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X档案(2026年)
《史前文明体系溯源及代际分析》《b星发现始末及其文明程度可能性分析》《塔比星疑似戴森构造物天文现象》《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台wow!信号信号解析》《月震空心化说明验证及形成分析》《金星云层中的磷化氢气体研究》《基于多元宇宙的社会博弈论》《罗斯威尔事件始末》《全球不明飞行物(ufo)台鉴》《建国以来超自然现象分析》《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关于太空行走听到的敲击声是什么-杨利伟》......
看着面前铺了满满一桌子的文件,每一本材料都比书还厚。顾涛才知道原来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冰山下面的才是世界的真相。心中想着先搞清楚自己看到的那个古董到底出自哪里再说,顾涛于是先拿起《史前文明体系溯源及代际分析》,翻看了起来——
“摘要:史前文明是指在现有历史记录之外的、客观存在的超出现在历史记录时间的文明。随着越来越多的史前文明遗迹被发现,其存在逐渐被证实。几个较为著名的史前文明体系如下:
一、大西洲——亚特兰蒂斯文明
大西洲(亚特兰蒂斯)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中。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详细描述了一个位于“海格力斯的砥柱海峡”对面的巨大岛屿,这个岛屿正是“亚特兰蒂斯”王国。根据文中描述,从亚特兰蒂斯可以前往其他岛屿,而那些岛屿的对面则是一整块被海洋包围的大陆。这片繁荣的国度正准备与古雅典展开一场大战,然而,在这场大战开始之前,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地震和洪水。在短短的一天一夜之间,这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强大帝国便彻底消失在了海底。
近年来,亚特兰蒂斯传说引发了诸多考古研究和探测活动。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使用先进探测设备,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金字塔结构。该金字塔的体积远超埃及的金字塔,这一发现提供了可能与亚特兰蒂斯有关的重要线索。此外,两位挪威水手声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发现了一座海底古城。根据其拍摄的影像资料,这座古城包含平原、大道、街巷和宗教建筑,结构完整,似乎暗示着一个发达的文明遗址。
在加勒比海域,法国的一个海底科学家小组在一次探测中发现了另一片海底遗址。这片遗址中散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物,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亚特兰蒂斯文明可能存在的猜测。
同时,在亚特兰蒂斯城也发现了大量x碎片,证明其存在时间早于亚特兰蒂斯文明。
......
二、姆大陆-玛雅文明
十九世纪末,古老的玛雅传说被封存在一本名为《托洛亚诺古抄本》的手稿中,这本手稿辗转流落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博物馆。学者鲁布朗琼接手了这项复杂的翻译工作,并成功地破解了已经失传的古玛雅文字。鲁布朗琼发现,这部古抄本不仅记录了玛雅文明的传说,更与印度的那加尔书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皆源自一个更为古老的圣典——姆大陆的《神圣灵感之书》,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姆帝国的历史与神秘文化。
《托洛亚诺古抄本》所承载的内容,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古老帝国——姆大陆,这一神秘的文明曾在地球上辉煌一时,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几近遗忘。这部古抄本和同样记载姆大陆内容的“神圣兄弟那卡尔”的粘土板一样,皆出自姆大陆的圣典《神圣灵感之书》。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学者们读到了姆帝国的兴衰,科技的发达,文化的繁荣,甚至其与其他古文明的联系。姆大陆的存在以及它对后世文明的影响,仿佛在层层迷雾中揭开了一角,令无数人对这一失落文明充满了好奇与遐想。
而在遥远的东方,1986年,一群日本渔民在与那国岛的西南方海域进行捕捞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沉睡在海底的巨型建筑群。这座古老的遗迹包括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以及其他未知建筑,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令人震撼。这些海底遗迹的发现很快引起了琉球当地学者的注意,他们开始对这些神秘建筑进行学术性的海底考古研究。通过潜水探测与分析,学者们试图解开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谜团:它们是否与传说中的姆大陆有关?是否曾经是某个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这些疑问至今仍然悬而未决,但无疑为古代文明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维度。
在这座古老的遗迹中也发现x碎片。
......
