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北鲁登,南鲁修
第127章北鲁登,南鲁修
鲁路修的一番分析,最终还是说服了鲁普雷希特公爵。
让公爵决定动用巴里亚系的影响力,劝总参谋部和皇帝调整方案、别再采纳兴登伯格元帅的“下一阶段先南北对进、掐断波兰突出部”的战略方案。
而是改为“利用德玛尼亚相对于露沙的局部海军优势,沿着海岸线两翼齐飞,进一步扩大战果”。
当然,这个战略并不是说从此就不打波兰地区了,而是事有轻重缓急,既然敌人预判我军下一阶段会重点进攻波兰、已经开始往波兰地区重点屯兵死守,那我军也没必要硬去碰这个钉子。
下一阶段完全可以先打别的地方,针对性地朝敌军部署薄弱的环节猛踹,打得敌人丧师失地、找不着北后。如果敌人醒悟过来,抽调一部分波兰地区的军队去防守别处,到时候再趁着敌人被调动的机会,对波兰下手。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敌人哪儿虚弱打哪儿,主打一个随机应变。
当然,这个计划要想执行,至少也要大半个月的准备期。之前的战役刚刚结束,部队还比较疲惫,需要稍微休息。新的攻势需要调配的物资,也需要时间去部署到位。
这大半个月里,正好一边说服高层,一边细化参谋方案。
同时,鲁路修本人在献完策后,公爵就给他放了一段为期半个月的假,允许他自由活动——尤其当公爵知道,想在波罗的海发挥帝国的海军优势,就必须解决敌军的水雷问题。而海军现有的扫雷武器,似乎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改良。
鲁路修对此有想法,有心得,就让他放手去试试吧。而且他跟希佩尔中将、施佩上将关系都很铁,也算是德玛尼亚陆军当中,少数跟海军关系很好、有过多次海陆协调经验。
需要海陆配合的战事,自然需要鲁路修去跟海军方面通气打招呼。而公爵能做的,就是给他一切授权背书。
……
公爵和鲁路修大致分工了一下之后,公爵本人就坐火车赶回了柏林一趟,推销他的战略计划。
这份战略计划,也得到了公爵的二叔、第10集团军司令利奥波德老元帅的支持,外加第4集团军司令、符滕堡大公的支持。所以该方案足以代表整个南德四邦军事集团的态度。
送到总参谋部后,法金汉总参谋长反复推敲权衡了一番,觉得方案确实有道理。跟此前兴登伯格元帅提交的方案相比,至少不会更差。
新方案唯一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陆海协同”的可行性,帝国的海军究竟能不能在将来两翼齐飞后、控制住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的水路补给线。如果这一点能够确保的话,新方案就全面超越兴登伯格元帅的老方案了。
法金汉写上了他自己的批示后,呈报皇帝圣裁。
威廉皇帝看了一番后,眉头微微皱起。他作为皇帝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不光要考虑军事,还要考虑派系平衡。
南德四邦的三位集团军司令、其中两位还是元帅,都鼎力支持这个方案,让威廉皇帝总有一种拉帮结派的厌恶。
虽然德玛尼亚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下克上的军队造反问题,不用担心军队对国家的忠诚度,可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用了多年的嫡系能够控住场子。
思前想后,威廉皇帝迟迟不能决断,还把总参谋部和其他方面来的意见,转达给了前线的兴登伯格。希望兴登伯格能够就利奥波德和鲁普雷希特提出的战略方案做出回应,看看新方案有哪些漏洞,同时也是希望兴登伯格能够借鉴一下别人的长处。
……
“利奥波德和鲁普雷希特居然在皇帝面前抨击我们的战略方案!他们就因为尼古拉耶维奇在波兰地区集结了越来越多的重兵,就害怕了?不敢直接进攻波兰了?还指望海军配合、两翼齐飞?”
兴登伯格元帅在拿到皇帝的旨意后,也是颇为不甘,第一时间就把皇帝的旨意拿给自己的参谋长罗登道夫中将,以及另一名主要参谋马克.霍夫曼少将阅览。
“皇帝似乎也担心敌人不断加强兵力后,我军拿不下波兰突出部内的敌人,希望继续从两翼往纵深包抄——你们怎么看?”参谋们一边看,兴登伯格元帅也在一旁解说。
马克.霍夫曼对此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他在第8集团军乃至整个东线中段战区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战术部署。兴登伯格元帅和罗登道夫中将有什么战略想法,要落实到具体的军队部署层面,就由霍夫曼少将来细化。但大战略上,霍夫曼从不多嘴。
倒是罗登道夫中将很不甘心,看完后立刻恨声道:“利奥波德老元帅还能提出这样的计划?我不相信!我不是不尊重那位老元帅,但他早在普法战争时就是将军了,一个40多年前就当了将军的前辈,他们懂什么叫海陆协同?他能知道这里面的难度?
