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一百二十五章朝堂之辩寅……
第125章第一百二十五章朝堂之辩寅……
寅时三刻,官员们已在宫门前候着。
众官按品阶排着长队,一品官靠前,九品官靠后,不可僭越。大内侍卫检查了门籍后,文武百官分别从东西掖门趋行而入。
殿外钟鸣声起,内侍官高喊“卷帘”,皇帝升座,百官拜礼。
礼毕,崔璋执笏出列,声震殿宇:“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两淮私盐案涉案逾三万石,私盐流窜七州,盐铁司监管失职,转运使相奉纵容私贩、收受重利,此等蛀虫不除,盐政恐难肃清!”
前头一二品大员见后头有人忽然跳出来,纷纷回头探望。见是一身着青色官服的八品小官,又失望地收回了头。
这么小的小虾米,难成气候。
位列于前的相奉身形一僵,与之交好的工部侍郎立刻帮腔道:“沈大人许是入朝为官不久,对盐科一事不甚了解。相转运使到任半载,查抄私盐窝点十二处,缉拿私贩五十余人,何来‘纵容’?私盐屡禁不止,根源在盐税苛重——亭户煎盐成本超官价三倍,不卖私盐便无活路,若只严惩官吏而不革除盐法积弊,私贩只会越禁越多!”
崔璋闻言心中冷笑,原是藏污纳垢的蛀虫,在他们口中却成了为民生计的清官,好一副大奸似忠的模样。
官家看了一眼崔璋,无视了旁人替相奉的说情,近而问道:“户部对此事有何看法?”
崔璋身为从八品主簿,即便在朝堂上公然弹劾,只怕也会被斥为“构陷重臣”,但官家发话了,事情兴致就变了,眼瞧着是有要彻查的趋势。
此言一出,众官员也顾不得朝上不准交头接耳的规矩,忍不住侧头面面相觑。
有脑子转的快的已然明白这背后必是官家授意的,不然一八品小官哪来的这么大勇气。
韩知州如今领着户部的事情,立刻上前道:“回禀陛下,前日户部核查盐税,确有不翔实之处。江南盐税每年应缴三百万两,去年竟只入库一百八十万两,当时臣曾质疑转运司,却被以‘盐产歉收’搪塞,只字未提私改盐价。”
崔璋笏板直指替相奉说话的四品官员:“祖宗定的盐价岂能轻动!减盐税则国库岁入锐减,边军粮饷、河工经费从何筹措?王大人为张承年辩解,怕是与盐商有所勾连,罔顾国本!”
相奉双膝跪地,额头抵着青砖:“还请陛下明鉴!臣心系民生,去年两淮因私盐入狱者三百余人,半数是求生的亭户,再用重刑只会激出民变。反观崔主簿,只盯着官吏追责,对盐法漏洞避而不谈,莫非是怕触及御史台背后盐商的利益?”
监察御史缓缓道:“江南盐务乃国库重要来源,竟出此贪腐之事,兹事体大,不知崔主簿可有实证?”
“臣已暗中查访许久,收集到盐运司官员与商人往来的书信、账册,还有盐商私设盐场的图纸,皆已呈交司礼监。”崔璋擡头回话,语气笃定,“更有扬州府百姓联名状纸,足证此事属实。”
蔡宣季站在崔璋前列,神色微暗。
他知晓沈度与玉松截获的那些书信,早已做了完全之策应对,只是他却不知崔璋也私底下一直在查。
盐场图纸和联名状纸倒打了他个措手不及。
不过也好,他尽可借力打力,铲除相奉这枚废棋。
龙椅上的官家轻敲玉圭,殿内瞬间静了下来,两侧官员或挺腰怒视,或垂首缄默。
蔡相虽已打定主意抛弃相奉这枚废棋,但并不想在面对自己一手提拔的下属的时候显得太过不近人情。故而他开口求情道:“相转运使曾是微臣举荐,臣相信他绝非此种奸人,若刑部与御史台查明真与他有干系,还请陛下从严处治。”
官家指尖重重叩击龙椅扶手,看向刑部尚书,“刑部即刻挑选精干官员,与监察御史严查转运司上下,凡牵涉其中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臣遵旨!”刑部尚书躬身领命,又道,“陛下,盐商私贩网络恐已盘根错节,需调江南按察使司协助,方能彻底清剿私盐窝点。”
“准!”官家果断应允,又看向韩知州,“江南盐价上涨,户部需即刻从官盐储备中调拨十万斤盐,运往扬州府平价售卖以安抚百姓。”
一连串旨意,砸的众臣晕头转向,再迟钝之人也瞧出来了这般缜密的安排绝非一昔可得,只怕早有布局。
只是相奉仍心存幻想,他听蔡相所言,只以为他必然是有所把握和退路才大言不惭地要求彻查,必能保他无虞。
蔡宣季淡淡瞥了相奉一眼,心中暗骂了一声蠢货,相奉也就是生的时候好再加上幸运才混到这个位置上来,论心眼子,他在这朝堂上压根排不上位。
侍卫从门外而入,将相奉架着往外拖着下狱审问。相奉这才反应过来,手脚并用地大声呼喊求饶:“陛下,微臣是冤枉的,请您切莫听信小人谗言啊!”
此种戏码在大殿上早已见怪不怪,多少佞臣落马是皆是这般说辞自保。
大朝会结束后,今日弹劾相奉几人被留下,其余人等告退。
崔璋镇定自若地站在原地,感受着人流从自己边上擦肩而过,低头不语。
他的背后早已被汗水濡湿,这还是他头一遭在大殿之上行此举,难免有些后怕。
孔有得上前请了崔璋到侧殿去,他擡头一看才发现殿内已空,便跟着前头几位大官一道去了。
崔璋站在末尾,不卑不亢地等候着官家发问。
官家望着底下众臣,又问:“方才朝堂上工部侍郎所言也有几分道理,不知诸位卿家有何看法?”
崔璋微微摇了摇头,如果允许私人买井煮盐,就不可能没有私下交易。只有把所有私井都填塞掉而运官井的盐,使盐全部由官府发售,这是减少刑罚、收归利益的一个办法。
众人皆未应答,似乎在思量官家问此话背后的意图。
几位大官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蔡宣季眼见是个绝佳的时机,给蔡相递了个眼神后冲着官家道:“私盐泛滥,臣以为应当全部收归朝廷,以钞换盐。”
官家闻言思忖良久,又问其余等人意见。
蔡相立刻道:“小蔡大人年轻有为,于治国之道上颇有见地,臣以为此法可详细探讨。”
众人一时间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对此亦不置可否。
崔璋总觉着有哪里不对劲,却又始终说不出个原委来,只得沉默地站在一边。
官家注意到末尾的崔璋,和善问道:“崔卿家可是另有高见?”
“并无,陛下。”崔璋躬身回道。
蔡宣季胜券在握地笑笑,回列毕恭毕敬地站好。
官家又指着蔡宣季与崔璋道:“朕记着你二人似是前后脚中的进士,而后入仕。”
蔡宣季谦逊道:“陛下日理万机还能记得此等小事,微臣受宠若惊。崔大人少年英杰,一举夺得状元,臣较之差的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