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国家航天局(CNSA) - 致敬三体的当代硬科幻 - 帅帅的大青蛙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12章国家航天局(CNSA)

刚从半导体所抱着不虚此行的感受出来,王恪突然接到了费教授的电话:“王,快来我这,阜成路甲8号,吴工在等你!”

“谁?哪?”王恪一头雾水。

“国家航天局,就是你们的nasa!哎呀,你高德一下就出来了。”

“我们的nasa...”王恪边重复边在高德上搜索,居然真能搜出来。然后赶紧打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看着院前挂着的“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两块牌子,他整个脑子还是懵的。

往院子里张望,只见一座高耸的双子星大楼矗立在眼前。双子楼中间的中庭贯通两座大楼,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写的字母“h”,显得庄重而肃穆。大楼前高高耸立着飘扬的国旗,随风飘扬,显得格外威严。这座大楼正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总部,英文全名为chinanationalspaceadministration。

作为中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cnsa在推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负责规划和实施国家航天计划,包括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核心项目,还协调和管理各类航天资源和技术等,确实是中国自己的nasa...

“同志,你找谁?要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话在左边,找科工集团的话在右边,要去玉渊潭的话往东走东门。”门口的警卫敬礼后礼貌问道。

“我要找...”突然想起来还不知道吴工是谁。赶快给费教授打电话,警卫接过来后,给他办理了登记手续,把他带进双子星办公楼。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放在大厅中间的一款造型奇特的探测车,作为天文爱好者的王恪知道,这应该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十年前登上火星的祝融号。作为中国第一代火星车,整套设备高1米85,重240公斤左右,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和研发,成功“打卡”火星表面,填补了中国没有火星探测车的空白。从天问一号的发射到祝融号的登陆,这一系列操作不仅展示了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顺利实施,也体现了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突破。当然,这几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的太空计划也日新月异,这个火星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纪念和航天精神的象征。

警卫人员护送他坐电梯直达19层,走过长长的走廊,两边的墙上挂满了航天史的照片,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的照片、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宇航员出舱的照片、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器近距离拍摄到的土星表面照片、嫦娥和月兔系列探月工程基地建设图、以及天宫系列中国空间站内部照片等,就像是一部中国航天史缩影,让王恪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筚路蓝缕、砥砺发展之路。

不一会,来到一个挂着“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牌子的门前。推开门是一间巨大的会议室,会议室的正中间放置着一张长长的会议桌,占据了会议室绝大部分的空间,靠近会议桌的一边墙上,挂着一副标语:“梦启九州,壮凌空之志;缘定寰宇,铭空天之魂”。另一边墙上,则是用一整面深色帷幕完全遮住。

此刻,会议室中已经坐着3个人,除了费教授外,还有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人,简单介绍后,知道戴眼镜的中年人来自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姓吴,被费老称为老吴,另一个较为年轻的人是他的助手。

老吴先开门见山问道:“年轻人,很抱歉把你叫过来。请问这个坐标是你提供的?”

“对。”

"找你来,主要是想核实下一些情况,也请你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回答。昨天凌晨0点16分至2点43分,你使用贵公司电子产品-奥,灵境眼镜,看到了有一个巨大天体向着太阳系飞来,并摄动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是否属实?”老吴一边问,旁边的年轻人一边做着记录。

“属实。”王恪点点头。

“这个坐标也是这段影像提供的?”老吴突然眼睛紧盯着王恪问道。

“是的。”王恪点了点,思索片刻,又补充道:“当然,严格的说,应该是制作这款视频或者天文教学软件的作者提供的。”

“嗯”,老吴重新低下头,“先不管有没有这个作者,2时43分后,影像消失,无法复现,是否属实。”

“我没看具体时间,但应该差不多。”

“能简单描述下当时的情形嘛?”

王恪开始复述,期间偶尔会被打断问一些细节,当说到黄道面那颗天外来客的时候,老吴问道:“能具体形容下这颗天体的样子吗?”

