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朕在这十五张卷子之中,混进了三张女官的答卷。” - 大唐政变生存指南 - 望韶光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13章“朕在这十五张卷子之中,混进了三张女官的答卷。”

第213章“朕在这十五张卷子之中,混进了三张女官的答卷。”

隆熙元年的正月十五,新登位的皇帝李重俊在大明宫中赐宴在京的宗室及五品以上的官员。

他已在新年封笔之前,早早地颁下谕令,要求除长安、洛阳的五品之家居国丧外,百姓婚丧嫁娶如故。

因此百姓之家欢庆鼓舞,庆贺新年,大明宫中却是一派冷清景象。只有宫女们居住的野狐落里才有点欢庆的味道。

如今元宵赐宴,无疑是皇帝宣布自己已经除服,也准许这些宗室和高官们欢庆起来。

因而前来赴宴的宗室和官员们人人脸上一片喜气,打招呼时都带着笑容。有人恭贺刚刚回朝的宋璟重掌御史台,有人与新任宰相的张孝嵩玩笑,还有人围在宰相萧至忠身边恭维不停。

郭元振在一片人群之中找到了洛北。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唐军神正半抱着手臂,立在廊下看雪。

他大概是有意摆出这幅生人勿近的样子,一身威压毫不收敛,惹得那些有意上前与他闲聊的王公大臣们纷纷避退三步之外。

“你也不怕他们联起手来参奏你。”郭元振与他玩笑道。

洛北回过头瞥了他一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我如今兼任雍州长史,节制京城内外一切兵马。恐怕陛下是不会希望我和这些宗室、宰相们走得太近的。”

郭元振笑了:“我听闻你向陛下请命永镇西域。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你比我们这些人要强得多啊。”

“我只是厌倦了长安的生活。”洛北轻轻叹了口气:“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里才是我的家乡。”

“安定西域,不是一日之功。有你镇在那里,是件好事。”郭元振笑了,“论知人知事,论算无遗策,我不如你。”

洛北已经猜到他这位老上级前来的缘由:“郭相公要同我解释当时临阵换帅之事吗?”

郭元振似乎没想到他会直接点出来,闻言只是张口,几度说不出来话,片刻才道:“我知道你不会班师,可我不能坐视你一个人就将大唐西陲扫荡一净,到了那个时候……”

郭元振轻轻一笑,没有继续说下去,如今李重俊顺利登基,洛北节制内外军事,再说别的话已经没有意义了。他轻轻吸了口微寒的冷风:

“我已经自请辞去兵部尚书职务,前往幽州担任幽州都督及安东都护。”

幽州都督及安东都护便是管理契丹、奚族及高句丽灭亡后的辽东驻地的军政长官。

契丹人和奚人皆出身渔猎,骁勇善战,自万岁通天元年起兵反唐以来,一直是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不光唐廷对他们颇为忌惮,就连于都斤山的突厥大汗也不得不分出兵马来看管他们。洛北的挚友阙特勤便是以镇压契丹和奚人的叛乱的战功收拢突厥人心的。

“后来我在长安,常常想起你在碎叶同我和解琬说的话。大唐在西域崩溃于令曾祖被杀之时,在辽东则崩溃于万岁通天元年的营州之乱。”

郭元振轻轻呼了口气,雾气在他面前结成一片白霜:

“大唐崩溃只需一朝一夕,要重建起来却很难。但我决定去试一试……就像我们在凉州,你在安西那样试一试。”

郭元振言下之意,便是要重建大唐在北方的秩序——此等宏愿何其伟大,但又有何其之多的困难险阻?

“当年武后爱将王孝杰复开西域,天下响动,可他也最终兵败东硖石谷。大帅,你可要……”洛北忍不住开口劝道。

郭元振有点费力拍了拍他的肩——不知从何时起,他已经需要仰望这个曾经走投无路的少年人了:

“洛北,难道我离开了你,就不会打仗了吗?再说了,大唐在那个地方所面对的问题,又岂是一场两场胜仗就能解决得了的?”

