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新时代(2025年) - 致敬三体的当代硬科幻 - 帅帅的大青蛙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新时代(2025年)

2025年,中国合肥。

于洋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系博士毕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找工作。

都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经济导向的晴雨表,近几年的就业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国外以spacex、轨道科学、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为代表的民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如火如荼,特别是重返月球计划的成功,让国内企业也嗅到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这类企业及其配套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私人空间站、太空旅游、太空飞机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太空经济已出现端倪,并催生了众多就业岗位,“生化环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天坑。

另一方面,国家明显加大了部分技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投入,如凝聚态物理、新能源、超导、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等,以中科院和地方各大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也纷纷加快人才储备,并提供了相对不错的待遇,这放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当然,作为天之骄子的985和211高校的学生,还是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头部企业,如互联网大厂、银行、垄断性国企等,对国家新的政策导向仍处于观望和适应期。

于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专业方向是凝聚态物理(condensedmatterphysics),主要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微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构成凝聚态物质的电子、离子、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态和规律,从而认识其物理性质的学科。作为著名的天坑专业,毕业前,妄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能成为中国理论物理第一人,并意气风发地发表了多篇影响因子较大的期刊论文。毕业后,想的则是如何才能尽快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就在做好去转行写代码或当老师的准备时,却意外通过导师推荐的一家研究机构的offer,对方唯一的要求是能适应长时间的封闭工作,还很负责任地对其进行了背调和政审。

当签署了保密协议后,于洋和其他几名毕业生被拉到q市——一个依山靠海、风景宜人的环渤海海滨城市,并住在一个远离市区的封闭式大型社区。这个社区紧靠山区,空气清新、冬暖夏凉,远处可以看到连绵的丘陵和海岸线,社区内宿舍、食堂、办公楼、招待所、医疗急救、消防抢险等设施刚刚建成,变电站、配电站、冷却和通风系统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一切都是崭新的,仿佛是在见证一个全新城镇的诞生。

离社区一两公里的地方,正进行着一项规模空前的地下工程。这片区域已经被封闭起来,外人难以靠近,但即使远远地站在社区内,也能隐约听到来自地下深处的机械轰鸣声。这里的工作从未停歇,几台巨大的隧道掘进机正日夜不停地在地下开拓前进。每一次掘进,都会伴随着地表的微微震动,仿佛大地的脉搏在跳动。掘进机之后,是爆破设备在作业,庞大的施工团队在地面和地下层层部署,各种先进的仪器和监测设备遍布工地,仿佛在进行着一场精密的手术。在隧道的深处,技术人员们正在忙碌地安装和调校庞大的设备,后来于洋才知道,那是高精度的超导磁铁,而这些磁铁将用于引导和加速正负电子。

此外,在地面上,多个大型探测器实验站也正在同步建设中,这些探测器将用于记录和分析粒子碰撞产生的数据。数据中心的建筑也已经初具规模,未来这里将安装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存储设备,用于处理海量的实验数据。工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喊声和指挥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繁忙而有序的氛围。

此刻,如果从天空俯瞰并使用透视设备穿透地表,你会看到在地下100米深处,一个庞大的工程正在悄然进行。一个周长约100公里的地下环形隧道,像一条巨龙的躯体,蜿蜒盘旋在大地之下。这条隧道正在一步步闭合,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这个环如此庞大,犹如众神遗落在亚欧大陆的戒指。

站在工地的边缘看着这一切,曾经在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习过的他,脑海中隐隐浮现出一些猜测。这种规模的工程,这样精密的施工,再加上身边那些带领他们学习的专家——国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工程院教授,无不在指向着那种可能。于是,他心中的期待和激动与日俱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成为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一部分。

白天的学习任务繁重而充实,他们复习着各类前沿物理知识,特别是高能物理,进行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模型设计,还要阅读最新的国际论文。晚上则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活力无限,又都举目无亲,于是每逢周末,经常相约一起去市中心游玩。于洋刚开始和新同事在一起,慢慢地也觉得是一种社交压力,开始更喜欢自己瞎逛,没想到竟然意外的邂逅了爱情。