要我看,巴里亚人的这个战略建议,就只是鲁普雷希特公爵提出来的,之所以把利奥波德老元帅拱到联署名单的第一位,不过是利用他的威望罢了——说不定,这个计划真正的提出者,就是那个奥利奥下士出身的鲁路修.亨特!”
“咳……埃里希,注意你的言辞,既然要称呼对方的全名,就该叫鲁路修.冯.里特尔.亨特,要不就直接喊鲁路修。你也不希望别人喊你全名的时候不带冯吧。”兴登伯格元帅还是讲究贵族体面,不着行迹地提醒了一下自己的参谋长。
罗登道夫被指正,稍稍有一点点气馁,下意识叹了口气,不再计较这个问题。
他自己也是今年才刚刚成为贵族的——具体的说,是在1915年3月22日,被威廉皇帝授予骑士爵,从此名字间缀加冯。
在那一天之前,他的名字是埃里希.罗登道夫,那一天之后,才称埃里希.冯.罗登道夫。
而授爵的理由,自然是因为去年的坦能堡大捷和马祖里湖大捷两场战役、歼灭露沙军40余万了。
罗登道夫曾经一直为自己早年不是贵族、耽误了立功晋升而耿耿于怀。他倒不是在乎贵族本身,而是当初他要是在大战开始时就是贵族的话,那他的军衔说不定也能再升一级、然后就有机会以一支军队主官的身份参加坦能堡战役、立下泼天军功了。
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借别人的壳、通过给兴登伯格元帅当参谋长,来曲线带兵。
也正因为这样的履历,罗登道夫中将对于崛起于西线和南线的那位鲁路修上校的事迹非常敏感。当初刚听说鲁路修的时候,罗登道夫就敏锐地感觉到那家伙跟年轻时的自己太像了,也是出身寒微,但是靠着谋略快速往上爬。
只是那小子运气比自己好太多——自己已经50岁了,活到49岁那年,才赶上战争爆发,然后一年内从上校升到中将。
而对方才25岁!24岁就赶上战争,刚参军一年就从下士变成上校!
真是一个为了战争而生的家伙呐,一切都赶趟了。
如今的德玛尼亚参谋界,众所周知有两大新星,北鲁登,南鲁修。
罗登道夫中将是兴登伯格元帅身边的智囊,而鲁路修俨然就是鲁普雷希特公爵身边的智囊。
鲁路修还没有把罗登道夫中将视为自己的对手,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资历浅,需要慢慢熬,如今还将对方视为前辈大佬,或许再过一两年才会考虑这个问题。
但罗登道夫却已经隐隐然感觉到“此子不容小觑”,开始起了争竞提防之心,要确保自己跑得更快。 这种情况下,罗登道夫就愈发想要证明自己的计策才是最好的,哪里肯直接听劝放弃?
“元帅阁下!我仍然认为我们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虽然尼古拉耶维奇最近是加强了波兰方向,可露沙人虽多却不足言勇。
他们的西北方面军刚刚被我们歼灭了50万人,西南方面军更是几乎全灭,就算布鲁西洛夫带着5个师老兵逃出来、再给他补充一些新部队,他就能改变局面么?
我们不如制造战机,近日内就在东普罗森和立陶宛南部沿线、搜寻一个露沙人的防线薄弱点,再借口露沙人主动尝试往北进攻,我军在击退其攻势后,顺势向南反击。
只要能在这种情况下,夺取诸如苏瓦乌基、奥古斯图夫等城镇据点,在露沙人的波兰突出部北侧根部凿开一个小口子,打开通往比亚韦斯托克的桥头堡,到时候帝国高层自然会重视我们的方案。
就算无法完美达成战略目标,这样一场试探性攻势,只要准备充分,打出来的交换比肯定是不会差的,顺势歼灭一些露沙军队,也算是继续强化我军的声威了。而且,可以顺势把这场攻势描述成‘立陶宛战役的余波’,是前一阶段推进后防线尚不稳固,双方还需要补充拉扯一番。”
兴登伯格元帅听得很仔细,他一开始有些担心,怕罗登道夫立功心切,又打算抗命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