一两年才能完成的建设进度,战时堆资源可能三个月就出成果了,缺什么设备和机床也能向法兰克和比利金当地的工厂筹措。

鲁路修先拨通了帮他管钢铁厂的姐姐柯内莉亚的电话,寒暄了一阵后,就谈起正事。他得知第一台能单炉出钢水80吨的大型炼炉,居然已经赶工建成了。只是如今还处在试产阶段,生产效率还不高,还要慢慢磨合。

这台代表了当今全球最先进炼钢工艺的大型电弧炉的投资,加上研发、试错的成本,各种工程科研人员时间精力投入,折算下来总成本居然达到了数千万马克之巨!

搞这套生产设备的钱,都够造小半条战列舰了!

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大炉子,就意味着可以给380毫米级别战列舰主炮管的任何一层管壁、一次性提供全部所需浇锻钢水,不用再分炉熔炼。

而除了这台大炉子的投产,之前试验性生产的几套小炉子,也在日夜开工,按照目前的产能,每年可以生产电炉钢5万吨左右,到年底有可能扩大到10万吨、乃至20万吨。

目前这点生产规模,就已经把敦刻尔克-伊普尔地区的民用电力占用了2成以上了。如果真扩大到20万吨产能,估计整个敦刻尔克到伊普尔这片广大地区所有的民用照明电都得停了,专供他的电炉炼钢厂。

所以,如果还要扩产的话,柯内莉亚姐姐也跟鲁路修明说了:只能让吉尔福德姐夫以敦刻尔克和西比利金占领区经济协调专员的名义,去找国内协调更多的煤炭资源、并且就近筹建新的火力发电厂。

要么,就只能选择回本土产煤区扩建新的三相电弧炉炼钢厂厂区,就尽量挨着火电站开。

鲁路修想了一下,觉得如果将来真要进一步扩产,那也至少是明年以后的事儿了。

现在敦刻尔克的钢铁厂才1年5万吨,发展到年底,也到不了年20万吨。再增加的话,北法那点现有的资源,还有“铁底滩”拖上来那些沉船钢资源也不够用了,犯不着再在那儿搞。

按照之前跟巴登部长聊的计划,比利金地区未来作为停战谈判条件,可能还是让其独立的,而敦刻尔克,在西线停战后,也不可能一直占领。

所以鲁路修要为将来搬迁工厂做准备。等战争结束,厂房可以留给法兰克人,机器设备全部运走。

既然如此,再想建新厂,就没必要建在占领区了。占领区只是一开始做实验、绕开监管,便于巧取豪夺快速起家才需要的。

等自己底子硬了,能自行造血、自行生产扩产所需设备,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回国搞。

鲁路修挂断电话前,便最后交代了姐姐一句:“你今年安心按计划扩产,明年的事情,我会解决的。”

挂断电话后,鲁路修就又给克虏伯公司拨了过去。

结果打到埃森的时候,克虏伯的人却表示古斯塔夫先生不在公司,这两天也在威廉港,跟海军造船厂的人谈合作呢,似乎是舰炮的事情有进展了。

鲁路修一听这不巧了么,便问明对方具体行止,道了谢,便挂断电话,随后让人驱车去造船厂的另一个下属单位。

没过多久,鲁路修就在“巴里亚号”战列舰的舾装码头附近的一座办公楼里,见到了同样是临时出差来此的古斯塔夫.克虏伯。

“真巧,来几天了?我前天才到的。”两人一见面,鲁路修也不客气,直接省去寒暄聊正事儿。

古斯塔夫则是给他倒了半杯加冰块的白兰地,两人坐下慢慢边喝边聊。

古斯塔夫:“我来快一周了——你姐上个月给我们出了第一炉80吨的电炉钢水,为了加工炮管,我们还特地在敦刻尔克又盖了一座锻造和切削车间,从国内拉了几套加工设备过去。不过后期的二次热处理还是要拉回国内加工,全在那边搞太费事了,需要重复建设的设备太多。

鲁路修老弟,不是我说,你当初底子还浅,为了实验电弧炉技术,在国内协调不到电厂资源配合你,才不得不去法比边境搞,也是人之常情。但将来扩大生产,最好还是弄回国内,这样才好和鲁尔区尤其是埃森这边的产业链配合起来。

钢水出炉后,要加工成炮管,至少在初次冷却、初次热处理完成之前的加工工序,总得在当地完成吧?我们总不能把冷了的粗钢胚拉回国再重新加热、加工吧?

你要是有扩产的打算,明年就把生产战列舰主炮钢的大型炉建在埃森当地,我们给你全套配合。你们要是不建,我们也只好自己建了,不过该给你的专利费肯定不会少。

至于敦刻尔克那边的厂,以后生产出来的钢材,就专供海军的140毫米高平两用副炮钢吧,一台大炉子的产量供那些也够了。”

鲁路修本来想直接聊扩产的事儿,但听对方提起舰炮供货的事儿,他也想趁机看一下进度,便歪楼道:

“哦?140高平两用副炮和380电炉钢主炮,都已经有实际产品投入使用了么?能去看看么?”

古斯塔夫:“当然,就在旁边舾装泊位上,走,咱边走边聊。”

说着,古斯塔夫就带带着他一起套上安全帽,下了舾装泊位。

鲁路修终于看到一条200米左右长度的战列舰,气势磅礴地停在码头上,那正是帝国如今最新锐的战列舰,“巴里亚号”。

按照施工进度,距离“巴里亚号”全部完工,大约还有七八个月,反正一年之内肯定要磨合完并正式服役。

所以,目前已经吊装了第一座新式主炮塔,测试没问题后,后面三座也会陆续生产、吊装上去。

副炮的廊炮甲板也被改了设计,从每侧8根单装150毫米副炮、总计16门;减少到了每侧4座双联装138.6毫米高平两用副炮,总数不变。    看起来,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不容易啊,鲁路修也为这事儿操心过好几次、下面的人也都努力奋斗了好几个月了。

“这一切没什么问题吧?”鲁路修看着吊装上去的炮塔,抚摸着冰冷的钢板,随口问道。

“主炮没问题,很好用,多出来的16根老式管子,也可以安排别的用途了,巴里亚号和巴登号都会装新炮塔。就是高平两用副炮,实装后还是稍稍有些小问题:

作为防空炮使用时,目前测试的仰角是60度,估计最大仰角也就仰到70度,再大的话,人力装填手塞炮弹会很困难——你觉得这个影响大么?海军的人,还有点吹毛求疵,想要再尽善尽美,迟迟不知道该不该见好就收。你要是觉得影响不大,也帮我们从旁说服一下海军高层,降低一点指标要求,对你我都好。”

鲁路修听到这个问题,也很快想起来,地球历史上138.6毫米的法系副炮,虽然确实是在人力装填力量的“甜蜜点”上,装填和火力的综合效率最高最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