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活民无数,功莫大焉。着…… - 清穿大福晋的那些五彩缤纷的日常 - 桃花仙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5章活民无数,功莫大焉。着……

第75章活民无数,功莫大焉。着……

然而他端着茶盏的手指,却无意识地轻轻摩挲了一下光滑的杯壁。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同台上那震耳的叫好声,清晰地、不容忽视地钻入耳中。

金秋的皇庄,天高云淡。阳光不再酷烈,变得温暖而慷慨,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广袤的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而丰饶的气息——那是大片大片被割下、摊晒在田埂地头的红薯藤蔓,在秋阳下渐渐失去水分,散发出的略带青草气息的干香。

更是泥土被铁犁和锄头翻开后,混合着无数新出土红薯块茎的、那种湿润、微腥又带着丝丝清甜的味道。这味道浓郁而沉实,吸一口,仿佛整个肺腑都被丰收的喜悦所填满。

田地里,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粗壮的汉子们吆喝着号子,挥动锄头铁锹,奋力将深褐色的泥土掘开。

随着泥土翻卷,一个个或圆滚、或纺锤、或奇形怪状但都饱满硕大的红薯便如同沉睡的宝藏,被从地底唤醒,带着新鲜的泥土滚落到阳光下,堆积成一座座赭红色的小山。

妇孺孩童们挎着筐、推着小车,跟在后面,手脚麻利地将红薯捡拾起来,抖落泥土,分拣大小。笑声、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最动人的丰收交响。

“我的老天爷!这一窝!怕不是有十几斤!”

“快看这个!快赶上小娃娃脑袋大了!”

“这沙地往年种啥啥不长,今年这红薯……神了!真是神了!”

胤禛一身半旧的靛蓝粗布短褂,裤腿上沾满了泥点,丝毫看不出亲王的尊贵。他蹲在东七区那片沙壤试验田的田垄旁。

这里是当初“剪藤救急”的发源地,也是土质最贫瘠的一块。他面前,刚被挖开的一株红薯根下,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红薯沾着新鲜的湿泥,沉甸甸地铺满了挖开的土坑。

他伸出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其中一个表皮光滑、纺锤形的红薯块。指尖传来的触感是沉甸甸的、带着泥土凉意的坚实。他拿起旁边记录官递上的小秤,将这一窝红薯连泥带块小心地放入秤盘。

秤杆高高翘起,秤砣在标尺上滑过,最终停在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数字上。

胤禛放下秤,拿起记录簿,翻到标注着“东七区沙壤地”的那一页。上面记录着当初移栽时的忐忑,剪藤时的壮烈,以及后续管理的点滴。

他的目光落在“预估亩产”那一栏,又看了看秤杆显示的重量,再对比旁边丈量好的田亩面积,冷峻的唇角极其罕见地、缓缓向上牵起一个清晰的弧度。他提笔,在“实收亩产”后面,用力写下了一个数字,然后在那数字旁,又添了一行小字:

【较预估,增两成。藤剪法无损结薯,反促硕大。】

笔尖落定,他擡眸望向眼前这片沸腾的、流淌着赭红色河流的田野,深邃的眼眸里,映满了沉甸甸的、金灿灿的希望。

田埂的另一边,则是另一番童趣盎然的景象。容芷特意让人给弘昱做了一辆小小的、没有轮子的平板木车。此刻,弘昱正撅着小屁股,使出吃奶的劲儿,用他那双小短腿蹬着地,努力推动小车前进。

车上,已经歪歪扭扭地堆满了大小不一、沾着泥巴的红薯。小家伙小脸憋得通红,额头上全是亮晶晶的汗珠,却兴奋得不得了,一边推一边朝着不远处蹲在地上、正努力想把一个巨大红薯抱起来的塔娜大声嚷嚷:

“塔娜!快!装车!卖——红——薯——去——喽!”他喊得字正腔圆,显然对“卖红薯”这个梗记得无比牢固。

塔娜正跟一个足有她半个身子大的红薯较劲。那红薯像个巨大的纺锤,塔娜两只小胳膊环抱着它,小身子摇摇晃晃,小脸因为用力而皱成一团。

她听到哥哥喊,努力把那个巨大的红薯又往上抱了抱,几乎挡住了她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奶声奶气、无比认真地说:“不……不卖!大……大果果!给……给皇玛法!”她记得上次额娘说过,最好的东西要送给皇玛法。

容芷站在一旁,看着一双儿女一个喊着“卖红薯”,一个抱着巨薯要“给皇玛法”,笑得前仰后合。秋日的阳光洒在她身上,暖洋洋的,连日奔波的疲惫仿佛都被这丰收的喜悦和孩子们的童真洗涤一空。

她走过去,帮塔娜把那个巨大的红薯稳稳放在小车上,又揉了揉弘昱汗湿的小脑袋:“好,好,不卖不卖,挑最好的,都给皇玛法送去!”