三、南极大陆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中,曾发现了一张极其古老的地图,这张地图显示的并非仅仅是某些已知的古代陆地,而是以一种令人惊讶的精度,鸟瞰式地描绘出了美洲和非洲的轮廓线。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变形的轮廓线与现代“阿波罗”飞船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所显示的轮廓线几乎完全重合。
然而,这张古地图带来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它对南极洲的描绘。在现代探险之前,南极洲的冰层厚度和冰下地形对于人类来说是完全未知的。然而,在这张古地图上,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南极洲的轮廓,还细致地呈现了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包括山脉、河流等地质细节。这些地貌的准确性与现代探险队利用回声探测仪所绘制的南极冰下地形图几乎毫无二致。
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古代文明是否拥有高度先进技术的激烈讨论。如果这些地图真是史前文明的产物,那么他们不仅掌握了极高的制图技术,甚至可能有能力在空中飞行,才能完成如此精确的地球测绘。这样的推测无疑为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的假设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令人不禁思考,是否在遥远的过去,南极洲曾是一片温暖而繁荣的土地,孕育着某种我们如今无从知晓的文明。
在南极大陆也发现x碎片。
......
综上所述,无论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玛雅文明,还是可能存在的南极文明,它们的历史均晚于产生x碎片的神秘文明。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证据表明,这些古老文明尽管各自辉煌,均未能追溯到x碎片的起源。根据这一推断,x碎片可能来自更为久远的历史时期,其所在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一批智慧文明之一。更为重要的是,x文明的影响力似乎遍布全球,这不仅体现在散布于各大洲的遗址和文物,也暗示了一个古老文明曾拥有的超越时空的科技与文化力量。探索x碎片的起源与其背后的文明,可能会揭示出文明史的未知篇章,重新定义我们对地球文明进程的认知。”
合上材料,顾涛忍不住感慨,原来人类很可能不是地球第一批智慧文明,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文明的火种早已点燃过,那在银河系130亿年的漫长历史中,会不会也有更多的文明火种早已点燃,甚至从未熄灭?
唏嘘过后,不禁又想到杨将军提到的那个高度疑似智慧星球的b星,顾涛随后又翻开那篇《b星发现始末及存文明程度可能性分析》——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类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b星发现感言。
基本信息
b星,全称巴纳德星(barnard'sstar),位于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侧,是一颗m4型的黯淡红矮星,视星等为9.54等,距离地球5.96光年,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4%,半径是太阳的15-20%,光谱分类为m4v,有效温度是3134(±102)k,年龄介于70亿至120亿年之间,有可能是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是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阳的恒星系统(第一为半人马座α系统)。自行运动约10.31角秒,自行运动约10.31角秒。目前,b星正以超过每秒100公里的速度接近太阳系,约7000多年后,它将运行到距离太阳3.85光年处,取代比邻星(4.3光年),成为除太阳外最接近我们的恒星。
1、恒星发现时间:1916年
发现者: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美国)。
发现方式:望远镜。
2、行星系统发现时间:1963年
发现者:彼得·范德坎普(荷兰)。
发现方式:通过对巴纳德星自行运动扰动现象的观测与分析,推测它可能有一颗大小约等于木星的行星以24年为周期绕其运行。
3、行星文明发现时间:2022年
发现者:卡尔·古斯塔夫·雅各布·雅可比(德国)。
发现方式:2023年,通过分析韦伯望远镜记录的巴纳德星光谱中,检测到其行星大气中有卤代烷吸收线,并初步判断有文明迹象。
二、星球文明概率及程度评估:
位置:宜居带
体积:约为地球的80%-140%。
水:存在固态或液态水。
大气:存在。
磁场:存在。
年龄:介于70亿至120亿年之间,比太阳系古老。
间接证据:卤代烷吸收线
直接证据:暂无。
卡尔达肖夫文明等级评估:1级至2级之间。评估依据:使用化学能,未发现卫星及临近行星改造痕迹。”
......
时间在无声无息中逝过,夕阳透过窗户照进了办公室,整整一天时间,顾涛都在翻看资料中度过,当他再度抬起头来,才发现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而就是这短短一天,他的世界观所受到的冲击,比过去所有时间加起来的都要大。原来人类并不孤独,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宇宙中。
这让他不由想到《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讲述的那个著名的洞穴故事:在一个山洞里,只有一条狭长的穴道通向外部世界,有微弱的光从穴道进入洞里。有一群人居住在洞里,他们的身后有一团火。这群人的身体被束缚住,无法动弹。穴道外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在活动,洞中人却只能在洞内的墙壁上看着火光映出的洞外人的影子,以为影子即真实。而现在的他,就如洞穴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真实。
这时,桌上的固定电话响了起来,刚接起来,那边叶剑锋的声音就传了过来:“给你的那些地摊文学回来再看吧,明天跟我出一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