这一天,于洋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独自来到沙滩上漫步。时近黄昏,夕阳的余晖轻洒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宛如一条蜿蜒的金色色带,海水拍打着礁石,激起一片片碎花。远处的孩子们兴奋地追逐着海浪,一对对情侣手拉着手漫步在沙滩上,年老的人则拿着工具在赶海,而于洋却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整个世界之外,像是一个绝缘体,与这片喧闹的世界格格不入。

这时,远处一个剪影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纤瘦的女子,穿着一身淡黄色的长裙,头戴白色的贝壳帽,独自屈膝坐在沙滩上。海边的风有些大,吹动着她的长发随风飘逸,遮掩住她朦胧的面庞。女子不时抬手梳弄被风吹乱的发丝,动作间流露出一股优雅与淡然,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静静地在眼前铺展。

就在此时,女子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注视,微微转头,目光与他相遇。于洋顿时感到一阵窘迫,仿佛被人窥见了内心的秘密,他赶紧收回了冒昧的目光,心跳加快,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试图掩饰自己的尴尬。

然而,命运似乎总有自己的安排。就在他试图离开时,一顶熟悉的贝壳帽在风中轻轻翻滚,最终停在了他的脚边。于洋犹豫了一下,俯身捡起那顶帽子,抬头时,正好看到一个婀娜的身影朝他走来。随着她的靠近,他看清了她的面庞——如玉般光洁的肌肤,五官精致得仿佛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在夕阳的余晖下熠熠生辉,仿佛能看穿人心。

那一瞬间,他不禁想起了古诗中的一句话:“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女孩来到身边,带着一丝温柔的微笑,轻声说道:“谢谢你。”她的声音如同清泉般清澈,仿佛在这落日余晖中为他的世界带来了一丝亮色。

“奥,不客气。”于洋慌忙答道,手微微颤抖着将帽子递给了对方。

“你也是一个人吗?”女子的声音温柔而轻柔,仿佛夜风拂过心头。

于洋微微一愣,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稍显紧张地回应道:“额,是的。”

就这样,两人开始随意地聊了起来。虽然于洋略显笨拙,但女子的语气始终温和,仿佛能将他那份拘谨轻轻化解。大多数时候,都是她在轻声询问,而他则小心翼翼地作答,尽管显得有些不自然,但随着交谈的深入,气氛慢慢变得轻松起来。女子告诉他,自己叫靳心,是来自南方的游客,这次独自来这里旅游。

他们的谈话渐渐延续了下去。起初只是简单的旅行见闻、天气变化,后来话题变得更加深入,讨论各自的生活、兴趣爱好,甚至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些聊天中,于洋逐渐发现,靳心与自己有许多共同语言,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科学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都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那天他们加了微信,从此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无论是工作的烦恼,还是对未来的思考,靳心总能用她的智慧与温柔给予他新的启发。于洋也开始向她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那些在工程现场的见闻,以及他对这座宏伟地下工程的猜测。就这样,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慢慢地熟络起来,仿佛命运安排他们在黄昏的海边相遇。几个月后,毫无刻意的安排,他们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了异地恋。

在这种新的关系中,于洋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cepc工程的进展也是一日千里。各项建筑拔地而起,听说过那场世纪大争论的于洋,自己心中的猜测也逐渐被验证。没想到国家真的愿意出这么大的手笔,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研究领域的大杀器-粒子加速器!

在诸多不同类型的大科学装置中,粒子加速器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历史上,最初的大科学装置大多是用于基础物理研究的加速器,其发展也推动了诸多新技术的产生,“互联网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诞生于加速器实验室”已经是为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入门小故事。

另一方面,从机理上来说,与其他一些装置不同,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往往不直接观察、测量和记录科学事件,而是先“制造事件”,再进行观测。典型的如各类对撞机,是先加速粒子进行对撞,然后探测产生的实例;各种同步辐射光源则是先加速电子并产生光,再用光作为显微工具。这种机理是粒子加速器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和生物学等多个不同学科的前沿均发挥重大作用的前提。迄今为止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诺贝尔科学奖与加速器有关,特别是在物理学和化学奖中可能达到一半。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要参与的事业还是突然起来的爱情,都让于洋感觉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这是属于他们的新时代,一个可以肆意挥洒、展现个人抱负的时代!穷山距海、无远弗届,尽洗蛮烟蜑雨,平分苏海韩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