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复仇女神
这时,下课铃伴随着大家的思考不期而至,同学们纷纷收拾起书包,向教授道别后向步出教室。看到径直走来的王恪,费教授热情地用地道的北京话打起了招呼,“hi,王,别来无恙。”
“教授安好,便是无恙。”
“你啊,还是这么调皮。”费教授热情地把王恪引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房间内布置简约而雅致,书架上摆放着各色书籍,密密麻麻的书背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文化长城。在房间的另一侧,一个小小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套古朴的茶具,一盆盆小巧的盆栽点缀其间,让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清新。四周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艺术品,最吸引人的那一幅幅书法作品,虽然歪七扭八、惨不忍睹,但是装裱的宣纸一看就不便宜。
“教授,您这些字画,一看就是大家的作品,一定不便宜吧...”,早就看出来的王恪故意问道。
“哪里哪里,都是在下拙作,你看上哪幅直接拿走就行,可以多拿几幅。”费教授果然喜笑颜开,从茶盒中轻轻取出一小撮碧螺春,放入茶壶中,接着,又将泡好的茶倒入精致的茶杯中,然后递给了王恪。
茶水清澈而翠绿,散发着浓浓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和费教授投其所好地聊了几句淄博烧烤后,王恪转入正题,向教授描述了带上灵境眼镜后看到的那颗蛇夫座类地行星和太阳系外来恒星,以及他们的轨道和特征。费教授静静听完后,用茶杯盖滤去茶沫,慢条斯理地说道:
“蛇夫座啊,那可是个热闹的星座,其大小接近950平方度,光肉眼可见的恒星就有几十颗。此外,还包含了许多深空天体和球状星团,如m9、m10、m12、m14、m19和m62等。这些星团有的用双筒望远镜就可以看得到,有的则需要专业望远镜,所以仅凭你笼统的描述,我也不好确定啊。另外,听你的描述这还是一颗类地行星,那就更奇怪了,你知道找行星可比找恒星难的多,目前寻找到的系外行星,都是通过高精密望远镜或者掩星法等方法找到的,普通观测者很难发现,所以很可能只是臆造,当然,最好还是能找到那个视频的制作者问清楚。”
思考片刻后,费教授又补充道:“不过,倒是闯入太阳系的那个不速之客——如果真的离太阳这么近且不在已知星表里的话,我倒是想到一种可能——那就是很多天文学家们都在寻找的一颗天体——复仇女神星。”
“复仇女神星?”王恪下意识的重复道。
“对,正式名称是涅墨西斯,也称为复仇女神星或者黑暗伴星,这颗恒星很有意思,是科学家们为解释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而提出的一颗太阳伴星。”
“奥,为什么会有这种假设?”
“说来话长啊。”费教授抿了一口茶:“你知道的,地球上的生命有着悠久而多彩的历史,从最早的单细胞微生物到现在的高等动植物,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和变化。然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导致地球上大量的物种灭绝,甚至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这些事件被称为生物大灭绝。”费教授边说边站了起来,老学究的习惯犯了,找到一块黑板自顾自画了起来。
“科学家们通过对化石和地层的研究,发现在过去5亿年中共发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第一个是奥陶纪末期大灭绝,发生在约4.4亿年前,造成了海洋中85%的物种灭绝;
第二个是泥盆纪末期大灭绝,发生在约3.6亿年前,导致海洋中70%的物种灭绝;第三个是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发生在约2.5亿年前,导致海洋中96%、陆地上70%的物种灭绝,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第四个是三叠纪末期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亿年前,导致海洋中80%、陆地上50%的物种灭绝;第五个是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发生在约6500万年前,导致海洋中65%、陆地上75%的物种灭绝,拜大众文学所赐,这也是最为熟知的一次大灭绝。”此时一幅清晰的鱼骨图在黑板上被标了出来。
“除了以上这些已经被证实的大灭绝事件外,地球上还存在着一些周期性的次规模级大灭绝事件,比如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灭绝事件,1.17亿年前的阿普第阶灭绝事件。”费教授一口气把以上事件都标注在黑板上,然后向王恪发问:“发现什么了没有?”