王恪想了想,缓缓说道:“这颗恒星与太阳截然不同,它并没有像太阳那样的白色光辉,而是散发出一种暗淡的红棕色光芒。这种光芒非常微弱,给人一种阴冷、朦胧的感觉。更奇特的是,它的表面呈现出一种云雾状的模糊轮廓,这让人不禁猜测是否存在类似于云层的结构,这一点又有点像木星。”

“等等,你为什么说它是一颗恒星?而不是行星?”吴工突然打断道。

“因为它可以发光啊。”王恪奇怪道。

吴工和费教授相视一笑:“听你的描述,这既不是恒星、也不是行星,而更像是一个褐矮星,它们的质量下限是木星的75-80倍,上限则不超过太阳的6%-8%,因为质量有限,褐矮星不足以在内核引发氢聚变反应,无法点燃,所以不能成为恒星,但同时,这个质量又可以让氢的同位素进行核聚变,产生一定的热量,使褐矮星发出微弱的光芒,这又与木星这样的行星不同,所以也被天文爱好者戏称为失败的恒星。”

“奥,原来是这样。那么说,您在这个坐标,发现了这颗褐矮星?”

“没有。”老吴不假思索的说道。“但我们仍然感谢你提供的线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太阳的伴星涅墨西斯居然是一颗褐矮星,这颗天体甚至可能在几亿年前为地球提供过光和热,这也是很了不起的猜想啊。”

“那这个坐标是假的啦?”

“也不好那么说,你知道的,宇宙那么大,要找一个天体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你也说了,这颗天体的光芒非常的微弱,很难直接观察到,所以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明白,那还需要我做什么吗?需要找到这个视频的作者,问清楚他是怎么知道的吗?”

“暂时不需要了,如果你接收到其他信息,也请告诉我。对了,为了感谢你的帮助和对航天的爱好,我们还会送您一份精美纪念品。”

送走费教授和王恪,老吴转过头凝视着帷幕,年轻助手赶紧踱步到帷幕旁,一把拉开了它。

帷幕后面,竟然是一块透明玻璃,透过玻璃往下看,是一个巨大的下沉式中控室,里面坐满了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地计算和核实着什么。由于会议室位于上面一层,这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俯瞰视角,可以全景式地观察整个中控室的动态。

中控室最前面有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屏幕上展示的黄道坐标系上,除了八大行星外,还有一个暗淡的小黑点,正按照王恪描述的精确轨道,闯入广袤的奥尔特云区域。这个黑点发出的光是如此的暗淡,以至于只能通过宽视场红外巡天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线频段勉强捕捉到它,却看不到任何细节,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死神。屏幕右边还密密麻麻展示着一组组轨道和数据,其中最显眼的一组数据,和王恪的描述分毫不差。

“怪不得以前一直没发现它,原来是一颗褐矮星。轨道算出来了吗?”老吴盯着屏幕问道。

“计算出来了,距离太阳应该在5万至10万个天文单位,也就是1.4光年,质量是木星的6倍,它的运行轨道非常的扁平,其半长轴是地球轨道半长轴的88000倍,轨道周期是——2600万年。”旁边的助手答道。

“2600万年啊...呵呵,原因终于找到了。”老吴喃喃道,笑着摇了摇头:“不知道诺贝尔奖是应该颁给我们天文物理学奖呢,还是生物学奖...”

身边的助手也是心有余悸:“想想真是后怕,这些年我们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投入到太阳系外,没想到竟然来了个灯下黑。幸亏发现得早,才让我们有了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使2600万年前的悲剧重演,多亏了制作这个视频软件的人,话说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总工,要不我们联系王恪所在的公司,全力把这个人找出来?”

老吴看了助手一眼,叹了口气,“有没有这个人还不好说呢。这个发现太重大了,将涅墨西斯的事情上报给深空部,请他们协调解决吧,同时,建议提示密切关注这个年轻人,谁发送的信息不关键,关键是只有他才能看到,他身上可能还有别的秘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