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一路北行
朱瑾所说的胜利果实,自然是多达一万名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
彭剑锋虽然还没有上任,他可是知道,他的治地目前可是游牧人厮刹的疆场。他虽然和沙陀人回鹘人处得还不错,但是和刘仁恭那些更野的人,光凭他自己,他还是缺乏些勇气。
他自己的治下现在也是人力极度的缺少。那些农庄里,为了招募足够的民工替他们做事,他们可是想尽了主意。因此,他可不奢望现在彭城的人愿意跟着他去北方。
无奈之下,他只有将目光投向了杨行密。那个地方本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再说,他也早看杨行密不惯了。正好李晔承诺了,他可以收拾一下那些不听话的藩王,以此作为他履任燕王的礼物。
只是,杨行密有些冤,他貌似从来没有过对皇上不敬的经历啊?但是,此时的杨行密已经在东海的船上了,虽然成为阶下囚很让人感到耻辱,但他现在想着的却是前方的岛国。
感受着强烈的海风吹过,看着大船平稳的在风中穿行,杨行密也在思索,为什么他的那些船只就不能在海里行驶。若是也能走海路的话,他就能往东洋带去更多的自己人了。
他对手下们还不错,他坚信,他的三五万兵丁近十万人都会将他追随。
彭剑锋也没有想到,他能如此容易的就收拾了杨行密的人。接下来他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去北边,去幽云好好的当他的燕王。
周仆的人已经送来了信息,彭剑锋这才明白,为什么李晔会对将自己封在燕云感到如此内疚了。
那敢情不是让自己去当王爷,而是送自己去当炮灰的。
安史之乱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可这一百多年以来,这个地方就基本上没有怎么消停。而且,除了各路草原部落们次第崛起,这个地方基本上就少有汉人问津。
隋炀帝时还将运河修到了涿郡呢,可收到消息之后彭剑锋只有震惊。也只大唐前期,太宗高宗时期这个地方还算安宁。据说现在的通惠河已经是多年没有人清理,还不知道能不能通行。
从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地区就杂居了大量的胡人,到此时候,河北地方仍是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杂居其间。所以,后世有位陈姓的大师就在他的著作中称作‘河北胡化。’
这么说来,以这个地方的方言作为衍化而来的官方语言,若是戏言胡说的话,并不见得就是骂人的话。这里都是以胡人居多么,胡人所说的话,岂不都是胡说?
李可举也是突厥族的人,也算是小香一族的人。只是,如今的突厥族栖居于整个华夏的北方,自然也有无数的大小部落。
李可举的部落,叫做阿布思的部落,自他的父亲李茂勋率部众投降唐朝,他就子承父业,成为了大唐的功臣,还因屡次立功,被封为了卢龙节度使,率部众就生活在幽云一带。
黄巢兵入长安之后,李可举与吐谷浑的赫连铎,合击当时叛唐的李国昌即李克用的亲爹,还把李国昌打得大败而归,逼得李国昌父子不得不投奔了鞑靼。。
李可举因功升至了范阳节度使,后来又改为幽州节度使。可是,升官了之后的李可举变得患得患失。他怀疑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暗通李克用,便与成德节度使王镕结盟,准备夺取义武军。
同年,李可举派遣大将李全忠,率大军六万,攻取义武军控制下的易州。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时,禆将刘仁恭率人挖地道进入城内,顺利的将易州攻克。
但李克用却成功的击败了成德军,王处存乖势反击,以精兵三千名反攻易州,李全忠一时大意,大败而回。
中和五年(885年),李全忠害怕李可举追究他丢了易州的罪状,举兵反叛李可举,李可举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幽州遂落入李全忠的手中,被朝廷敕命为幽州节度使。
前年(886年)李全忠身死,其长子李匡威继位为卢龙(幽州节度使),不过,李匡威身为二世祖,自然拥有许多二世祖的毛病。江山不是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自然不是那么珍惜。只要能哄得外面的洋爹们开心,他们不在乎对治下的百姓们呆点坑点。
坑自己的老百姓们倒也罢了,李匡威居然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亲弟弟。据说李匡威弟弟李匡筹的媳妇特别的美丽动人。这厮居然趁着弟弟带兵前去救援王镕之际,借酒醉将弟媳妇给祸害了。李匡筹虽然事后知情,却是敢怒而不敢言。
拿到这些信息之后,彭剑锋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这李晔是对自己有多恨,把自己往幽州那里安排。若不是有后世的经验,谁对这个地方都不会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