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遗诏
第二十三章遗诏
“你先出去。”,锅子还在煮着,锅内汤汁翻滚,李徽明却好似变了个人,没了笑脸,冷冷地吩咐道。
孟澹宁吩咐人将屋子清扫干净,关上了门。
外面的风雪不停,就和这杂事纷扰的皇城一样。该来的总是躲不掉,孟澹宁站在屋檐下,还是染了一身的风雪。
冷淡的双眼,僵直的身体,连手炉的温度也要一点点散了。
吴增儒并没有在屋里待太久,出来的时候还多看了孟澹宁一眼,随后便被侍从扶着,离开了。
孟澹宁亲自将人送出门折返。
锅子被撤下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屋里食物的味道已经彻底消散。氤氲的水汽印在窗纸上,也很快化为水滴滴落,连同刚刚的温情旖旎一并彻底消失。
看见孟澹宁进来,李徽明收敛了脸上的表情,重新换上一副笑脸,“天色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孟澹宁大步上前,扔掉手上的东西,颤抖着指尖附上李徽明的脸侧,低头就吻了上去,动作开始还算轻柔,逐渐便开始急促起来。他俩虽说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孟澹宁总是非常克制,将频率控制得非常规律。
他很少像现在这样,急迫,甚至有点粗鲁。
想起明日,李徽明并未抗拒他的靠近,反而轻轻回应。新的一年,确实该有一个好的开始。
今晚是除夕,解了宵禁,皇城到处灯火通明。宫城里的灯更是彻夜不息。
吴增儒拖着一副垂老的躯体,四处辗转。
等到天边第一缕天光亮起,李徽明从孟澹宁的怀里挣脱出来,换了衣服出门。孟澹宁躺在床上,直到听见关门的声音,才睁开眼睛,手中空落落的,最后无力地垂落下来。
天光叩开宣政殿的大门,本该因着年节休沐,今日一反常态的,天不亮朝官便在宫门外聚集。宋霖兮下谕旨开正阳门,他们像平常一样,鱼贯而入。
只是原本应该牵着小皇帝出来的宋霖兮并不见踪影,反倒是许久未见的李徽明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知情者欣喜若狂,不知情者面面相觑。
吴增儒站出来,跪地,“臣请昭宁公主殿下即皇帝位,重立太子,以承我大煦社稷,福泽万民。”
在他身后,朝官附和者不在少数。
部分人还站着,“吴相,昭宁公主一介女子怎能为帝,我看你是病急乱投医,要坏了祖宗礼法。”
吴增儒站出来,“殿下有兵马十万,能助我大煦击退淮州叛军,敢问诸位,谁还有如此之能?”
“十万,哪儿来的兵马。”
“难不成是青州军。”
“殿下在青州不过一年多,竟能养出十万兵马?”
……
窃窃私语不止,十万兵马对于现在的大煦而言,恰如久旱逢甘霖。别说他们愿不愿了,有了这些兵马,踏平皇城有何问题。
不少人动摇,膝盖一弯,跪了下去。
还有些负隅顽抗的,咬着牙不肯罢休,“殿下是拿兵马相要挟,如此德行怎堪配为我大煦之主。”
她为大煦鞠躬尽瘁不配,只要出生皇族,是个男人,便配吗?
李徽明不想与他多言,也不愿争辩,她从头上取下一枚发簪,是先皇后留下的。
她学着建元帝的手法,将簪子打开,倒出里面的纸条,放到内侍的托盘上,“这是母后留下的遗物,父皇去世前也曾看过,未有销毁之意,请诸位看看。”
纸条不大,是上好的宣纸。墨迹清晰,是皇族常用的龙香剂墨,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香气。
这是一封传位诏书,字迹为宋昭棠所留,加盖的玺印却是天子所有。
宋昭棠去世前,确实曾代掌天子玺印。
上书,“若太子徽嗣折,可择立昭宁公主徽明为帝。”
李玉秋早就等在殿中,见状上前道:“先皇后去世前,曾将此木簪亲自交予臣手,言若昭宁公主有下山之愿,便将此木簪交予她。在今日之前,臣并不知其中有此诏书。”
“还有什么疑问?”,李徽明视线一一扫过。
有了这诏书,她便是正统。
朝官的理由站不住脚,先帝后允诺的事情,自然由不得他们质疑。
大多数人认下了这诏书,还有两三个却始终不为所动,负隅顽抗,李徽明也懒得再和他们废话,“三位违抗先皇后懿旨,欺君犯上,押入大牢,容后再审。”
其中一个竟然挣脱侍卫的钳制,一头撞在了大殿的木柱上。
另两位也义愤填膺,怒骂道:“你蛇蝎心肠,一个女人,凭何为帝,苍天有眼,定叫你……”
李徽明懒得听他们说下去,“既然两位死不悔改,辱骂先帝后,不必再审,即刻处死。”
侍卫将人拉出大殿,在宣政殿前下刀利落,不久前才见了血的宣政殿,又一次见证了生命的消逝。
孟澹宁赶到门前时,正看见这一幕。血水混着雪水蜿蜒流至他的脚下。紧接着他擡头,与李徽明四目相对。
他并未停留,只是脚步顿了顿,缓缓走入大殿,跪倒在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臣见状,紧随其后山呼。李徽明独坐于高台之上,垂眸俯视。
至此,这帝位才真正坐得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