“给皇玛法!”弘昱立刻响亮地附和,仿佛完成了什么神圣使命,推着小车更有劲儿了。塔娜也开心地拍着小手,绕着哥哥的小车转圈圈。

当胤禛带着那份凝聚了无数心血、记录着惊人数据的奏报,风尘仆仆赶回京城,踏入乾清宫暖阁时,殿内气氛庄重而凝肃。

康熙帝端坐御案之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几位大学士分列两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胤禛身上,带着探究与期待。

胤禛一丝不苟地行礼,将那份厚实的奏报双手呈上。梁九功恭敬接过,放到康熙面前。

康熙展开奏报,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一行行工整严谨的字迹。当看到“沙壤旱地亩产一千九百斤”、“黏土涝洼地亩产一千六百斤”、“坡瘠砾石地亩产一千三百斤”等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时,饶是帝王心性,握着奏报的手指也不由得微微收紧。

他翻到河南专页,目光定格在“归德府试种田(瘠田,原亩产粟米不足一石)”那一栏后面的记录上:

【实收红薯净重:九百六十斤。】

【折合亩产:约八石。】

“八石……”康熙低声念出这个数字,声音在寂静的暖阁里清晰可闻。瘠田,八石!这几乎是同等瘠田粟米产量的十倍!他擡起眼,目光如电,射向垂手肃立的胤禛:“胤禛,河南瘠田,此数……确凿无误?”

“回皇阿玛,”胤禛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金石般的质地,“此乃儿臣派员会同河南布政使司、归德府衙三方,共同丈量地块、监收、过秤、记录画押所得。

所收红薯,半数留存当地仓廪备查,半数已押运进京,现存放于京郊官仓。皇阿玛可随时派人查验!此物耐瘠薄,省水肥,生长期短,藤蔓可饲牲畜,实乃天赐活民之祥瑞!”

“好!好一个天赐祥瑞!”康熙猛地一拍御案,眼中爆发出慑人的精光,连日来因各地秋粮奏报而微蹙的眉头彻底舒展开来,“有此神物,何愁天下饥馑!”

“皇阿玛圣明!”侍立一旁的胤禔立刻上前一步,朗声道,声音洪亮,带着由衷的振奋,“红薯丰产,乃万民之福,社稷之幸!然此物虽易储,终究量大。儿臣以为,当趁此良机,在通州、德州、淮安等漕运枢纽,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等产薯重地,择址增建或扩建大型官仓,专用于储放红薯及薯干薯粉!此仓,当名之为——‘天下粮仓’!以彰皇阿玛泽被苍生、仓廪丰实之德!亦可为各地推广备荒之基!”

“天下粮仓……”康熙重复着这四个字,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深邃的目光投向虚空,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矗立在帝国四方、堆满金红硕果的巨大仓廪,看到了无数子民因仓中有粮而露出的安稳笑容。一股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满足感与雄心壮志,在他胸中激荡。

“准!”康熙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着户部、工部,会同直亲王胤禔,速拟‘天下粮仓’选址、规制、营造章程!务求坚固、实用、足储!”

“臣等遵旨!”户部、工部尚书连忙躬身领命。

暖阁内的气氛因这宏伟蓝图而变得热烈。康熙的目光再次落回那份沉甸甸的奏报上,翻到最后一页,那里附着容芷修订完善的《红薯种植要略并剪藤法增补》。

他沉吟片刻,朱笔提起,悬在奏报上方,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嘉许:

“直亲王福晋容芷,慧心独具,献种有方,所录要略,切于实用,活民无数,功莫大焉。着赐……”

康熙的话音未落,暖阁门口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和清脆的童音。只见惠妃牵着弘昱和塔娜的小手,正由梁九功引着走进来。显然是小家伙们闹着要找额娘,惠妃便带着他们过来了。

弘昱一进来,乌溜溜的大眼睛就好奇地四处张望,看到御案后的康熙,立刻响亮地喊了一声:“皇玛法!”

他挣脱惠妃的手,像只小牛犊似的噔噔噔跑到御阶下,仰着小脸,兴奋地指着殿外方向,仿佛那里堆满了他的“红果果”,用他那稚嫩却无比清晰的童音大声宣布:

“皇玛法!好多红果果!额娘种的!额娘是‘红薯官’!最大的官!”

“噗嗤……”不知哪位大臣没忍住,低笑出声,随即又赶紧憋住。

惠妃也忍俊不禁,连忙上前想把弘昱拉回来:“弘昱!不许胡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