王恪惊奇的看着黑板,发现各个事件在时间轴上的间隔竟然大致相等,于是脱口而出:“大灭绝的间隔时间基本一样?或者说,大灭绝是有周期的?”
“没错,这一周期约为2600万年,也就是说,每隔这么久,地球就会遭受一次大灭绝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引起了这种规律性的天体运动呢?”费教授调皮地对着王恪眨了眨眼,循循善诱。
“难道不是巧合?”王恪奇道。
“科学不相信巧合,一切外在的巧合都肯定有内在的联系,区别在于我们有没有发现!于是,考虑到灭绝事件的行星级覆盖范围和周期性特点,有的科学家提出,这种联系很可能来自太空!”
“太空?”
“对,太空。你知道,根据最新天文观测数据,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大约在1000亿-4000亿颗之间,其中超过一半的恒星都是双星或多星系统,比如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座αb星、卢曼双星、天狼星双星等。那么,为什么太阳就不能有一颗伴星呢?那样的话,一切疑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费教授打开电脑,从中调出了这些星系的照片,一个个指给王恪看:
“你看这里,从奥尔特云某个特定区域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其观测上的数目不能完全由银河潮汐和恒星摄动所解释,所以在遥远的轨道上很可能有一个与木星质量相当或者略大的天体,假设这颗伴星在其与太阳互相公转的轨道上,每隔约2600万年就与太阳系擦肩而过,对奥尔特星云和柯伊伯带造成引力扰动,而这两者都是太阳系中的彗星仓库。其巨大的引力扰动其路径周边小天体的轨道,从而导致部分彗星和小行星脱离自己原有的轨道,受引力影响进入内太阳系。”费教授边说边画:
“其中,少数彗星和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响,被地球捕获,成为近地小行星,从而形成现在的小行星带,这也解释了小行星带的成因,而部分体积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受地球引力作用,周期性的撞击地球。这样的话,无论是地球周期性的灭绝事件,还是太阳系内彗星活动的周期性变化,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费教授在黑板上一条条的核对后,敲了敲黑板,斩钉截铁的说道。
“您是说,这颗伴星就是导致地球周期性灾难的罪魁祸首?那部署在天空的深空望远镜或者地面上的巡天望远镜有观测到这颗星星吗?它长什么样?”
费教授又嘬了一口茶,然后给自己续上:“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天文学界已经寻找这颗伴星半个世纪了,却仍然没有直接观测到,毕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一颗恒星太难了。但却发现了很多间接证据,其中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冥王星轨道外的一颗矮行星塞德娜,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偏心率极大,很可能是由一个未知且轨道相交的天体扰动而形成的。当涅墨西斯运行到近地点附近时,这颗矮行星受到太阳引力和涅墨西斯星引力共同的影响,从而使其公转轨道和偏心率都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太阳伴星引发地球灾难的理论仍然只是一种推测?”
“是的,即便推测如何合理,只要没有找到它,那就无法最终证实。”
“嗯,2600万年...”王恪边想边附和,突然抬头问道:“那最后一次的大灭绝事件是什么时间?”
“额...好像是大概24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灭绝事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具体年份也记不清楚,不过你既然说那只是某个天文发烧友制作的科普软件,很可能是臆造的。退一万步讲,即便是真的,人类这么多年的科技发展也不是白给的,只要能提前发现,有很多办法可以规避,一两颗流星就把人类灭绝的事件不大可能发生了。”费教授坐了下来,喝了杯茶水润润嗓。
“对了,这周末,咱们学校天文学会在国家天文台兴隆站有一次观测活动,你要不要带上你的现任女朋友去看看?”
”最后,”费教授一本正经的说到,“还有,王,以后聊这么严肃而冗长的话题,可以找个饭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