他说这话时自有一种骄矜在身,那是这位“智胜吐蕃”、“大治凉州”、“稳定西域”的宰相应有的自豪。

洛北见他坚持,也不好再劝,只是轻轻点头。

“陛下赐宴的好时候,这么严肃做什么?”郭元振道,“以宰相头衔出外镇边,正是尽情显摆的时候,我都想好了,找我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坛朋友,写它个十来篇送行诗,一路传唱。说不准,我在北边也能弄出个‘雪夜破牙帐’的佳话来。”

他说到这里,终于哈哈大笑,背手向着灯火绚烂之处走去。

洛北望着他的背影,只得笑着摇了摇头,跟在他身后去参加宫宴了。

宫宴之上,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是最耀眼的两个人。李重俊大方地恩赏给他们万户的封邑和各种恩赏,还任命李旦担任宗正令,总领宗室。

除却给姑姑和叔叔的各种赏赐之外,李重俊还当场宣布,要册立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为节郡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为赵王,实封三百户。

李旦慌忙推辞:“小儿隆基屠戮无辜,杀孽太重,我已命他闭门思过。陛下降旨恩赏,实在太过。”

李重俊微微一笑,道:“相王不必推辞,为了他滥杀无辜之过,朕已经降了他的封邑,不过朕赏罚分明,这爵位他还是应当领受的。”

李旦见李重俊态度坚决,只得谢恩领旨。李重俊又转向太平公主,道:“姑姑,朕知道你一直为大唐操劳,此次政变,你也功不可没。朕封赏薛崇简,也算是对姑姑的一点心意。”

太平公主微微一笑,道:“陛下如此厚爱,臣感激不尽。陛下能顺利登基,乃是天命所归,臣只是尽了臣的本分。”

李重俊点了点头,道:“姑姑说得有理。今日是元宵佳节,朕特设此宴,与众卿同乐。来,大家举杯,为大唐的繁荣昌盛干杯!”

众官员纷纷举杯,齐声道:“愿我大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李重俊又道:“朕已经决定,明日大赦天下,宫女年满二十五岁者,予其归家,自由婚配。各州县和各衙署的在狱钦犯,除大逆之外,一律赦免,今年春日开恩科选士。”

这些是实打实的德政,也是皇帝登基之后惯常的做法。正值元宵佳节,又是大行封赏的时候,众位大臣不愿意在此刻违逆皇帝的想法,就连最以刚正著称的宋璟也高举酒杯相祝:

“陛下圣明如此,大唐中兴有望。”

听了这话,李重俊终于忍不住丢给坐在武将前排的洛北一个眼神——宋璟这会儿夸他圣明,一会儿大概就要骂他不知体统了!

洛北比他沉得气得多,被皇帝这样瞪了一眼也岿然不动。李重俊无奈,只得自己开口:

“诸位爱卿,朕今夜除了赐宴诸位以来,还召来今次吏部与御史台首次铨选为上等的十来位官吏,朕要效法殿试,在此与诸位爱卿考校他们一番。”

宋璟皱了皱眉,立刻就要开口进谏——皇帝这样做是在侵蚀吏部的权威,一旦开了此例,吏部便很难再决定铨选结果,而是要把这些六七品官员的任命都交给皇帝复核。

张孝嵩在他身侧,见他要上前,忙扯了一把他的袖子。

这么一打岔的功夫,太平公主率先叫好:“难得陛下有此雅兴,臣等自当作陪!”

李重俊笑道:“朕已命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官长们各出五题,混在一道,者五题是策论,考教他们的为政功底。同时命翰林院的才子们出了十五题诗词。还找了三法司的官员们出了十五题律法。如今题目皆在这三只锦袋之中。如今就请太平姑姑与相王叔选一题,朕再自选一题,以这三题去考教他们吧。”

相王李旦本来还要推辞,太平公主已等在了席边,待到宫娥走过来时,当即伸手抽出一张:“我抽好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