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权篇第四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1;与拙2者言,依于辨3;与辨者言,依于要4;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5;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6;与过者7言,依于锐。
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8,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
故智贵不妄,听贵聪9,智贵明10,辞贵奇[11]。
【注释】
1博:知识渊博,见多识广。
2拙:拙纳,不善言谈。
3辨:嘉靖抄本作“辩”,即口辩。意谓与拙于言词的人说谈,要充分发挥口辩能力。
4要:简明扼要。
5高:此指精神高度集中。
6敢:果敢,积极进取。
7过者:有过失和缺点的人。
8故言多类:类,通戾,谓失之偏颇。
9聪:敏锐。
10明:明断。
[11]奇:巧妙。
【译文】
跟聪明人说话,就要依靠渊博知识为原则;跟不善言谈的人交谈,就要靠能言善辩,跟能言善辩的人交谈,要简明扼要;跟地位高贵的人说话,要依靠气势;跟有财富的人说话,要显示出高雅廉洁;跟贫穷的人说话,要讲求实际利益;跟地位低贱的人说话,要态度谦恭;跟勇敢的人说话,要显示果断;跟愚蠢的人说话,要直截尖锐。
这就是说话的技巧,但是,人们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跟聪明的人谈话就用这些技巧去开导他;如果跟愚笨的人谈话就用这些技巧去教导他,却很难办到。因此论说有很多种类,事情也变化万千。整日说辩只要不偏离各种言辞的原则,那么所议论的事就会有条不紊。终日变化所论之事,也不会迷失论说的主题。
因此聪明的人最可贵的在于言谈中不妄加议论。听人讲话最重要的是听得清楚,智慧最重要的在于通晓事理,说辞最重要的是出人意料。
【感悟】
人的学识和社会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的谈话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法。或依于博,或依于辩,或依于势,等等,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那么在谈话中无论谈论的是哪一方面的事情,在谈话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你都会掌握主动权,说话有条不紊。
【故事】
一、孔子三缄其口
春秋时期,孔子列游到东周,参观周天子的祖庙。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像,它嘴上贴着三层封条,背上还刻有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特别谨慎的典范。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败亡;不要多管事,多管事就会多祸患。安乐时一定要警戒自己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能去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别认为当时没什么祸患,其祸患将会很长久;别认为没有什么损害,其祸患将会很大;别认为没什么残害,其祸患将会蔓延;更别认为没有人知道,老天将会惩罚你。小火微光扑不灭,对怎能奈何熊熊大火;涓涓细流不堵住,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绵绵的丝线不剪断,就会织成罗网;不砍伐青青的幼树,枝繁叶茂之后,将需要更大的斧头。如果不能做到谨慎行事,就会酿成祸患;口有什么坏处呢?它是招祸之门。强暴蛮横的人往往死得很惨,争强好胜者必然会遇上对手;盗贼怨恨主人,百姓妒忌显贵。君子深知不可能压倒天下的人,所以甘落人后、甘居人下反而使人敬慕。取柔弱之势,居低下之位,谁也不能与之抗争。人们都趋向彼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都盲目跟从,唯独我不肯随波逐流;内心蕴藏着自己的智慧,从不与别人比试技能高下;这样,即使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也没有人加害于我。大江大河之所以比众多的溪流更加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地处低下之位。上天行事不分亲疏,常常保护好人。要以此为戒啊!要以此为戒啊!”孔子看后,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这些话虽然粗俗,但却切中事情的要害。《诗》上说:‘小心谨慎,如面临深池,如脚踩薄冰。’能做到这样立身处世,就不会因说话而导致灾祸的发生了!”